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书读《31天穿越罗布泊》

读一本好书|徒步丈量人生的长度和高度

——读雷殿生《31天穿越罗布泊》

作者 崔洪国

“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雷殿生徒步中国,31天穿越罗布泊是一个传奇。他的《31天穿越罗布泊》让我读后受益匪浅。他的经历让我深深懂得了人生的长度和高度不在与文凭和学历,在于你坚韧执着的徒步丈量。

——题记

用雷殿生自己的话说,“1987年末,我与一套纪念徐霞客诞辰400周年的邮票不期而遇,便对到大自然里去旅行探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1998年起,我开始准备,一边打工挣钱,一边锻炼身体。后来,到北京一家公司搞销售工作。为了筹集经费,我不抽烟不喝酒,没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积攒了10年的经费,1998年10月,我开始了徒步旅行。”

十年磨一剑。小学四年级没有读完的雷殿生,为了证明自己生命的价值,彰显自己与生俱来的那种浪漫,徒步走中国,遍访56个民族,而且说仅仅是自己力所能及的选择。历尽千难万险,跋涉千山万水,遭遇抢劫19次,遇到野兽40多次,生病于途,受伤于路,饥渴将死,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出生入死不知有多少回。到2008年的11月8日,历时31天又徒步1100公里穿越罗布泊,从徒步中国开始,行程80000公里,几乎绕地球赤道两圈,完成了自己人生最美的传奇和壮举。

“仅仅是自己力所能及的选择”,用多少的艰难险阻能够换来如此的云淡风轻,我从内心对这位英雄肃然起敬。

我用两周的时间读完了雷殿生的《31天穿越罗布泊》。最初是出于对探险的好奇,读到后来是对他那种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的崇拜和敬仰。也许有人说,他只是选择了自己向往和追求的生活方式,不过是凭着自己的坚韧和毅力实现了自己人生的夙愿和梦想。从这一点来说,他也是一个平常的人,平凡的人,这话没错。但每个人何尝不都曾怀揣着走遍天涯海角的理想和梦想。

但又有谁能够10年准备,然后10年几乎放下一切尘俗和世俗的生活,选择与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为伴,选择与孤独羁旅为伴,徒步逐梦天下,而且凭自己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毅力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最后还选择以徒步走完罗布泊来结尾自己徒步天下的精彩华章,关键是成功了——这就是雷殿生,是平凡人,又是平凡人无法实现,无法完成,无法达到的英雄壮举。

从雷殿生身上,我看到的是他不仅有着英雄主义的浪漫情怀,更有着实现这种英雄主义的真实行动和叙事。到如今,怕也就是只有雷殿生了。

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能够静下来读一本好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读着读着就断章了,有的读着读着精力又到手机上去了,有的读着读着就被微信的音乐和铃声左右了。读《31天穿越罗布泊》,我有了一种与之前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我能够静下来,能够深入进去,能够随着雷殿生的思考而关注罗布泊的前世今生,能够从他徒步行走的经历和阅历去比对和对照自己也曾有过的攀登、徒步、遇险和邂逅的种种经历和奇遇。我没有他那样的传奇经历,从没有去过让我神往,又让我敬畏的罗布泊,但是徒步总有无数的经历似曾相识,我能够从《31天穿越罗布泊》中悟透很多人生少走弯路,多取捷径的真实体验—那是真实的经历,不是说教。

读《31天穿越罗布泊》的过程中,我最钦敬的还是雷殿生对于徒步走遍中国的那种执着和信仰。前面我说过,每个人也许都有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但有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更多的是在理想遇到挫折,遇到困惑的时候就选择知难而退,流于平俗和平常,成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了。而雷殿生从来没有对自己的选择有过后悔,有过放弃,有过退缩,有过回头。

他从很早就选择了徒步中国,而且以一种宗教般的虔诚忠诚于自己的选择,始终是义无反顾地选择着徒步丈量自己人生的长度和高度。他的生活方式是清教徒式的,但他从徒步中国开始,始终随身带着一面五星红旗,从这一点上,他又与那种清教徒完全不同,他徒步80000公里,徒步罗布泊,十年如一日,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力量源泉是那面国旗和鲜艳的中国红,这是他选择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基,是他能够一步一步走遍天涯海角的自信和定力所在。

从雷殿生的《31天穿越罗布泊》,我读到了人生旅途中的未雨绸缪和敬畏生命。罗布泊对无数钟爱探险的人来说有着迷幻一般的诱惑和向往。同时因为罗布泊的自然地理条件极端恶劣,所有赴罗布泊的人都会视若危途,而且心中都会有着视死如归的心理准备。从雷殿生穿越罗布泊的经历来看,很多都是危途和逆旅,很多看似平淡无奇,实际暗藏杀机,很多沙漠地区特有的悬疑和魔幻会让人毛骨悚然,特别是很多人遇到的沙漠综合征,一不小心就会让人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不由自主地走向了不归路。当然,还包括沿途的荒芜人烟,缺水缺粮,除了让人功亏一篑,更多的是会让人毫无意识,毫无防备地就进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雷殿生穿越罗布泊,实际上也没有绕过这些艰难险阻,该经历的也都经历了。他成功的关键首先是他有着十年徒步中国的丰富野外生存经验和体能储备。他的穿越过程也是险象环生,危险重重。有时他凭着自己的直觉判断,有时他凭着自己野外生存的经验和技巧最终脱离险境。但能做到这些的前提是他有过很多似曾相识的经历,他有过很多的逢凶化吉和遇险成祥。他内心沉着、冷静,很少失去定力,他相信的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旅途中,他选择的是再累也要挺住,也不能住下,也要前行。期间有跟随他一段旅程的一名记者和媒体朋友,走不了几步就气喘吁吁,而他背着近九十斤重的行囊依旧如履平地,没有足够的野外生存技巧和体能储备是断不可能的。其实在他徒步中国和穿越罗布泊的很多时候,都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但他一直对生命心存敬畏,在沙漠中迫不得已的时候喝自己的尿,吃蛇肉,喝蛇血,都是为了让生命能够在一息尚存中延续下去。这种对于生命的敬畏助力了他的人生登顶。

读《31天穿越罗布泊》还让我对历史、文化、人与自然、生态文明等微观和宏观课题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关注。罗布泊所在的楼兰古国是历史上中西方文化深度融合交流,连通丝绸之路的桥梁和纽带,曾经是水草丰茂、物阜人丰之地,曾经也有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盛景。但是最终人去楼空,曲终人散,留下一片无边无际的荒凉大漠与天地相伴。历史过往的殷鉴不远,罗布泊再想回归曾经的壮美和盛景难比登天,想兹念兹,自然是让人唏嘘感叹。堪比庞贝古城的楼兰古国消亡后,留下了无数未解之谜。近代以来,国家积贫积弱,无数贪婪的探险和文物盗掘者打着文物发掘的幌子进入罗布泊,疯狂饕餮地掠夺着楼兰古国的遗存,曾经一段时间,罗布泊一片狼藉,伤痕累累。文化和文明的最终归宿和至高境界是哲学的、精神的,超越人类和物质的。但是那无数双贪婪的眼睛和肮脏的手假借文物挖掘的恶名行盗掘之实,其实是没有摆脱名利的羁绊,只能让历史和文化蒙羞,实该口诛笔伐。想到此,心中就像堵了一堵墙,为曾经的罗布泊和楼兰古国愤愤不平。

雷殿生在《31天穿越罗布泊》中还详细叙述了他在穿越罗布泊中去拜谒了彭加木和余纯顺的墓地。这两位都是罗布泊探险的先驱,彭加木在身体罹患重病之后毅然选择深入罗布泊,最后离奇失踪,至今生死不明。余纯顺在最后即将穿越罗布泊的时候倒在了已经看得见的终点之前。我不相信他们的经历是宿命,他们同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燃烧了自己内心熊熊的火焰,向着罗布泊的深处深鞠一躬,完成了自己人生壮美的升华和涅槃。

“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雷殿生徒步中国,31天穿越罗布泊是一个传奇。他的《31天穿越罗布泊》让我读后受益匪浅。他的经历让我深深懂得了人生的长度和高度不在与文凭和学历,在于你坚韧执着的徒步丈量。他的经历让我想到了那句话“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干则必成。”《重庆青年报》记者这样评价,“雷殿生完成了一个男人的理想童话。”《重庆商报》记者廖理说过这样一段话:“雷殿生是中国人的一面精神旗帜,虽然他一个人在徒步走中国,却代表着千千万万有这样梦想而走不出去的人。”最后用他自己的话作结束语:“一个人的行走,对自己的精神世界来说是一种历练。孤独让我有了更多思考的时间,对于苦与乐,幸福与遗憾,我获得了更深的感悟,我找回了迷失的自我,获得了生命的真谛。”

——向10年徒步走遍中国和31天穿越罗布泊的雷殿生致以崇高敬意。

图片来自网络,有侵删!

崔洪国,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壹点号风过林梢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罗布泊   楼兰   齐鲁   敬畏   中国   长度   高度   理想   生命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