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医 - 张洪勤:经方传千古,妙方惠百姓

编者按:一脉知所有,一穴一针灸。中医,博大精深,却讳莫如深;中医人,精耕博采,却神秘莫测。中医真有那么神秘么?其实不然。中医,可以走进千家万户;中医人,同样有温度也有激情。红网联合湖南省中医院推出《揭秘中医》专栏,一同走进中医人的人生故事。

红网时刻新闻8月23日讯(通讯员 陶艳 刘丹)用内窥镜看清病症的“内里”,用传统经方改善机体“环境”……不知不觉,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消化内科(脾胃病科 肝病科)主任张洪勤在一线奋战,深耕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诊治,已经28年了。

7月28日,记者来到他的办公室。一叠处方单,几本中医古籍,他的案头“简单却厚重”——

从医以来,他开出数不清的“小药方”,为患者解燃眉之急,先人留下的中医智慧,帮助其成就自己在功能性胃肠病、肝硬化、胃食管反流等疑难杂病诊治领域的造诣。

“可能这辈子,就是和中医有缘了”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广袤的大山深处,散落着不少中医药材。小时候的张洪勤,喜欢和小伙伴去采金银花、打枇杷叶,好玩还能换钱。

村里有个老中医,这在幼年张洪勤心里是个“神人”——他曾亲眼见到这位老中医治好了自己父亲的骨刺,那时候,自己直呼“神奇”。

直到现在,张洪勤也不知道当时老中医用的什么药,但他记得当时村里爆发了黄疸型肝炎(甲肝)后,老中医用的是茵陈和田基黄,就这么两味药,治了一村的人。

张洪勤承认,中医是神奇的,但在他心里,那个年代,最神奇的其实还得是计算机。可命运没有让张洪勤与“IT”结缘,高中毕业后,张洪勤考上了湖南中医学院(现湖南中医药大学)。《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彼时,张洪勤时常怀疑,“学的全是古文经典,这能治病?”大一第一学期《医古文》这门课他考了个倒数第一,老师对他说:“不是诚心想学医,你可以回去。”

好在,这个倔强且好学的小伙子内心很上进,从那以后,他决定认真学习,在大学期间完成逆袭,1995年毕业后便回到家乡,来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医院内科,成了一位与内窥镜为伴的医生。

那时候,当地人不太看中医,所以他通常是采取西医手段来治病。直到他收到行医生涯中第一封感谢信,让他的理念又发生了变化。

大约是1996年6月中旬,科室里来了位慢性乙肝的患者,病情严重,黄疸也很深,辗转多处治疗,一直未有好转。

一提到“黄疸”,张洪勤忽然想起那位村里的老中医,当年他使用茵陈和田基黄为大家治黄疸。可这个配方适用于阳黄湿热型,而眼前这个病患是阴黄寒湿型,不合适。

“可以用茵陈术附汤啊!”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张洪勤想起了《医学心悟》中的这个经方:“茵陈术附汤主治面目发黄,身冷不渴,小便黄而利”。当时,大家都对这个年轻后辈将信将疑,但苦于找不出其他更好的办法,于是他的提议被采纳了。

喝下去第三天,患者小便变清了;服药第五天,胆红素从入院时100多骤降至32左右……令人惊喜的变化出现了,患者逐渐好转,没多久就出院了。

“经方完全不得了!刚上大学的时候自己咋还‘看不上’呢?”那件事情之后,张洪勤把大学的教材又全部翻了出来,重新学习。2008年,他被湖南省中医院作为人才引进来到消化内科工作,这也对他的中医诊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时觉得,这辈子,就是和中医结缘了。”他说。

张洪勤带教学生。

“想让更多人看到,中医是高级的治疗方式”

“把先人的著作翻来覆去吃透,加上临床这些年的经历,我越发觉得,我们中医重在调理身体内环境,是非常高级的治疗方式!”回顾这些年的从医经历,张洪勤告诉记者,这些年,他采取的是“内窥镜等西医手段找病灶,开具中医经方去治疗”的模式。

2016年8月,张洪勤随队去沅陵义诊。在当地中医院消化科病房查房时,有个典型病例让很多人头疼。

患者是沅江边上的渔民老王(化姓),常年在水上作业,体质是典型的寒湿型。为了驱寒,老王每天都要喝点高度劣质白酒,不成想患上了酒精性肝硬化。住院期间,通过治疗,他的腹水已得以消除,但老王总觉得自己仍旧“肚子胀”,在医院躺了20多天,各项检查做了个遍,就是找不出原因。

问诊后,张洪勤很快有了自己的思考。“常年喝酒,使其口干口苦;常年下水,下肢冰冷;身患肝硬化,大便频繁溏稀,水液代谢肯定有问题……”当时,张洪勤告诉大家,老王是典型的“上热下寒、胆热脾寒,建议使用张仲景经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枳实白芍等药材,对症下药。

“回到长沙后,没过几天我就接到了医院的电话,效果特别好,所有症状都消失了。”张洪勤回忆,当时医院甚至想“复制”这张方子给其他患者用,但是张洪勤拒绝了:“中医一人一方,古人留下‘辨证论治’的智慧,不能推翻。”

这绝非个例,从业这些年,张洪勤给很多人解决了棘手难题,其中也不乏远道而来的患者。

此前,有一位68岁身患功能性胃肠疾病的江西患者便曾慕名而来,疾病带来的伤害十分磨人,长沙的夏天骄阳似火,但病人来到诊室时却身穿两件棉衣,怕冷,腹胀,汗出如雨,不欲饮食,恶风,口干口苦,在当地治疗许久不见好转,2个月体重下降25斤。

通过询问病史,原来,患者既往患有慢性胃炎病史,有明显受凉诱因,寒热错杂,符合半夏泻心汤的方证,所以,张洪勤决定用仲景原方治疗7天,上症大减,后考虑患者因病致郁,情志不舒,故改用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调理1月,终于让患者痊愈而归。

张洪勤认为,中医治疗思路,就是试图改变胃里的环境,取代目前西医使用的对抗治疗。

张洪勤坐诊中。

从事消化科疾病治疗,就不得不提到“幽门螺杆菌”。这些年,张洪勤在此方面也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他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环境的产物,幽门螺旋杆菌也不例外,如果胃中的环境无法提供幽门螺旋杆菌生存的土壤,则幽门螺旋杆菌自然无法生存。

幽门螺杆菌是个西医概念,对应中医,业界认为,属于胃脘痛、腹胀的范畴。“你有没有发现,这些患者普遍吃一点就饱,刚吃完又饿?且伴随严重的口臭口苦。这其实是寒热错杂的表现。”张洪勤说。

这就顺应了中医理论中“胃火炽盛、消谷善饥”的道理。一般而言,大家会普遍使用西医将细菌杀死,殊不知,这类细菌在人体体内会长期存在,“归根到底,我想我们还是需要通过中医,来调理患者寒热错杂的内部环境,从而达到消除幽门螺旋杆菌。”

于是,张洪勤主张采用半夏泻心汤。临床经验证实,取得不错疗效,这一点,曾饱受幽门螺杆菌困扰的张明(化名)很有感触。

“细菌明明是消除了,但口腔溃疡一直不见好,长了又消,消了又长,此起彼伏的,真的很烦人!”张明回忆,当时,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张洪勤的门诊,拿到了那副半夏泻心汤,加了甘草的剂量,“医生说我体虚,可以试试这个方子。”张明说。

年轻小伙将信将疑,没想到吃了三副,效果来了!两周后复查,逐渐恢复;半年以后,症状全无。这让张明开心不已,也让这个年轻小伙打破对中医过往的“刻板印象”。

从医经历逐渐累积,张洪勤“见得越多”,越发觉得自己“会的还太少”,直到现在,他仍时刻保持学习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简单6字,是张洪勤的原则。

“西医也好,中医也罢,唯有在自己的领域,不断累积经验、重温知识、举一反三,才能保持进步的姿态,为更多患者创造美好的未来。”他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泻心汤   茵陈   中医   幽门   半夏   寒热   杆菌   妙方   西医   中医院   千古   患者   百姓   张洪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