源头、匠艺与创新:中国时尚品牌的可持续脚步

2023年,雅莹集团连续第五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在企业35周年之际,升级提炼“5+2”的可持续闭环责任战略,涵盖了可持续时尚全生命周期的设计、采购、制造、服务、循环利用,以及可持续人文、可持续社会。这也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时尚从产业发展到精神的自我构建,再到共创探寻社会价值的写照。

文 | 吴轶凡

编辑 | 罗山

全世界约95%的牦牛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

它们是藏地草原的守护者,喝着冰雪融水,啃食牧草却不伤及草根。它们以半野生的状态,与驯养它们的人类共同生活,为后者提供奶、肉、毛绒,以及用作燃料的牛粪。每年夏天自然脱落一次的牦牛毛绒,会自然降解,并将有价值的氮基营养物质还给地球。

视频加载中...

《追本溯源》牦牛绒发展纪录片

在传统手作模式下,牧民用手或梳子轻抓慢拉地采绒,采得的绒毛中有大约35%是无法使用的杂质,40%是不能制衣的粗毛,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细毛或绒毛才是真正能有效使用的“牦牛绒”。

风调雨顺时,每头三岁的牦牛每年只能产出300克的细绒。牦牛绒的温暖度比羊毛高出30%,透气度为羊绒的1.6倍,纤维强力是羊绒的1.5倍,韧性好,强力高,且有优于羊绒的防潮性——因此有“藏地软黄金”的美称。

但如何让这些牦牛毛绒“尽其用”,才是长期以来的难事。

由于牦牛半野生的生活状态,这些绒经常粘连成片,且在纺线过程中很容易断开。从取绒到成衣,如果依靠藏民纯手工制作,一件衣服耗时往往需数月之久。

换言之,这些雪域之绒,很难离开西部高原,去温暖更多人。

2018年夏天,事情开始有了变化。

依托浙江省与四川省的东西部对口协作,在浙江嘉兴和四川阿坝两地工商联的组织下,来自嘉兴的雅莹集团和多家供应商一起,开启了针对牦牛毛绒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给当地老百姓生活带来变化的同时,也通过集团旗下时尚主品牌EP YAYING雅莹把牦牛绒系列服饰带到了全国消费者面前。

几年过去,牧民学会了将牦牛毛绒依据颜色进行初步分拣,以此能卖出更好的价格。

在牧民们的身后,雅莹集团联合多家供应商企业一道,带着专家、技术和设备资源来到大草原,一个一个地攻克生产与工艺的难题,用不断丰富的设计与产品,不仅将牦牛毛绒引入了时尚主流之中,也打通了不同地区间的产业协作与经济循环。

从雪域草原到东部沿海,从根源解决资源使用与一系列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生产循环发展问题,一条属于可持续发展的牦牛毛绒产业链渐渐成型。一张中国珍稀的牦牛绒面料诞生,如同情感连接的温暖纽带,让身处都市的人们,真切感受到自然的脉搏与呼吸。

这是一次东部与西部、企业与乡土、民族与时尚,乃至品牌与市场之间的多元“共创”。这是一家中国时尚品牌,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原材料时尚产业链的一次成功探索。

1

0.5厘米的“拿捏”

牦牛毛绒的故事背后,是中国时尚产业在原材料端的探索与共创。对匠心技艺发展的探索,对人文精神传承的思考,则是从一针一线开始。

20世纪的最后20年里,服装业跃身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到1994年,我国开始成为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出口国。

1979年,曾是一名丝厂厂医的雅莹创始人张宝荣先生投身实业,组建了嘉兴洛东第一家乡办集体服装企业——洛东服装厂。就在这一年的春天,来自法国的著名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在位于北京的民族文化宫以一场特别的时装秀引起轰动,刷新了国人对服装的认知。彼时的中国,正处在时尚启蒙的年代。而张宝荣的想法很简单:做好衣服,让人穿得舒服漂亮些,也让生活更幸福一些。

1988年,改革踏入第二个十年,张宝荣选择自主创业,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带领34名工匠,用18台家用缝纫机承包经营洛东红政服装厂。

1990年代,张宝荣的儿子张华明先生跟随父亲学习办厂经商,随后和夫人戴雪明女士在北京以丝绸服装成功打开市场,并在1995年注册了“雅莹”商标,确立了品牌初心——用好的材料做好的衣服,为女性顾客带去美。

今天,“做好衣服”这一初心不仅体现在使用优质好材料,也意味着一整套严整的技术开发与工艺流程。

制版师在精细调整女装外套版型

据悉,在雅莹,生产一件合格的女装外套,平均要经历170道制作工序、57个流转环节、15次版型工艺审核、10类工艺甄选、4-6次版型调整、3次理化测试,以提升衣服的适配度与耐穿性。

制版师与设计师、搭配师协同配合,深入分析与解读新一季的设计特征、顾客痛点和穿搭趋势,并根据不同面料材质的性能进行研究、优化;再以多年数据经验为依据,在肩、腰、背、袖下摆等各个地方推敲尺寸数据,有时只是增减0.5厘米,都会给顾客带来完全不同的穿着效果和体验。

精致的工艺,不仅是对“匠心”的恪守,也体现着对研发与创新的追求,这是在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浪潮下,企业面向未来发展的探索与基石。

2009年,雅莹集团首次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22年,雅莹全面启用创意研发中心,推进技术研究中心、材料研究中心、鞋履研发中心、特色手工坊和服装档案馆等功能建设发展,专注匠心技艺研发,通过创新研发体系、精益智能化转型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为时尚产业注入更深厚的可持续创新活力,赋予每件产品更高价值,为顾客带去更多时尚精品。

截至2022年12月31日,集团主品牌EP YAYING雅莹拥有研发人员257人;2022年,集团共完成研发立项13个,与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院校新签订产学研合作4项。

从1988年的18台家用缝纫机,到2023年的4大园区时尚产业基地,从小小的0.5厘米,到长长的170道外套制作工序,这是一家民族时尚企业的创新之路,也是中国时尚产业不断探索与发展的缩影。

2

一张面料的旅程

然而,随着时尚业的蓬勃发展,新的问题来到眼前:数据显示,纺织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等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超过所有国际航班和海运加起来的排放总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2%-8%1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时尚产业的生产流程和消费模式维持现状,到2050年将覆盖全球26%的碳足迹。

这是每家负责任的时尚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历经高速稳健的成长之后,要如何创造更具创意和文化价值,通过数智赋能研发更多高品质精品,以满足顾客日益增长的多元生活方式需求,探索一条中国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摆在中国时尚从业者们面前的时代之问。

对此,雅莹的答案是:共创,通过联合产业上下游伙伴,一同追本溯源中国天然好材料,共促绿色时尚产业链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长在甘肃天祝地区的白牦牛

2018年,雅莹首次开启牦牛毛绒综合开发项目,目前已逐步将源头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拓展至甘肃、西藏自治区等地,通过材料研发、时尚创意和上下游联动带来突破性的产业升级,在助力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和牧民同胞增收的同时,也探索出一条可持续时尚的重要升级方向和路径。

2021年,雅莹集团供应链多次深入到有着“蚕桑之乡”“茧丝之都”之称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探访国内领先的桑蚕产业基地,并共同成立“雅莹集团(宁南)蚕桑基地”, 深化与产业链源头的合作;同时,雅莹将追本溯源行动扩展至更多中国天然好材料,包括阿拉善羊绒、新疆长绒棉、松花江羽绒等四季时尚创作原材料,通过加强可持续采购、深化可持续生产、做强可持续产品,推动时尚产业向透明、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一张小小的面料,背后往往藏着惠及多方的系统大工程。

可持续时尚发展,也成为终端市场的呼声。近年来,消费者对时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愈发关注。《2023中国奢华品报告》指出,76%的受访者认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超九成受访者愿意多支付费用以支持品牌对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雅莹集团供应链已于2020年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次年,他们细致摸查了自身的碳排放情况,开展碳信息披露,并制定碳中和目标及行动路径,包括自建光伏发电站、使用LED节能灯管、加装熨斗分体蒸汽控制器等节能减碳举措。

此外,雅莹也在积极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从绿色采购、绿色产品、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等环节,着力推动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转型,努力实现业务价值链碳中和。根据核算,2022年,雅莹集团碳排放总量同比2021年度减少16%。

2015年,集团设立了专门的循环创意部门,从生活中不断发现美、汲取创意灵感,将生产时装过程中“被剩下”的各种高品质零料、余料、边角料通过升级再造,以可持续时尚创意的方式,创造出功能多样、饱含艺术性的生活小物,赋予其新的生命和功能。

2022年,循环创意部门共计利用边角料、余料生产小件类产品29880件,消化余料16426米,库存辅料花边11825米,并通过与零售终端、社区的合作,传递着可持续理念。

雅莹还与全球顶级羊绒产地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优质牧场合作,致力于改善和保护当地草场生态环境。在阿拉善腾格里沙漠,雅莹积极响应中国纺织服装锁边生态林建设“十年计划”,已累计认种绿色锁边生态林150亩,为当地生态环境改善贡献力量。

以服装为纽带,以时尚为底色,这家中国企业正在向全社会传递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责任意识。

3

来自东方的优雅

2012年,“中国梦”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正式提出,雅莹也开始思考作为民族品牌如何助力实现“美丽中国梦”,并逐步将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作为企业发展新阶段的重要举措。以文化自信为定力,以开放包容的精神融汇中西,探寻兼具时代精神与民族气韵的服装样式、载体和格调,创造高品质产品和生活,成为新时代中国时尚发展的重要课题。

品牌代言人杜鹃身着2022秋冬系列

自2016年起,EP YAYING在每一季的创作中坚持对中华历代文化和民族文化研究探索,在保留其特色的同时,重新赋予其当代美力,并将这些民族纹样、传统技法与东方色彩嵌入现代生活,让民族的风韵沁入日常。从茶马古道、内蒙古呼伦贝尔、稻城亚丁、黔东南,到山海经、敦煌文化、唐宋文化、故宫等,都成了品牌创意设计灵感的来源。

在2022年推出的“多彩贵州”系列中,EP YAYING选取中国传统色——丹臒,在山河、器物、画作、诗篇中找寻东方韵味,将民族纹样嵌入服装设计,呈现民族图腾在碰撞与交融中的国色之美。在此基础上,设计师以黔东南苗族守护纹样“蝴蝶妈妈”为灵感,提取动物图案、植物花卉、建筑物等元素,使用贵州非遗刺绣工艺制作提花面料,带给消费者华贵精致的体验,且包含着无限的美好寓意。

事实上,在EP YAYING的时装中,不仅在创造性地探索丝绸等中国面料的新潜力,也在不断融入钉珠、刺绣、拼接等繁琐复杂的非遗传统手工艺,让“传承美”与“潮力量”和谐新生,将民族时尚更好地渗入当下生活。

而这只是雅莹集团探索共创中国民族时尚品牌之路的一部分。

2021年,雅莹持续加大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投入,通过增强文化开放交流合作,推动艺术与时尚产业的融合发展。

当年开园的雅莹时尚艺术中心采用了江南合院布局,主体建筑由建筑大师张永和担纲设计,是集品牌历史、创意办公、艺术展览对话于一体的多功能时尚艺术平台。自启幕之日起,由雅莹•美述馆、茶空间、图书馆等8大功能主体组成的时尚艺术中心就成为顾客、院校、媒体、同行、社区等不同人群生动学习、深度交流的重要时尚文化基地。

传承与当代,文化与时尚在此糅合塑造出新的东方意境,也让人看到中国时尚品牌当下的开放包容性和新消费格局。

雅莹集团“5+2”可持续闭环责任战略一览

2023年,雅莹集团连续第五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系统地阐述了雅莹对社会责任的重视与践行,对可持续融合发展的助推与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5+2”的可持续闭环责任战略,聚焦可持续时尚全生命周期的设计、采购、制造、服务、循环利用,以及可持续人文、可持续社会。

似乎,一切都围绕着创始人张宝荣一生的原则,“想要做好事,要先做好人”,这也是父辈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

如今,雅莹早已从最初的手作工坊发展成拥有全球近5000名员工的时尚家族,包含EP YAYING及多个品牌的近800家精品门店,遍及中国北京、上海、香港和美国新泽西等210多个城市。在线上,品牌亦构建并不断深化“六大赛道”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模式,为顾客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内容,共创美好生活。

作为代表中国的当代时尚品牌,EP YAYING正以可持续的步伐,潜心创造当代的中国美与女性美。而它身旁,正汇聚起无数的同行者,一同止于至善,成于至美。

这是一个中国时尚品牌35年的历程,也展现着中国时尚行业,面对时代课题,一直走在可持续发展的大道上。

参考资料

1. ADOWSKI, M. PERKINS, L. MCGARVEY, M. (2021). Roadmap to net zero:delivering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 the apparel sector.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品牌影响力机构 (Apparel Impact Institute). P12.


(专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可持续   中国   牦牛   创意   源头   可持续发展   毛绒   时尚品牌   脚步   民族   集团   品牌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