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南京江南贡院科举博物馆,颠覆了我对科举制度的认知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范进中举》,是清代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精彩篇章。主人公范进将自己20岁到54岁的青春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一朝中举喜极而疯,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我们来到南京的第二天,便游览了秦淮河边的夫子庙,参观了夫子庙的重要建筑江南贡院科举博物馆,并近距离了解了给无数读书人带来心酸与悲凉的科举制度。

江南贡院,从外面看,仅是临河而建一处狭小的院落。古铜色的门楣上方,高高的悬挂着蓝底金字的匾额,匾额上“江南贡院”四字,是清末风云人物、两帝之师——翁同龢的手书,挥洒自如、行云流水般的字迹,格外引人注目。有关史料记载,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的江南贡院,经历代修缮扩建,到清代同治年间,仅考试号舍就达两万余间,一次乡闱就能容纳两万多名考生,足见其占地之广,规模之大!

南京江南贡院,我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

驻足贡院大街,朝灯光映照的科举博物馆望去,有一座飞檐翘脊的古典楼宇,这就是名闻遐迩、享誉古今的明远楼,它是江南贡院保留至今的极少数古建筑之一。考官当时就是站在此楼上发号施令,指挥和监督学子们考试。

明远楼,监考官在此发号施令,监考的地方

科举博物馆的入口处,张灯结彩,乐音袅袅。前来的游人,穿过魁首闪耀的灯光过道,体验着连中三元的感觉,欢声笑语,盈盈于耳。

科举博物馆入口,“连中三元”的匾额

从博物馆左侧一个不大的门进入,紧接着就是一段很长的下坡路。科举博物馆共有地下四层,设定的参观路线是先往下走进负四层,随后一层层地往上。这大概也体现了设计者的本意:让参观者感受到科举制度发展的全过程。往下的斜坡极具设计感,两边灰色的墙壁全是由一层层青瓦和竹简堆叠而成的。青瓦呈鱼鳞状排列,有鱼跃龙门之意;竹简是考生试卷,形成高高的墙,颇有气势恢宏之感。穿越曲折环绕的狭长地下坡道,透过那浩若烟海的竹简墙,不能不让参观博物馆的往来游客,感悟到古代科举士子若想金榜题名,须经历读破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艰辛磨砺。

鱼鳞状的青瓦墙和浩如烟海的竹简墙

走完下坡的斜道,下到负四层,有豁然开朗之感。四周的墙上刻满了经史子集的文字,这是古人要熟读并背诵的内容,这些端正的方块字蕴含着一种时代的力量。一进入科举博物馆主体后,就可以看见一个不大的石制牌坊,上书“科第世家”四字,听说这是皇帝奖励给明朝第一位状元吴伯宗的牌坊,是镇馆之宝。

刻满经史子集的墙壁

从牌坊往里走就是魁星堂了,这里的敞式书橱的设计特别别致,引人驻足。顶上有点点魁星,照亮了四层通高的书橱,竟给人一种空灵之感。

走过魁星堂,就来到了第一展厅:为国求贤厅。这里主要是介绍了科举制度发展的历史,从周文王求贤一直介绍到到清代科举制废除。这一展厅布局精美,每一个朝代介绍的字数都不多,但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还附上了生动的图片,使得展示内容极具感染力。第二展厅主要介绍了明清科举考试的各个环节,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是第一级考试,也是改变士人命运的关键。在考试之前,要进行严格的搜查,博物馆通过多媒体向参观者展现了这一过程。同时借助文物、互动装置等让我们切实的感受到了士人的答题过程、号舍生活。与乡试不同,会试是在京师举办的,被录取者被称为贡士,并有资格参加殿试。场馆采用了多媒体技术,不仅模拟了当时的考试场景,甚至通过投影仪表现出了考生的面部表情,显得有趣、生动。接下来的金榜题名区展示了大小金榜以及各种科举匾额、雕刻等。最大的要属光绪二十年的大金榜了,在右侧起头处可以看见状元张謇、榜眼尹铭绶、探花郑沅的名字。再往前走便是科举名人区,该区展示的是那些曾经经过科场洗礼,后来在各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名人群像。在这一个展区我们看到了不少历史上的知名人士,像白居易、文天祥、欧阳修、苏轼、陆游等。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数码厅了,该厅将科举题材的老照片,通过数字照片墙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以人机趣味互动问答的形式向观众普及科举知识。

光绪二十年大金榜

殿试

我想:科举文化过去广受推崇,于国而言,通过科举取士,有助于为国求贤;于百姓而言,通过金榜题名,不仅人生能飞黄腾达,还能光宗耀祖和家族兴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足见金榜题名对于个人及其家族是何等的荣耀!难怪范进会如此热心于科举,甚至中举后喜极而疯。

两个多小时很快过去了,像是跨越了一千三百年中国科举史。有人说,科举制度到了清末,已是陈腐,是导致中国后来落后的根源,造成了无数读书人的悲剧。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和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不都是揭露了科举制度给读书人带来的毒害吗?这种思想在我的头脑中早已根深蒂固,可是,领略了博大精深的科举文化,颠覆了我的这种认知。即使在今天看来,科举制度也显得苛刻而残酷。但是,在封建王朝时期,这种制度却是社会流动性最大、公平机会最多的选拔方式之一,该制度的存在促使那么多杰出的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无疑促进了中国历史的进程。灿烂的科举文化,铸就了中国过去遥遥领先世界的辉煌奇迹。时至今日,虽然国家没有了“明经取士”的科举考试制度,但是高考、硕考和国考仍在,是不是科举制度的沿袭与发展呢?莘莘学子一旦通过了这些考试,不也意味着人生苦尽甘来,功成名就吗?在我看来,金榜题名,不仅是传统社会读书人的人生追求,还应是当今社会学子们的人生追求,特别是对于寒门子弟来说,大部分还得靠勤奋好学,日后金榜题名,才能成就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贡院   江南   科举   青瓦   牌坊   博物馆   制度   竹简   匾额   金榜题名   南京   认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