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谈的是「假恋爱」吗?


阅读文章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小编将持续更新,感谢您的支持

导语:

近日,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股关于假性恋爱的热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他们所处的关系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有些人将这种感觉与暧昧和迷恋带来的错觉相提并论,这种感觉令人难以明确定义关系的本质,有时甚至只有一方在陷入其中,而另一方毫不知情。然而,还有一种假性恋爱,描述的是一种走一步看一步的「酒肉情侣」,往往回避讨论现实层面的问题,却在矛盾爆发时以各种莫名其妙的方式结束。


本文将探讨什么是关系的「可解释性」,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处于缺乏「解释」的关系中,以及可解释的关系会给我们带来哪些积极的感受。

你是否处在一段「可解释」的关系中?

可解释性是所有关系顺利维持和发展的前提,因为关系的可被解释,意味着坦诚与确定,是双方安全感的来源。在关系开始之前,不妨开始思考:如果以上问题,你心中都能有个相对明确的答案,并且你也了解对方对这些问题的答案。


那么你们关系的定位是清晰的。相反,如果不知道答案,或者答案没有那么明晰,也是很正常的,可能你正在享受暧昧,或者还没有完全考虑清楚或做好准备。

当我们进入一段长期关系,关系的可解释性除了“是或否”的区别,也有程度的区别。可解释的程度越高,关系中正在发生的事情就会越趋近于“透明”。双方能更清晰地觉察到自己和对方的感受和行为,以及彼此的行为给对方带来的影响。「可解释性」本质上是关系中的规则的透明度,寻求可解释本质上就是了解彼此对关系的状态、双方的角色、承诺、责任的理解。


缺乏「解释」,可能是一种危险信号

亲密关系与一般关系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承诺。当我们处在一段缺乏解释的关系中,我们会感觉到很多问题未被讨论,比如“我们现在是什么关系?”“Ta到底想和我发展一种什么关系?”“在这段关系中,我们需要承担且愿意承担的责任是什么?”这种对关系和责任的不明确会让彼此在关系中对双方投入和参与的程度感到不确定。

很多人认为关系中的不确定性可以促进激情、带来新鲜感和好奇心。


但其实研究发现,长期处在不确定的、缺乏承诺的关系中会让我们陷入自我消耗和各种负面情绪中,对关系的发展失去信心,双方也不愿为经营和维系关系作出努力。

在缺乏解释的关系中,指责游戏也是非常常见的。

在爆发争吵时彼此总是会相互推脱责任,都不愿意为现有的问题负责。在缺乏解释的关系中,始终是“你”和“我”两个阵营的对立,而不是“我们一起解决关系中的问题”。

寻求「解释」,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一段可解释程度高的关系,双方都会给出承诺,明确自己的责任。


简单来说,一段可解释的关系会让我们体验到:

**这段关系是不断升级的,而不是原地打转的。**理想的亲密关系是逐渐发展的,在关系的转折阶段,寻求解释的一致性是至关重要的。处在一段可解释的关系中,你会通过彼此角色的升级体验到与对方循序渐进地构建一段关系的乐趣。

**承担责任带来的积极感受。**关系会为我们带来角色的确认和身份认同,角色带来了责任,而责任有助于我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一个人愿意承担的责任越多,反而越能体会到自由和自我赋权。给出承诺会让人们更愿意做出更多有利于双方利益和长期发展的行为。

陷入不可解释的关系,该怎么办?

**首先构建自己的解释。**遇到不可解释的关系时,比起一味关

注对方对于关系的解释,迫切追问对方如何看待和处理关系,更重要的其实是明确自己的内心,构建出自己对关系的解释,明确哪些方面的「可解释性」对自己是重要的。


你可以拿一张纸列一下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总结出自己理想的关系脚本,如果觉得答案并不清晰,可以先列出一些你觉得不可以接受的,由此推导出自己可以接受的。

**确认对方对于关系的解释。**当你清楚了自己对于关系的解释后,就可以着手去确认对方的解释。在进入关系前,我们很难得知对方对于关系的解释。选择“打直球”去询问对方“你怎么看待我们的关系”是当下最好的办法。一个尊重你、值得交往下去的对象,会给你一个真诚和明确的回答。


如果这种解释的不一致是对关系的核心认知的分歧,那么放弃或结束这段关系或许是你接下来需要权衡的。比如,你想要和对方发展长期关系,而对方只是想和你玩玩,又或者,在长期关系中,你愿意为关系承担责任,而对方一直在逃避责任,那就是需要对关系做出决定的时刻。

**拥抱差异,接受动态的变化。**无论如何,太快地让自己或者对方去下定义都是不必要的。培养对于解释的不确定性的耐受度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功课,我们要接受双方对解释的差异始终是客观存在的。


就像哲学家Alain de Botton曾在《爱的进化论》中写道的,容忍差异的能力才是爱的成就。

此外,尽管伴侣间愿意承诺的程度不同是常见的,但也会随着关系的进展而变化。关系中的人会因为关系带来的体验而改变自己对关系的期望,双方都有可能因为相处、互动的过程逐渐改变对于关系的态度。

最后我们想说:其实过于追求可解释性,也可能导致关系和角色的僵化。当我们想要关系达到完全“可以被解释”的状态时,我们很容易恪守彼此所扮演的「角色」而忽视这个人本身,比如,我们会认为ta是作为我的约会对象/短期伴侣/终身伴侣而存在的。


你不用强迫自己,一定要去对关系下个定义,有些暂时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交给时间去解决,不也挺好的吗?

今日互动:你有遇到过「不可解释」的关系吗,你是否也为此困扰呢?来评论区分享吧

References:

Perel, E. (2014). Relationship Accountability and the Rise of Ghosting. Estherperel.com.

Vilhauer, J. (2019). How to Figure Out What You Want in Life. Psychology Today.

Bloom, L. & Bloom, C. (2013). Commitment: Myths and Reality. Psychology Today.

Sebastian, S. (2021). Responsibility, Freedom, Empowerment, and Mental Health. Psychology Today.

Kurdek, L. A. (2004). Are gay and lesbian cohabiting couples really different from heterosexual married couples?


.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6(4), 880-900.

Knobloch, L. K., & Theiss, J. A. (2011). Relational uncertainty and relationship talk within courtship: A longitudinal 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 model.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8(4), 463-484.

(案例与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无任何不良导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解释性   差异   程度   角色   区别   答案   自我   恋爱   关系   责任   可解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