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人生意义的过程

——原创:大白

寻找人生意义的过程

我今天要分享的内容是,我自己寻找人生意义的过程,主要分为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随波逐流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时间最久,从进入社会算起有十年之久。这十年当中也有一些思考,但是从结果上看,门边儿都没摸到。

从刚刚进入社会的时候不知天高地厚,总想折腾个大的,把所有问题一把都解决了。然后被社会毒打,只好夹着尾巴老老实实做人。再到后来大致摸清了混江湖的路数,努力适应,之后就是被世道裹挟着向前走。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过多次思考,人活这一辈子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这一生到底为了什么?我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在当时的意识当中,一眼能看到头的人生,实在是太没劲了,就算是不能活的高大上,也总不能千篇一律吧。

但是懵懵懂懂的,也不知道到底该做什么,当时产生的很多想法现在看起来都非常幼稚。

比如:“既然不知道想要什么,那么多赚点钱总没错”。这是被社会毒打之后,面对现实的妥协。

再比如:“钱够花,然后什么事儿都不做,找个地方去钓鱼”。这个目标现在看来没有任何意义,只是对当时既没有什么目标却又忙忙碌碌的那种状态的不满。

还有:“如果一直找不到意义怎么办?那不然先活的有意思一点,开心一点”。这是苦苦思索而不可得,只好随波逐流的无奈。

随波逐流之下,自然是“逐物”的状态,要赚更多的钱,要想办法往上爬,要争夺权限、争夺资源以获取更多。想要的那么多投入自然越来越多,属于自己的时间、精力变得越来越少。赚钱赚的不开心,那就花钱花的开心些,赚钱中积累起来的情绪,就要靠消费去释放掉。

这样一年又一年,后边变得像一台机器一样,工作赚钱,然后再花掉,挣钱挣的越来越麻木,花钱花的也越来越无意识,不停的重复这个无意义的循环,但是停不下来。

其实来来回回也没几两银子,只是掉进去之后,眼中就没别的东西,一叶障目,什么都看不到了。

第二个阶段:认识到人生是个过程的阶段

这个阶段应该在2016-2017年,那段时间工作非常忙,忙到每天都见不到太阳那种。有一天跟朋友吃饭聊天,抱怨当时的工作状态,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这样没黑天没白夜的工作,每天披着星星出来,披着星星回去,到底图点啥?只是为了挣点钱么?挣钱干什么呢?现在忙到花钱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生活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像现在这个状态也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持续好久了。

事物不同级别的周期往往有自相似性:一个事物在一天当中是这个状态,一周当中也是这个状态,一个月还是这个状态,那么一年、10年,甚至这个事物的整个生命周期,有很大概率都是这个状态。

根据这个往下推论:如果我们不做出什么变化,每天都忙忙碌碌,我们这一辈子都将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只是为了赚点钱?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还是希望能够有意义一点。如此又回到了那个问题,我到底想要什么?

有了前边的推论,这个阶段的思考有了一些进展:开始比较清楚的认识到人生是一个过程,人生不是求一个结果,生命的列车就一个方向,结果都一样,大家最终都住盒子里。人生由每一天构成,人生的“果”在每一天,每一天都过好,人生才能过的好。要是每天都稀里糊涂的忙忙碌碌,那这一辈子也就稀里糊涂的过去了。

那么怎么才能过好每一天呢?这个时候仍然没有答案,但是想到两个可以尝试的方向:

1. 我们不知道应该做什么,那就多去试一试,扩大样本,能找到喜欢做的事儿的概率,会大一点儿。

2. 既然不知道想要什么,总知道我不想要什么,那么远离这些不想要的,会让自己的状态变好一些。这其实是我开始尝试做减法的开始。

想清楚这些之后,开始调整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将自己从陷入工作的状态当中调整出来,将部分的精力放到生活上,多跟爱人一起,定期出去走一走,去一些没去过的地方,玩一些之前没玩过的,吃一些之前没吃过的美食…等等。

这个过程并没有脱离消费主义,当时也没有意识到消费主义本身的问题。只是开始思考,“我”和“我的人生历程”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之前的那种循环好像跟“我”没什么关系,把“我”换成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区别。

这个阶段还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基因的决定作用。认识到人的一些情绪和缺陷,在生物的进化进程中都曾经是决定性的,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意义,可以说没有这些缺陷,就不会有现在的人类。这个逻辑的建立,应该是内心真正接受自己缺陷的开始。

而这个认知出现和发展,直接导致了下个阶段的出现。

第三个阶段:远离外部的意义,进入虚无的阶段

这个阶段大约开始于2018年,在2020年左右进入最虚无的状态。

在这个阶段对基因的决定性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开始意识到我们几乎所有的性状、行为、情绪、偏好等等几乎都有基因的因素,并且这个因素占比很高。

生存属性决定了人们的贪欲;

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们会攀比;

战斗属性决定了人们会愤怒和恐惧 等等…

内心接受了这些缺陷,但同时也感受到了这个世界满满的恶意。因为只要仔细拆解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的缺陷处处都在被针对。

开始认识到消费主义是针对基因设计的陷阱;外部构建的意义既是陷阱也是困住思想的围栏。

在这个阶段,开始抵制消费主义,后来发现信息也是基因的渴求,于是开始降低信息的摄入,删除了一多半的公众号、删除大部分的新闻客户端、除了少数几个app,关闭所有信息推送。

但是剥掉这些之后,人又变得很虚无,因为之前的整个意义都是构筑在这些东西之上的,当发现这个世界从地基本身就有问题的时候,世界观就崩了,留下大量的空白,不知所措。

甚至有一段时间,认为人生没有意义,除了基因上构筑的那点意义。认为人生来就是受苦的,那些快乐都是虚无的,不过是分泌一点多巴胺而已,而这些多巴胺只会让你更进一步被掌控。认为人生跟黑客帝国当中插着管子的一个个休眠体没什么区别,只不过管子的形式不同。

为了对抗这些恶意,本能的想要摆脱被外物的控制,而摆脱被外物的控制,就要摆脱被基因的控制,但是这个阶段既不知道正确的方法,也不知道摆脱了剩下什么。

越摆脱,越不知所措。

直觉上虚无是非常有问题的,但是又不知道方向在何处,掉头回去肯定是错的。只好先往前走走看,然后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来安慰自己,希望把这些对外物的依赖去掉之后,那个真的“自己”能露出来。

在这个阶段,一度认为基因是无法战胜的,只能用基因压制基因。所以试图以奖惩机制来控制行为、限制行为。但是这个方法在逻辑上并不成立,因为小的多巴胺很难战胜大的多巴胺。实际的运行效果自然也并不理想。

这个阶段虽然变得虚无,状态很糟糕,但也有两个附属的产物非常重要

1. 在这个阶段对日常所见的事物和固有的一些观念不断反思,破掉了不少迷障。因为发现被骗了好几十年,世界观崩了,对一切都不太信任,所以反思更多一些。

2. 人的内心总要有东西填充进来,这个虚无的状态为真正自我的萌发提供了环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还是有道理的。

第四个阶段:构建独立的灵魂和坦荡的幸福阶段

真正的转机是在接触心学之后。

2021年的春节之前,朋友推荐了刘老师的《老刘讲传习录》,当时也没太仔细看,翻了几章认为讲的很有道理,并未深思。又因为年终比较忙,就搁置了。

转过年来到4-5月份,某一天在琢磨内心冲突的问题。因为上个阶段拆了很多迷障,世界观被冲击到了,需要更换内心世界的构建逻辑,这个过程特别痛苦,就是在否定自己以往的整个人生。

我们跟人吵架吵输了,一个观点被否定掉,心里会有不爽。现在不是观点被否定了,是发现自己的整个人生是个笑话,那种痛苦难以形容。

当时内心冲突极其严重,掩盖不住、转移不了,只好停下所有的事儿,思考如何解决内心的冲突。

在这个问题上苦苦琢磨而不可得的时候,突然想起来,刘老师书中写过,“心和思维是两回事”。想到这里,一下子就明朗了。思维的结果和心并不一致,而心并不是靠逻辑本身就能改变的,逻辑变了,心还没变,所以这个冲突就难以停止。

这时候才明白,多年以来以逻辑为基础,进行理智训练,方向上可能就错了,至少错了一多半。

还要内求于心!!光逻辑上通了没用,还是要把心导正,把心导正才是真的通了。

再后来,读到《 身、心、知、意的关系》:“思维能影响心,但不能绕过心去决定身体的行动,心如君王,思维如大臣,大臣是不能绕过君王左右天下的”。

这个时候他们的逻辑关系更加明了 ---- 豁然开朗,大臣再厉害,如果君如孩童,大臣的能力也发挥不出来。

从此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之前虽然隐约知道应该放弃向外求转而向内,但是却不知内求应该求什么、以及怎么求。

之前一直试图转移,或者遮蔽内心的那个问题,现在发现,它才是问题本身!

一切都是要内求于心…

能在这个阶段接触到阳明心学是非常幸运的事儿,不然可能到现在还在虚无当中走不出来;或者内心冲突得不到解决陷入混乱;再或者发现虚无实在没劲,又回到消费主义当中…前功尽弃。

进群之前,并没有想到在这里,能找到人生的意义。

进入学思践悟群之后,发现大家的目标是独立的灵魂和坦荡的幸福,光看到这句话,就觉得很亲切,对照良久,确定这个东西,应该就是我多年来一直试图找到的意义。

在这个意义之下,内心是舒展的,不是拧巴的,不是压抑的,不是冲突的。再审视自己内心的状态,是不安的,是拧巴的,是不独立的,要么攀附与外物、要么虚无。所以这应该就是我一直想要寻求的意义。

一直以来,我的投机之心非常重,心念一动便是:这个问题能不能不解决,这个问题能不能绕过,这个问题能不能拖一拖,这个问题能不能让别人解决,有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以抄一下… 如果都没有,再回到第一个问题问一遍…

这个投机之心贯穿始终,从结果上来看也有一些收获。

但是夜深人静,躺在床上,自己问自己:“你安心么?”,这个回答是犹豫的。

再问自己:“你还是你自己么?”内心深处是没底的。

但是第二天早上起来还是该干啥干啥,又走回老路,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了,直到遇到瓶颈,无机可投,才回过头来思考这个问题。

思考的结果是,投机不符合天道,本质上无机可投,投机只是看起来投了机,实际上并没有。

比如,看起来用一分的付出换来了三分的收益,实际上,要么这三分的收益有水分,实际上只值一分;要么你还付出了其他的两分隐含代价,一共付出了三分。总之一分只能换来一分,三分才能换来三分。

后来进入学思践悟群,刘老师讲课多次讲到 “诚”字,对照自己的问题,才慢慢意识到,投机之心,是心不正,但归根结底是个诚意的问题。

自己的诚意不足,想要的又比较多,那怎么办呢?先骗自己,再骗别人。正道肯定走不通,那只好走邪道。一旦走上邪道,从此再难心安。

所以获得独立的灵魂,要在“诚”字上下功夫,诚意足了,才能谈独立,那个收获才能坦坦荡荡。

懂得这个之后,再回过头来复盘自己的人生,基本上每个诚意满满的阶段或者事儿,都是收获满满,以致有些种下的善因,所带来的善果能够绵延多年。

比如,在处理家庭关系上,我们始终维持一个原则:以我们这个家庭生活越来越好为目标,遇到问题和矛盾当天解决。

有抬杠拌嘴、有矛盾、意见不一等等,我们就放下手边的事儿,尽量冷静情绪,各自拆一下自己为什么这么想,大家到底是哪里不一致,拆到不能拆为止。拆解过程中出现对抗和分歧,先对照我们的目标,确保不是针对对方,而是为了共同的目标:也就是“家庭生活越来越好”。如果一时拆解不清楚,那就重新强调一下我们的目标,然后花一些时间在想想,过几天再拆解,直到弄清楚为止。是我的错,当场道歉认怂,是她的错…反正事情弄明白了最重要。如此重复下来,把冲突一个个解决掉,时间久了问题自然越来越少。

尤其是学习心学之后,分析问题更加明晰,七八成的问题拆到最后,就是诚意不足,只是这个诚意不足表现形式五花八门的,多拆一拆也挺有意思。近年来矛盾越来越少,一整年也不到一手之数,真的发生矛盾也很少争吵,而是自然而然的开始拆解问题。两口子能心平气和的讨论那些直指内心细微之处的问题,还是挺幸福的。

甚至有的时候因为自己的矛盾实在是太少,闲的难受跑去分析别人的问题,猜测别人的冲突在何处,是几方的矛盾,各自立场是什么,又被什么遮蔽,并以此为鉴。

世事洞明皆学问,红尘就是修炼场。

对照这个过程,回过头来再看,先“诚意”“正心”,再假以时日,于事上磨,幸福的回馈自然而然。

刘长志

儒学学者、阳明心学践行者


正本清源,吾辈本分!

微信公众号:刘长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6

标签:意义   人生   虚无   诚意   基因   逻辑   冲突   内心   状态   阶段   过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