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汕头“番客村”:深植文化记忆之根

新华社广州8月29日电(记者胡梦雪)清晨5点,天刚蒙蒙亮,汕头市濠江区东湖社区农户陈鸿辉便和往常一样来到自家的菊园,赶在日晒前为每一株菊花浇水施肥剪枝。

再过3个月,满地“黄金”扑鼻香,他又要开始张罗采摘、蒸晒,然后照例打包好邮寄给远在海外的亲人。

“菊花是东湖‘三宝’之一,可以清肝明目,也承载着游子们心心念念的家乡味。”这位70岁的侨眷对菊花栽培很在行,谈起家乡充满感情。

地处广东潮汕,东湖社区素有“番客村”之称。这里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常住人口6000多人,旅外乡亲有约1.3万人,归侨侨眷众多。

近代汕头开埠以来,乡民们漂洋过海,前往越南、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地谋生,让当地逐渐形成了“家家有番客,户户有侨亲”的独特侨乡文化。

随处可见的传统宅第、茂盛的古榕树、幽静的石板路,人们流连其中仿佛置身于历史。

一块红布包、一只木质水壶,在老侨宅改造而成的东湖社区侨博馆中,一组特殊的展品引起记者注意。“过去华侨背井离乡前,习惯来到‘过番’井前,取一抔土和一壶井水,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东湖社区居委会委员林钊说。

“过番”井正处于社区中心,人们已不常用这口古井,但它作为一种文化记忆的符号留存至今。

同样承载历史的还有侨博馆建筑本身,资料显示,它的前身“德庐”是由侨胞李月德、李喜德兄弟于1948年建成。作为旧时东湖唯一一幢中西合璧、风格独特的民居,引领了当时的建筑风潮。

8月21日拍摄的东湖社区侨博馆。新华社记者 胡梦雪 摄

别具特色的“时间门匾”格外引人注目,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委会委员陈斯楷介绍说,“这是把中国传统在大门上部书写宅第名称的习俗与西方记录建筑建成时间相融合的做法,让这座洋楼拥有了明确的‘出生日期’。”

“在东湖,类似的侨房有300多座,最古老的有上百年历史。”林钊说,2021年,在专业团队设计下,一度杂草丛生、墙面斑驳的“德庐”被修缮活化为展示侨乡风貌的文化空间。

今年夏天,社区又开展了新一轮“侨房管家”升级服务,为这些老宅建立档案,一边解决卫生管养、日常维护等问题,一边借助网络让侨胞们即便身在海外也能实时了解到老宅的情况。

“这让我们可以守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文化,守住我们在东湖的根。”顺琴故居后人洪华颇为感念。这座建于1919年、绘有精美壁画的潮式老宅外,如今挂起了介绍其历史渊源、文化特色的醒目标牌,向来往人们诉说着往昔。

近年来,旅外侨胞大力支持家乡建设,当地文化记忆的根系愈发绵长。在侨胞捐资支持下,社区文化广场、休闲公园等一批民心项目相继竣工。从卓厝巷到后池巷,一条精心设计、行程约2.2公里的浏览线路,串联起曾经的古寨门、古民居、古树、祠堂和一湾碧水……

8月21日拍摄的东湖社区浏览线路一景。新华社记者 胡梦雪 摄

近两年,当地研制出菊花养生茶包、菊花酒和菊花菜等高附加值产品,海外乡亲很方便就能尝到“舌尖上的乡愁”。

借助东湖菊花节,吸引游客在赏菊、品菊时来“番客村”打卡,推动文化旅游和产业的深度融合。“我们打造面积近400亩的东湖菊园,一亩菊花可以为农民创造1.5万元左右的收入。”东湖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李荣金说。

观光体验带来了客流,家乡正在变成“最美侨村”。闲暇时,陈鸿辉除了侍弄菊花,还喜欢和侨眷朋友、退休老人聚在一起喝工夫茶、合奏潮汕音乐,幸福满满。他还准备在今年的菊花节上露一手。

“现在的东湖格外美,希望大家能来这里感受我们侨乡的魅力。”陈鸿辉边说边拿过架上的三弦,信手弹奏起来,在乐声悠扬中轻轻眯起双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潮汕   东湖   侨眷   宅第   文化   侨胞   侨乡   菊花   广东汕头   家乡   记忆   社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