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断供还可怕!库克正式宣布,中国成全球最大的iPhone市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动动发财的小手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芯片断供的事件为全球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次的断供事件揭示了中国制造业的某些薄弱环节,使得我们更深入地反思了国内产业链的完整性和韧性。原本,许多人认为中国企业的技术瓶颈仅仅局限于14纳米以下的高端芯片领域。但是,当日本突然决定断供28种关键芯片技术后,情况变得更为严峻。中国半导体协会的声明也显露出这一事件对于45纳米芯片产能的重大冲击。这不仅仅意味着短期内的供应链中断,还暴露出中国在半导体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完善方面的巨大缺口。

而从宏观角度看,芯片断供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其中一个令人深思的趋势是“国货被替代潮”。让我们以一个现象为例:据媒体报道,iPhone在中国大陆的销量在二季度已经超越了美国本土销量,这样的情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一个普遍的疑问浮现:为什么中国消费者选择外国品牌,而非支持国货?这是否意味着他们对国家的情感已经淡化?事实上,消费选择与爱国情感并不总是直接相关。

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曾明确表示,他不希望消费者因为爱国情感而购买华为产品。他更希望华为的产品能够因其自身的品质和技术被广大用户所接受。但尽管如此,社会上仍然存在一部分观点,认为购买外国品牌,如iPhone,是一种不爱国的行为。这样的论调往往带有一定的情绪化,并试图给消费者“扣帽子”。但事实上,一个国家的产品要想真正强大和得到广泛的认可,不应该依赖情绪化的驱动,而应该建立在产品的质量和创新上。至于iPhone在中国市场所获得的巨大成功,背后的原因不只是品牌的吸引力,还与它们的技术、服务和创新紧密相关。

首先,我们必须探讨的是iPhone的保值优势。手机,作为一个消费电子产品,它的价值与时效性紧密相关。然而,这一规则对于iPhone似乎并不完全适用。即便是那些对苹果品牌没有特别情感的消费者,也难以否认iPhone的保值率是超乎想象的。其实,这一点在很多“果粉”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每当苹果公司发布新款iPhone后,这些忠实粉丝往往会选择将他们一年前购买的旧款iPhone挂到二手市场上出售。令人震惊的是,在这些手机状态尚好的情况下,它们的售价往往能达到初购价的八折或更高,这背后既说明了iPhone的品质和耐用性,也反映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和偏好。

除了消费者,iPhone的高保值率还吸引了另一部分特定的群体,那就是所谓的“黄牛”。这些经常在新品发布时出现的中间商,看准了iPhone的保值优势,大量囤积,然后在二手市场或缺货时期高价转售。尽管目前官方已经对囤积iPhone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打击,但仍然有一部分“黄牛”铤而走险,希望从中赚取差价。有人可能会对这些“黄牛”的动机和行为表示疑问,甚至质疑他们的爱国立场,但无法否认的是,他们敏锐的商业嗅觉对iPhone的保值性进行了深入的认识和利用。

另一个让iPhone在中国市场表现出色的因素是,近年来,国产手机品牌似乎在性价比上的优势有所减弱。许多果粉在讨论时经常提到:“既然五六千元我都可以购买一台iPhone,为什么还要选择国产手机?”这种观点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部分人对国产手机厂商的偏见,但其背后却掩盖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国产手机价格的上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使得很多消费者在面对价格相近的国产手机和iPhone时,更偏向于后者,认为其更具有品牌价值和保值性。

为了更深入地探索这个价格上涨的现象,我们可以参考国外研究机构发布的一些统计数据。据这些数据显示,到2022年,我国手机的批发均价已经达到约385美元,按照当时的汇率折合,大约是2800元人民币,这一数字与十年前相比,实际上涨了一倍。从表面上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手机配置的不断提高,厂商调高售价似乎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我们进一步分析市场销量数据时,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跃然纸上:那就是消费者似乎对于这样的涨价并不完全接受。2022年,国产手机的出货量同比大幅下降了超过20%,这说明了许多消费者可能因为价格上涨而减少了换机的频率。事实上,许多人反映,他们的手机已经使用了两到三年,而且并没有换机的打算。

尽管苹果在中国的销售业绩持续强劲,并为我国的国库带来了不少增值税收入,但苹果产业链的转移浪潮确实令我们不得不产生深深的忧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脱钩断链”策略的推进,苹果逐渐强化了向印度和越南等地转移供应链的策略。一些人可能会质疑:越南和印度的制造业基础是否能与中国相提并论?然而,我们应该记住,早在几十年前,中国制造也是从基础开始,逐渐发展并崭露头角的。而且,苹果并没有全盘转移供应链到其他国家,目前库克交给印度和越南的主要任务仍是基础制造工作,例如“打螺丝”。这些工作内容虽然技术门槛不高,但对于新兴制造国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和学习经验。

除了苹果,产业链转移的浪潮中,我国的国产手机厂商亦是关键参与者。截至目前,诸如小米、vivo和OPPO这样的重量级企业已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以小米为例,尽管其在印度遭受了555亿卢比的资产被冻结的打击,但雷军并没有因此决定放弃印度市场。这背后的考量不仅仅是看重印度作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还因为多元化的生产基地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当然,对于美国企业如苹果考虑转移部分产业链以保障自身利益,这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难理解。但一些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国产手机品牌也纷纷选择在海外设厂?首先,国外市场的人口红利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因素,特别是在印度这样的大国,其庞大的消费者群体对手机厂商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但更为关键的是,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包括政治和经济考量,“芯片断供”成为了许多手机厂商面临的现实难题。转移部分生产线到其他国家不仅可以帮助厂商规避这一风险,还可以更好地应对全球市场的多变和不确定性。

设想一个场景,你是中国大陆的手机组装厂老板。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下,留在国内建厂意味着你必须面对西方针对芯片的禁令和采购困境。尽管国内手机制造商在软件技术、设计和工程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芯片的生产核心技术依然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手机制造商面临一个艰难的决定:要么依赖并受制于外国芯片供应,要么出海建厂,以回避这些制裁,更灵活地获取所需资源。

芯片在今天的电子行业中,可谓是技术之心。西方发动的所谓“芯片大战”不仅是一个经济战,更多地是一个战略战,其核心目的可能是为了制约中国制造业进入全球智能科技领域的深水区。在这种背景下,单纯的品牌选择,如买苹果还是华为,其实变得相对次要。真正的关键在于如何推进中国的芯片技术研发与自主创新,实现技术的国产化,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这一供应链危机。

结语

消费者的选择本质上是市场经济的体现,这并不是一个国家或政府应该或能够干预的范围。然而,要真正实现国产品牌的国际化,单纯依赖消费者的支持是不够的。国家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如提供财政补助、研发资助等,以促进本国品牌的发展。但归根结底,一个品牌能否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仍然要靠其产品的实力、创新能力和品质来取得。

那么,从上述的分析中,你认为国产手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呢?它们在哪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非常期待听到你的看法。如果你喜欢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请确保关注我们,以便获取更多有深度的分析和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库克   中国   芯片   华为   爱国   印度   产业链   可怕   消费者   苹果   正式   品牌   市场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