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友、出游……郁达夫青岛避暑纪游

赵瑞峰

1934年,杭州的夏天干旱、酷热异常,于前一年移家杭州的作家郁达夫,“晚上非至午夜过后,晨之二点,方能略睡,桌椅床席,尽如热水壶”,读书、写作也难以进行。

恰在此时,郁达夫收到在青岛市立中学任教的汪静之、卢叔桓邀请他到青岛避暑的信。郁达夫得信大喜,于七月六日携妻将雏,先至上海,再乘船去青岛。

郁达夫在上海因事耽搁了几天,直到七月十二日才登上船,出吴淞口往青岛,到次日午后1时即抵达青岛。在码头上岸后,郁达夫先借住在卢叔桓寓所,后移居广西路38号骆氏楼上,直至离开青岛。

初到青岛,“白的灯台,红的屋瓦,弯曲的海岸,点点的近岛遥山”“比无论哪一个港市,都要清新些,美丽些”,青岛给郁达夫的第一印象很好,而且青岛夏天气候凉爽,颇便写作,这让郁达夫有了在青岛小住的打算。郁达夫从七月十三日到达青岛,至八月十一日离开,几乎一个月。

郁达夫

据郁达夫《避暑地日记》(以下简称《日记》),购书读书、接访会友、饮食起居、攀谈闲聊、饮酒宴筵等,构成郁达夫寓居青岛一个月的全部生活,从中也可以看出郁达夫的思想情趣。

郁达夫一生不但奋笔著译,而且节衣缩食,大量购书、勤奋读书,在北京、杭州是这样,此次避暑青岛也是如此。他到青岛的第四天,即七月十六日,就在日记中写道:“买《德田秋声小说集》一册”“读伊藤左千夫氏小说《野菊之墓》”,并认为其只有感伤,并无其他佳处。

郁达夫在七月十八日的日记中说,“想买一本植物图鉴来对查青岛的植物,不果。”但次日还是买到了,他据此查阅青岛植物,并在日记中写道:“树以豆科的刺槐树为最多,其次则为松科之松、壳斗科之栎与栗树,与筱悬木科之筱悬木等,此外如银杏杂木,种类极多,不能详记。”

郁达夫连续多日在日记中记录了购买和阅读的书籍,如七月二十一日,“买柳田国男著之《雪国之春》一册,纪行小品杰作也。”次日,“午前在家读《珂雪词》,觉得好词也不过几首而已。”七月二十四日,“因打算五六天之内去崂山,遂读青岛志及崂山地志等三四篇,以期先对之有感性认识。”当天又“读田山花袋之《缘》,为《蒲团》之后集,前数年,曾读过一次,这一回是第二次了,觉得不满之处颇多,不及《蒲团》远甚。”八月九日午后,在“日本民团贩卖部买了廉价书十余种,都系文学书。”

郁达夫在青岛避暑期间,所买、所看多系日本文学,这是因为他早年曾留学日本,后来的小说创作也受到日本文学的影响。但从中也可以看出,那时青岛处在日本实际控制中,有多处由日本人经营的书店,购买日本书籍颇方便。

郁达夫那时是首屈一指的名作家,所到之处,对文学青年构成强大的吸引力。郁达夫到青岛的第三天,即七月十五日,午后就有人来拜访,他在十七日的日记中则写道:“晚上萧君请吃饭,在潍县路的可可斋。”

郁达夫在青岛期间有许多文人往来,他在日记中也记录了拜访他的人。比如,七月十八日,“五时后回寓,有青年诗人李君来访……晚上月明,和自上海来访的林微音氏,在海滨漫步。”七月二十日,“午后有青岛《正报》馆的赵怀宝、张紫诚两氏来访。”七月二十三日,“午后有《北洋画报》记者陈绍文氏来访,同来者为陈之妹及女国术家栾小姐等。”七月二十五日,“访杨金甫不遇,改日或和他一道上崂山去。”七月二十六日午后,文学家、教育家杨振声来拜访郁达夫,晚上山大学生四人来谈,坐至晚上11点。二十九日,“午后汪静之、卢叔桓来,邓仲纯也来,便同去吃夜饭。”邓仲纯是郁达夫昔年在北京的邻居。八月九日,“午后,友人俱集,吴伯箫君亦来访。”八月十一日,“即将离青岛,忽有学生庄瀛海来信,谓急欲一见,以快信作复,令于午后三四点钟来……晚上来送行者络绎不绝。”

民国时期的青岛照片

郁达夫认为青岛市区高低不平,树木青葱,地面多小山,到处可见海,最是青岛特色。郁达夫还去多处游玩,他在七月十八日的日记中写道,于午后“复去青岛市东南北各部延边走了一圈,更上贮水山、青岛山等处登眺到夜,这样青岛全市的形势,已约略洞晓了。”七月末,郁达夫去沙子口看风景,认为“自湛山至沙子口一带风景绝佳”,但遗憾的是“公共汽车必绕李村而去,海岸风景一点也看不到”。

八月一日,郁达夫去了崂山,他在这天的日记中详细记录了游崂山的感受:“晨九时去崂山……经李村、九水等处,十一点到板房,步行上山,凡三里,至柳树台崂山大饭店。登崂山大饭店南大楼,向西南望去,除王子涧上之千岩万壑,石山树林外,能遥见胶州之远山,海色迷茫。”“由柳树台东北面下山,经竹窝,观崂山屋,沿溪而至北九水庙。亦有饭店、小学、保安分驻队等设置,山上即麻姑楼……从九水庙起,路渐狭,沿大石壁与清溪,七八里而至靛缸湾之瀑布……山腹亦有小村落,仅茅屋数间耳。附近一带,统名双石屋村。更有河东村、河西村等名,界限不清,东西杂出,足见十余年前,为荒山,居民不多。而柳树台无柳树,竹窝中不见竹,尤觉可笑。观石屋路旁,有大石一,上刻壬子年丰润张人骏与同人莅游题记。靛缸湾瀑布旁,有‘空潭泻春’四大字刻石,为民国二十二年四月,郑元坤所书。对面石上之‘潮音瀑’三字,系民国二十年八月番禺叶公(恭)绰所题。”

崂山胜处,是东海上的白云洞、华岩寺、黄山、青山、明霞洞一带,但需要乘海船才能到达。郁达夫因时间紧迫,又未提前租海船,因此没去成,因此郁达夫在后面的日记中称“……约于下礼拜二去崂山游上述诸胜,但并未成行。”

郁达夫后来没有再来青岛,崂山也只能萦之梦寐了。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青岛   崂山   齐鲁   李村   杭州   日本   柳树   会友   午后   晚上   日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