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爱、相杀的中药对

《神农本草经》曰:“药有七情……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

“对药”又叫药对,为方剂学中之精华,以选择两味药物的最佳配伍,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作用,并能减轻毒性。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出现了半夏秫米汤的药对雏形。东汉张仲景将药对这一利器发扬到了极致,光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一书中就载有对药147对之多,约有40方仅由两味药组成。历史的长河中,有关药对的专著,相传有《雷公药对》、《徐之才雷公药对》、《新广药对》,惜已亡佚。近代名医岳美中、施今墨也都是对药专家。

可以这么说,古往今来,每位中医高手无不精研药对,这是提高中医药临床用药水平的关键和必由之路

对药组成规律

对药与中医理论息息相关。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认为,“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并且提出配伍七情——“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这些原则都是对药使用中的指导原则。

相须,就是将药性相近的药物配合成对使用,可起协同作用,能加强药效;相使,即把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成对,并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以提高主药物的疗效

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反佐配对,就是将两种性味相反或效用相背的药物配对。由于药物的性能、效用相反,起到了互相补充和互相促进的作用。比如寒热配对、补泻配对、动静配对、散收配对、升降配对等。

最有名的10个对药

一、川芎与冰片

以川芎、冰片组合成的名方就是速效救心丸,它是中医当代名方,由我国著名药学专家、国家药典委员会常务委员章臣桂教授历经多年组方筛选、开发研制成功的,一经问世就成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必备良药。

在中医典籍中,在速效救心丸之前,未见有以川芎——冰片为对药组合者,乃是首创。川芎为血中之气药,上达巅顶,下通血海,中开郁结,旁达四肢。川芎辛、温,归肝经;冰片辛、苦,微寒,归心脾肺经,具有开窍醒神、清热止痛作用。

在性味上,辛—辛相配,反映出相须配伍的原则。在归经上,肝—心相配,反映出相使配伍的原则。在寒热上,寒—温并用,反映出相反配伍的原则。在升降浮沉上,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通达上下;冰片芳香走窜,能升能散,横行表里,反映出相须配伍的原则。共奏活血化瘀之效。

二、防风与荆芥

这一组合出自明·虞抟《医学正传》的荆防散。荆芥辛温,发汗祛风解表,炒用止血;防风辛温,祛风解表,止痛解痉。两药伍用,共奏宣达疏解、祛风止血之功,治疗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疮疡初起等均为要药。

防风善治上焦之风邪,又能走气分,祛刷身之风;荆介偏散上焦风寒,又入于血分,发散血分郁热。二药性温日润,气味轻扬.咀辛为用,以散为功,相须使用,能宣达疏表、祛风胜湿。

二要配伍善治四时风寒感冒,与辛凉解表药相伍,亦能治风热表让,起到启窗透热之效;与祛风止痒药合用,可疗皮肤瘙痒、风疹;炒炭可治崩漏、肠风、下血等。

三、桂枝与白芍

出自《伤寒论》万方之祖桂枝汤。桂枝汤中桂芍等量配伍,一辛散一酸收,一治卫强一治营弱,一开一合,一表一里,使发汗而不伤阴,止汗而不留邪。

桂枝辛温,发汗解肌,调合营卫;白芍苦寒,益阴和营敛阴。两药伍用,发汗中寓有敛汗之意,和营之内有调卫之力。白芍养血敛阴而不滞邪,桂枝和营解肌而不伤阳。两药相合,一收一散,一寒一温,相互制约,开合相济,而收调营卫、和气血之功。

桂枝能加强心脏功能的循环功能,使手足温暖;白芍能加强下肢静脉回流,缓解腹痛及下肢病症。一升一降,上下兼顾。

四、芍药与甘草

出自《伤寒论》芍药甘草汤。

白芍苦寒,益阴和营,解痉止痛;甘草甘缓和中,泻火解毒,缓急止痛。两药伍用,以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二者组成对药,既自成一方,又用于它方之中。功能养阴缓急。

其中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经,其酸能收,其寒能养血滋阴。在中医里筋是由肝管的,所以白芍可养血柔肝,缓解诸筋之拘急、痉挛;炙甘草味甘,性温,能和能缓,入脾补养气血,而脾主肌肉,甘草补养气血以温养肌肉。两者相配,一阴一阳,酸甘相配,共奏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之功

五、黄芪与当归

史载于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内外伤辩惑病论一暑伤胃气论》,对已有近千年的使用史,是经典的补气生血药对,具有独特的配伍意义,故历久不衰,沿用至今。

黄芪善入脾胃经,能增强脾胃功能;当归味厚,善入心肝脾经,能滋阴养血,两药配伍用于劳倦内伤,气弱血虚,阳浮于外之虚热证。

历代使用该药对的诸方中,又数金元时期李东垣所创制的“当归补血汤”最为有名,方中黄芪用量多于当归,5:1的芪归比沿用至今,体现医家“以无形之气,补有形之血”的治疗理念。黄芪补脾气、益肺气,是气中之要药,当归善补阴血,为血分之要药,在“从阳引阴,从阴引阳”的理论基础,配伍药量比列得当,则可起到气血双补的功效。

六、银花与连翘

出自清·吴鞠通《温病条辨》银翘散。银花甘寒,清热解毒,凉散风热;连翘苦寒,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两药伍用,清热解毒,凉血之力增强。可治疗乳痈、肠痈及痈、疽、疔、疖属“阳证”者。

七、龙骨与牡蛎

龙骨、牡蛎为临床常用药对,治疗心身疾病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龙骨、牡蛎,往往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龙骨、牡蛎均有平肝潜阳、重镇安神、收敛固涩之功,其中,龙骨主入心经,长于镇静安神;牡蛎偏入肝经,善于平肝潜阳,并有软坚散结作用。

龙骨、牡蛎配伍合用,重镇安神、收敛固涩之效更著。张锡纯认为“龙骨、牡蛎敛正气而不敛邪气,凡心气耗散、肺气息贲、肝气浮越、肾气滑脱,用之皆捷效”。

八、厚朴与枳实

厚朴归脾 、胃 、肺 、大肠经 ,苦、辛、温,行气燥湿 、下气除满;枳实归脾 、胃 、大肠经 ,苦、辛、微寒,破气消积 、化痰除满。两者相和 ,一寒一温 ,而不至寒温过甚 ,行气除满,用于痰湿内阻、宿食积滞、实热内壅所致胸腹胀满之实证。

经典方剂为治阳明热结的大小承气汤;治热扰胸膈兼腹满的栀子厚朴汤,支饮兼腹满的厚朴大黄汤;治胸痹实证,胸胃合病的枳实薤白桂枝汤。

九、干姜与附子

干姜辛、热,温中回阳;附子辛、热,补火回阳。二者配对,或独自成方,或与它药配伍,回阳救逆,用于阴寒极盛,阴盛格阳的危急重症。

柯琴日:“姜附者,阳中之阳也。用生附而去甘草,则势力更猛,比四逆汤为峻,回阳当急也。”

如治阴盛格阳,寒逆呕吐的四逆汤,就是加了一味炙甘草,是主治阳气式微,四肢厥逆的重要方剂;治阴盛格阳,寒厥下利的通脉四逆汤等。方中均以干姜、附子为方,回阳救逆;治阳气暴虚,阴寒独盛,残阳欲脱的阳虚烦躁的干姜附子汤,以干姜、附子二味为主,其回阳迅速之力,急复先后天脾肾之阳,以力挽残阳于未亡。

十、半夏与生姜

半夏辛、温,化痰止呕;生姜辛、微温,温中降逆。二者合用,或自成一方,或与它药配伍,均功擅化饮降逆止呕,用于寒饮所致的呕吐、气逆。

如治胃寒停饮,呕吐不止的小半夏汤,即由半夏、生姜组成,二药相伍,散寒化饮,和胃降逆而止呕;治胃虚食滞,水气痞结的生姜泻心汤,方中半夏、生姜相配,化饮降逆,和胃消痞,以除“胃中不和”、“干噫食臭”之症;治痰气交阻,噫气频作的旋复代赭汤,方中半夏与生姜合用,涤痰散饮,和胃降逆。

半夏可能导致如声哑、失音等症状,而生姜恰好能解除此毒性,是相杀配对的最好诠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干姜   白芍   川芎   半夏   桂枝   牡蛎   龙骨   甘草   生姜   药物   中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