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大西北的10后-兰州新区

俯视秦川一气中

万里关河何莽苍

你可以说它历史悠久

黄河穿城过

它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金城

你可以说它年轻有为

荒地起新城

它来自大西北

是妥妥的10后

这里烟火满城

一碗牛肉面

最抚凡人心

这里人文荟萃

“天下第一鼓”兰州太平鼓

击打出非遗的文化音符

这里“绿”意盎然

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

飞鸟翔集 水草丰茂

临港花海 栖霞湖畔

花香四溢 湖光如玉

在这里

等风也等你

乘着大巴看中国

让我们一起走进兰州新区

丝绸之路上连接世界的10后新城

兰州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兰州新区可是个10后。

2012年8月,位于兰州市北部60余公里的秦王川盆地迎来了高光时刻,位于此地的兰州新区作为我国第五个、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获批设立。

兰州新区 兰州新区融媒体中心

兰州新区被赋予“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定位。

它位于兰州、西宁、银川三个省会城市的中间位置,地处祖国陆域版图几何中心。座中六联,承东启西,兰州新区是古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

兰州新区虽然地处内陆,但这里的交通网络不仅可以沟通全国,还能连接世界!

兰州新区具有立体通达的综合交通体系。内部交通方面,建成“二十横十八纵”的方格路网布局,总里程超1000公里。6条高速铁路、13条普速铁路在此交汇;9条国家高速公路、10余条国道省道联关接周边。

陆、海、空、网四条“丝绸之路”在这里构建,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可以直达达卡、曼谷、拉合尔、加德满都等城市。

综合保税区、中川国际航空港、中川北站铁路口岸、国际通信专用通道,组成新区“一区一港一口岸一通道”立体化开放平台。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T3航站楼(效果图) 兰州新区融媒体中心

“一带一路 产业新城”——历经11年,兰州新区经历着从“0”到“1”再到“N”的蜕变,这些成绩很硬核!

兰州新区连续5年GDP增速超15%,经济发展增速连续6年领跑国家级新区。

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 兰州新区融媒体中心

乘云而上,兰州新区2019年、2020年蝉联“中国领军智慧城区”。

同时,这里生物医药蓬勃发展。2022年,“西部药谷”引领中医药传承创新、创新药落地转化、医药物流集聚式发展。重离子治癌装备生产基地建成投产、效能快速显现。20多种高端装备成套出口,一批“新区制造”实现国内首创、打破国外垄断。

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治癌装置生产调试车间 兰州新区融媒体中心

兰州新区是什么颜色?

如果你要问兰州新区是什么颜色?那一定是五光十色,但绿色,是兰州新区的底色。

秦王川北接景泰、南临皋兰,是兰州市周边最大的一块高原盆地。

相传隋朝以前秦王川叫“晴望川”。原因是古时因秦王川地势平坦,宽阔空旷,平川绵延数十里望不到边际,每值晴晓雨霁,远望时常常会看到海市蜃楼的幻境,古人因此取名“晴望川”,意思是天晴方能望见川之雄阔。

但也许你不敢相信,这里曾经遍地盐碱荒滩。新区所在的秦王川盆地,北距腾格里沙漠仅25公里,东、西、南三面均为黄土丘陵,干旱少雨、植被稀少、风沙肆虐、土地贫瘠。

这里一直流传着 “此地原本是荒滩,祖先明末才种田”的歌谣。引水灌溉秦王川的设想,始于二十世纪初。而直到改革开放初期,亚洲最大的自流引水工程——“引大入秦”工程被提上日程。

引大入秦工程渠首引水枢纽 兰州新区融媒体中心

“引来大通河,润泽秦王川”。“引大入秦”工程于2015年4月28日全面竣工,为新区带来了丰沛的水源,不仅解决了兰州新区供水问题,还让新区成了公园之城、湿地之城、生态之城。

临港花海占地约65.5万平方米,马鞭草、百日菊、虞美人多种花卉争相绽放。

兰州新区临港花海 兰州新区融媒体中心

栖霞湖湖面宽阔,东西最宽约450m,南北长约1800m,两岸绿树环绕,郁郁葱葱,湖体中央音乐喷泉美轮美奂。

兰州新区栖霞湖风光 兰州新区融媒体中心

十多年来,兰州新区累计生态修复超12万亩,造林绿化20多万亩,不仅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还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基金会“绿色中国·环保成就奖之杰出环境治理工程奖”。

兰州新区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 兰州新区融媒体中心

如今的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约315公顷,是兰州新区目前最大的绿肺,也是西北干旱地区罕见的内陆高原半咸水盐沼泽地。这里碧水微漾,绿草如茵,漫步其间,可以看到赤麻鸭、小白鹭等飞鸟在湖面上优雅地游憩。

兰州新区为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在兰白都市区1.2万平方公里范围内,通过未利用地生态修复治理,拓展出8000多平方公里高标准生态、农业、建设用地,着力打造“陇中生态平原”。除了生态环境越来越美,兰州新区还荣获“绿色发展优秀城市”荣誉称号。

新区绿色能源新材料产业势头强劲。百万吨级“新能源新材料之谷”在这里逐步形成,新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铜箔研发生产基地。

新区绿色现代农业集约高效。年产300万头生猪、百万只羊、2万头奶牛、上亿枝鲜切花、万吨有机果蔬等特色产业基地在这里建成。兰州新区乡村振兴案例入选新华网“2022乡村振兴绿色实践典型”。农业现代示范园处处都是绚丽的花海。

新区绿色化工持续壮大。2022年,兰州新区绿色化工园区获评甘肃省全省产业集聚区、代表性化工园区。

风物满城 烟火人间

你会不会因为一碗面,爱上一座城?兰州牛肉面,是这里舌尖上的城市符号。

也许,一碗牛肉面,便是你和兰州的第一次遇见。兰州人对牛肉面有一个爱称——“牛大”,有人说,兰州人的清晨总是从“扎碗牛大”开始。

地道的兰州牛肉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也就是要汤色清亮,萝卜片洁白,辣椒油鲜红,香菜蒜苗翠绿,面条柔滑透黄。

黄河岸边一碗热热气腾腾的牛肉面,藏着让人回味无穷的人间风味。

除了兰州牛肉面,兰州新区还有很多舌尖上的美味,比如“兰州八大碗”。其中,糟肉是秦王川当地宴席和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硬菜。

兰州糟肉肥而不腻,精肉艳红如火,越嚼越香,越嚼越鲜美。

相传,兰州人过年吃糟肉的习俗起源于明朝,当年明肃王从江苏迁到兰州,它的家眷随从成了第一代兰州人。

吃了“糟肉”和“牛大”,再来学点儿兰州话!

兰州方言虽然是土话,但也是北方“官话”之一,属于北方通行方言区西北次方言中的兰(州)银(川)官话,兰州人学普通话自嘲叫做“京兰腔”。

这里的聊天叫“喧关”

这里划拳叫“扎手”

这里漂亮的姑娘叫“莎莎”

这里小伙子帅气叫“干散”

这里的零食叫“嘴头子”

这里的家常便饭是“一锅子”

这里把“下”读作“哈”

把“咬”读作“斋”

这里把“脚”读作“觉”

把“摔”读作“惯”

这里把“软”读作“碗”

把“书”读作“夫”

有时候,兰州人说话

总是喜欢带个“老”

比如说:

见面常会问:

袄呦,你来老吗?

(哎呀,你来了吗?)

或者:你组撒起老?

(你干什么去了?)

更有趣的是,兰州话有“n、l”不分的现象,比如把“牛奶”读成“留来”,把“男女”读作“褴褛”。

兰州方言里,既篆刻下黄河儿女的风趣与豪迈,也蕴藏着兰州2000多年的文化传承。

看了兰州美食,学了兰州话,一定不能错过兰州的“太平鼓”。

“羯鼓如漆桶,两头具可击。”兰州太平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有着“天下第一鼓”的美誉。

鼓舞太平,太平鼓鼓王争霸赛在这里上演。

守护传统文化,还原生态风光。想要更沉浸地了解兰州新区的民俗文化,晴望川民俗文化村是一个不错的目的地。陇风巷、六尺巷等融合徽派、海派特色的民居等你畅游。

晴望川民俗文化村 兰州新区融媒体中心

感受人间烟火,兰州自在行走。

这里还有可以享受水上清凉,共度亲子时光的西部恐龙水乐园。

兰州新区西部恐龙水乐园 兰州新区融媒体中心

硒元素含量丰富,让每个毛孔都舒展的敦湖温泉。

可以品小吃、赏民俗、看画展、购特产的中川小镇。

这就是兰州新区

文化有新韵

生态有新绿

美食有新味

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

和现代时尚的城市元素

彰显着这座城市的

魅力与活力

把故事写在风里

刻画在大地上

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

正在兰州新区徐徐展开

出发吧

乘着大巴看中国

让我们在更多绚丽的

风景中相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兰州   秦王   栖霞   新区   太平鼓   大西北   牛肉面   丝绸之路   生态   媒体   中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