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重生”,再现港产片光影魔力

许鞍华导演,周润发、缪骞人、钟楚红主演的《胡越的故事》(1981)剧照。

2023年9月4日,于M+举行的电影放映开放日现场。

苏筱琪

今年7月,位于香港西九文化区的亚洲首间全球性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M+宣布与CHANEL开展为期三年的伙伴合作关系,以表彰香港的电影文化历史,以及亚洲和其他地区的流动影像发展。CHANEL将支持 M+的流动影像系列和节目发展,并冠名支持“M+CHANEL流动影像主策展人”职位,该职位目前由苏筱琪(Silke Schmickl)担任,负责策划流动影像相关的节目。

此次合作将实现两个新项目:“M+修复” 一个全新的电影修复计划,旨在保存香港丰富的电影文化历史;以及“亚洲前卫电影交流库” 一项广泛的研究和收藏计划,目的是肯定及表彰亚洲历代先锋电影艺术家,这是亚洲首个和唯一的同类计划。

修复影片横跨上世纪50至90年代

M+CHANEL流动影像主策展人苏筱琪,近日接受了南都记者的专访。她透露,“M+修复”将会修复九部香港制作的剧情长片,横跨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之间的作品,试图呈现一段真正围绕“香港电影及其发展历程”的故事。这些电影都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可以称之为“艺术电影”。同时,也希望修复一些可能不太为人所知或人们不曾听说过的电影,以便真正发现这些蒙尘之珠。

在此之前,M+策划了“钩沉与遗珠”系列,重映了一些经典电影的新修复版,也有不太为人所知的佳作。包括香港经典电影《英雄本色》续集、由徐克导演的《英雄本色Ⅲ:夕阳之歌》等,以及集合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蔡明亮、罗卓瑶、麦曦茵四位导演的电影合集《放眼香港》(Eyes on Hong Kong),分别为《M酒店》《行者》《赤地》及《偏偏》。

在M+戏院的片单中,有香港新浪潮主将许鞍华执导生涯的高光之作《越南三部曲》(《狮子山下:来客》《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也有放眼亚洲,展现独特电影语言的国际电影,如即将在年底呈现的韩国导演朴赞郁回顾影展、天马行空的“亚洲动画先驱”系列、直面女性青春期问题的“经心动魄”系列等。

“我们很自豪能够将这些电影重新带回大银幕,将它们与重要的国际电影放在一起产生对话,像侯孝贤的《悲情城市》,还有阿彼察邦、蔡明亮、松本俊夫等。美妙之处在于,即使对于这些电影制作时尚未出生的年轻观众来说,也可以在电影院中与其他观众一起发现这些影像背后的线索。”

被修复后的老电影以全新面貌回到影院,也把观众带回到上世纪60至90年代,那个香港电影崛起乃至全盛的时期,回顾那些经典港片和经典角色如何塑造我们共同的青春记忆,如何成为哺育一代华人的精神食粮。电影修复技术既是一阕献给老电影的挽歌,也是其重生的起点。“修复香港电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一个计划,如今终得以执行。当然,我们并不是唯一这样做的机构,香港电影资料馆也在修复一些香港电影,但我们真的希望能够从博物馆的角度为这项重要的遗产做出贡献。”苏筱琪说。

聚焦亚洲前卫电影与散文电影

此次合作的另一个项目“亚洲前卫电影交流库”是一个研究项目,重点关注上世纪60-90年代的流动影像作品,试图构建一个宏阔图景,以展现影像在亚洲不同地区的发展与对话。苏筱琪表示,亚洲20世纪下半叶是一段非常动荡的历史,进入后殖民时期,许多国家获得了独立,他们开始建设自己的国家并发展经济,影像艺术家们的精彩创作,成为这段时代进程的记录者。M+将会是第一个购买这些作品以供收藏和研究的机构之一,它们会在博物馆内的“多媒体中心”免费放映。

其中,散文电影(Essay Films)会是M+戏院接下来的一个重点课题,它介于纪录片和小说之间,通常与社会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密切相关,艺术家使用电影作为工具进行调查以提供新的视角,这些散文电影来自亚洲各个区域,可以看出亚洲范围内国际艺术家们的良好互动。

亚洲的散文电影在M+的“残像·留影”系列中已有所呈现,这些影片跨越形式与观念的界限,包括了纪录片、散文电影(又称论文电影)、录像艺术与实验电影。这些亚洲先锋艺术家们的影像创作,具有独特的电影语言和创新的角度,探究了另类的历史与推想的未来,在观影后萦绕不散,犹如一抹残像,启发银幕以外的创意思考。

借由M+这份别出心裁的片单,苏筱琪也重申了影院观影的重要性。在互联网流媒体平台发展迅速的时代,线上观影或许更具便利性,但电影院于电影艺术是不可取代的。视听体验的差异仅是技术层面的原因,自电影艺术诞生之日起,观影就是一种“在场”的艺术。

“我们希望能让‘电影院’保持活力。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人们已经非常习惯在线观影。但是,人们聚在一起观看电影并保持具有文化活力的这种行为,我个人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希望可以吸引更多的人走进电影院。”

访谈

“M+CHANEL流动影像”主策展人苏筱琪:

让更多人亲近电影

南都:在你看来,香港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苏筱琪:毫无疑问,香港电影具有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尤其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但早在70年代,功夫片就已出口到世界各地,像李小龙这样的电影人已经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建立起了桥梁。我看的第一部香港电影来自王家卫,是在巴黎看的,当时立刻就喜欢上了。

我们最近举办了对《无间道》进行经典解构的放映和座谈会,把它与马丁·斯科塞斯的《无间道风云》放在一起,可以看出有很多香港电影直接启发了好莱坞和西方电影制片人。如今我来了香港,有机会发掘更多被遗忘的瑰宝,例如罗卓瑶,她是一位重要的香港电影制片人,但她学生时代的毕业作品《外国的月亮圆些?》却是一部未在影院真正放映过的电影,这次M+把它带到银幕上,也请她来做映后谈。我发现,香港电影的专业影响仍在持续。

南都:M+的选片展现了广阔的国际视野,在当今艺术格局下,不同地区的影像艺术家在观念和创作方法上有怎样的不同?

苏筱琪:当下所有电影制作人都使用差不多相同的工具和软件,有时很难分辨一部电影来自哪里,电影制作已经变得非常国际化,投资也很国际化。但我认为就题材和世界观而言,我们对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相同事件的看法仍然存在巨大差异,人们仍然以非常本地化的方式体验世界。可以肯定的是,电影作为一种如此易于传播的媒介,人们现在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作品,如今很难重新创造一种新的风格。在上世纪60年代,法国新浪潮电影以一种独特的风格横空出世,但自此以后,很难再看到有类似的例子。今天的电影是如此流动,已经是一种非常全球化的语言。

南都:香港西九文化区是一个面向市民公众的活动空间。M+戏院会如何更好地面向公众实现它的公共服务性,让影像成为沟通艺术与公众之间的桥梁?

苏筱琪:我想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我们的“日间放映”,每天在大台阶(Grand Stair)上都有免费放映,观众无需购票即可入场,坐下来观看这些节目,通常是由我们收藏的作品。对于游客来说,这是一种非常惬意和便捷的享受电影的方式,你可以先在西九艺术公园散步,散完步后到大台阶上看一些放映。

M+的多媒体中心也是免费开放的,这里能提供一个私人的观影体验,可以坐下来选择自己想看的流动影像作品。在这里,艺术并不令人生畏,就像只是满足日常需求一样,非常自然,是一个让人感到宾至如归的空间。这对于一座公共博物馆来说是重要的,它向每个人敞开大门来探索。

我们也邀请很多电影人和影评人举办座谈会,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M+的观众和M+其他展厅的观众不同,电影是人人都喜欢的东西,也是最公开、最容易获得的,所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策展人如何编排节目。

南都:作为M+CHANEL流动影像的主策展人,你如何看待这份工作的使命?

苏筱琪:我非常兴奋,可以来到亚洲并继续与亚洲艺术家合作,这是我十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我认为,修复香港电影以及建立亚洲前卫电影交流库,不仅能为香港文化,也为亚洲地区乃至全世界做出一些贡献。

采写:南都记者 朱蓉婷 实习生 帅涵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前卫   亚洲   香港   光影   香港电影   魔力   影像   观众   年代   艺术   作品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