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城的现状,令人感慨,让人深思

这几十年以来,中国的发展堪称迅速,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发达程度已经与一流国家的一流城市不相上下,而那些“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也在迅速发展,城市建设是日新月异,如果光看城市,中国似乎已经是一个“发达国家”。

但如果要看县城,却仍能看出中国“发展中国家”的本质,县城是安逸的,但也保留了更多让人无奈的“传统”,中国县城的现状,令人感慨,也值得让人深思。

县城的建设:有进步,仍需改进

改革开放数十年以来,中国整体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虽然县城的发展并不如大城市那么日新月异,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它仍然是有进步的。

尤其是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越来越多农民涌入县城生活,这也让县城的面积在不断扩大。

而那些新“扩建”出来的县城当然是有规划的,哪里是工业区、哪里是开发区、哪里是住宅区,都按照规划设计来划分,在绿化、夜景以及建筑风格上也都有统一的规划。

尤其是县城的主入口,作为一个县城的形象标志,县里都会着重打造,这一切让县城也显得发展十分迅速。

但现象的总是很好,或者说县城的“面子工程”总是做得不错,但真正在县城的建设过程中,一切却没有想象得那么美好。

因为县城里的乱拆乱建依旧存在,这导致了一个县城始终很难拥有自己的风貌。

似乎每个住在县城里的人都在乎县里的“门面房”,每个人都想拥有一套“门面房”,为此恨不得将门面建在马路中间,这导致县城里的道路总是狭窄拥挤,随着县城里的小汽车越来越多,这种现象就更加严重。

而且,由于乱拆乱建没有统一的规划,你在县城里总能看见各种各样的建筑风格,在一条街上,可能有像是大城市高档楼盘一样的住宅,也可能同时存在着破烂的砖瓦房,而更多的则是上世纪90年代风格的白瓷砖小楼,凸显着县城里的阶层差异。

或者,对于县城而言,更应该从整体上对县城的城镇化进程进行规划,充分估计县城的人口状况和发展潜力,让县城也有着自己独特又统一的风格,这样才能真正改变县城的风貌。

县城的生活:追赶大城市

也正是因为县城同样在发展进步,居住在县城里的人们的生活,也逐步在追赶大城市的脚步。

前几年,“逃离北上广”的风很大,很多人觉得,北上广太“卷”,不如小城市安逸,事实上,县城的生活的确是安逸的,这里很少有大城市那种奋斗的氛围。

在这里,最好的工作就是公务员、事业单位、银行等等“稳定”的工作,最好的人生则是在该结婚生子的年龄成家、抚养孩子,过着普通又按部就班的生活。

但其实,县城的生活在很多方面也“追赶”大城市,例如吃穿用度等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在的县城里,不仅有朴实的“苍蝇馆子”,也有高档的酒店以及各地的美食连锁店,虽然人们很难像生活在大城市一样第一时间享受到最“新潮”的吃喝风向标,但同样也能品尝到五湖四海的美味。

县城里同样也开出了与大城市类似的大型商超,人们可以在超市里一站式买齐所需的物品,不用在小卖部里一点点寻找。

外卖同样也在县城里非常流行,就算县城本来就不大,但是不愿意出门的人同样很多,就算是县城的人们也已经习惯了在“手机上点点”就可以等着餐食送到家的方便快捷。

只不过,县城里的人口始终有限,消费群体也是固定的,这就会导致一家店的生意红火,另外一家店就会门庭冷落,或者简单来说,也就是生意难做。

在其他消费方面,县城里已经有了很多品牌连锁店,就算是阿迪达斯、耐克等大品牌也已经在县城里出现,这让县城的人们在很多时候不用去省城或者是大城市,就可以买到大牌商品。

只不过,县城里的商品品牌和品类始终不如大城市那么丰富,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很难满足县城新一代年轻人——尤其是那些曾经在大城市学习、生活乃至工作过,消费观念已经与大城市一致的年轻人的需要。

但没关系,因为县城里的人们也同样习惯于网购,就算是县城里没有的品牌,人们依旧可以在网上购物、邮寄到家。

大部分县城的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拼多多”“淘特”等平均价格更低的、相对“低端”的购物软件,购买的也是比较便宜的商品。毕竟他们的收入也不像大城市里的人们那样动辄“月入一万都嫌少”。

可县城里那些有钱、消费观念又比较“超前”的年轻人同样是家电、潮牌和化妆品等等商品的网购“主力军”,他们代表的正是县城正在追赶大城市的生活。

县城的文化:保留了更多“糟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县城的文化恐怕是最不受年轻人喜爱的,因为县城里似乎保留更多的传统“糟粕”。

都说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在县城里,仿佛那些“糟粕文化”更有生存的空间。

例如“酒文化”。年轻人,尤其是大城市的年轻人大多是厌恶酒文化的。其实,年轻人也会去酒吧“欢乐时光”,他们讨厌的不是酒本身,而是推杯换盏、不喝不能办成事的“酒文化”,但这一点在县城里似乎保留得十分完整,甚至还“推陈出新”,演变出了一套新的“喝酒流程”。

在县城里,不管是办什么事都要喝酒,朋友之间交流感情更是离不开酒,而喝酒又有“提、敬、耍、收”四步,只有把这4步统统都“走一遍”,这场酒才算是“喝好了”,而这个时候,大部分人也都已经喝醉了。

中年人可能对这样的酒局乐此不疲,但年轻人却深感厌恶,可就算厌恶,因为不喝酒就办不成事,也不得不喝,酒文化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例如“凡事靠关系”的文化。中国社会在传统上就是一个“熟人社会”,大家总是会用“抬头不见低头见”来劝说他人“得饶人处且饶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城市已经变成了陌生人社会,人们甚至不认识对面的邻居,因而在大城市里,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规则,人们按照既定的规则办事,“人情”虽然有效,但不像县城里“没有人情就办不成事”。

县城虽然在发展,但它在本质上依旧是一个由当地精英掌控的熟人社会。在县城里,人们在街上散步都会遇到许多熟人,出门办事遇到的工作人员也可能是自己“七弯八拐”的亲戚,因而在县城里,“关系”依旧非常管用,甚至在很多时候,人们比的就是“谁的关系硬”。

因为县城里“有关系好办事”的传统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哪怕是一起小小的交通意外,事故双方都要联系自己熟识的交警,来争个是非对错,为自己多争取赔偿,更不用说其他的事情了。

或者可以说,县城里的“关系”比“规则”更加重要,个人能力甚至有时候连“对错”都要排在关系之后,让人虽然咬牙切齿,却无能为力。

如何才能真正解决县城里的“关系”问题?或许还需要一代人的努力。

县城的配套:最好的永远在大城市

而县城的“落后”还体现在其配套设施的落后上,其实也就是资源都向大城市集中,导致县城里的资源严重落后,甚至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例如,县城的家长们和大城市的家长们同样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县城的教育资源却远不如大城市。尽管家长们用尽关系给孩子找一个好学校、一个好的“代课老师”,但县城的整体师资力量摆在那里,似乎注定了县城里很难走出清华、北大等顶级学府的学子。

而我们知道,其实读书已经是改变命运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的了,这似乎就意味着,县城的孩子很难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

再例如,县城医疗水平也十分有限。虽然县城里普遍都会有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但它们大多院区老化、科室功能不全、医生资源也相对薄弱,看个小毛病可能还好,而如果遇上了什么大病,大多数人都得去省城的大医院。

毕竟,大城市的医生诊治过的病人更多,拥有更加丰富的经验,其医疗水平相对于县城也要更高一些。

而或许更加糟糕的是,在县城里,“送红包”的风气更加严重,走进医院看病,似乎就得给医生“包红包”,患者总会觉得不包红包,医生不会用心给你看病,而习惯了这一切的医生也觉得你不送红包就是“不懂事”。

在大城市,由于医疗反腐和制度的完善,医生们大多不敢收红包,至少并不会因为你不送红包就认为你“不懂事”。

这些问题其实是很难解决的,因为人才、资源向大城市集中,是一个哪怕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无法彻底解决的难题。县城的各方面待遇、生活便利程度等等都不如大城市,所谓“人往高处走”,人才当然会去更大的平台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如果这些问题愈演愈烈,只会导致恶性循环,最终县城也会彻底衰落,而或许这就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中国   县城   都会   糟粕   红包   大城市   感慨   现状   年轻人   医生   关系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