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给谁赏饭吃,郭台铭把“锅”都端走了,才知道中国的好

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方便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每天为您更新精彩故事!

2019年,富士康CEO郭台铭在台湾一档电视节目中,曾充满自信地声称,富士康在中国大陆建立工厂其实是在给大陆人饭吃。

没过两年,郭台铭这番嚣张的言论立刻就遭到了事实的打脸。

当时,郭台铭视大陆市场为富士康发展的唯一出路,大陆廉价的人工成本和土地价格,为富士康的高速扩张提供了天然优势。

凭借这些优势,富士康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电子代工企业,也让郭台铭成为全台首富。

然而,事实证明,富士康的成功同样依赖大陆完备的产业链与基础设施。

大陆高效的物流体系,丰富的工程技术人才,也为富士康的产能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可以说,没有大陆的配套,富士康无法达到如今的规模

两年后,富士康却选择撤出大陆,转战海外市场,很快就发现富士康离开大陆难以维持原有产能。

郭台铭的那句“给大陆人饭吃”终成空谈。

富士康全球化迎合苹果

作为世界最大的电子代工企业,台湾富士康集团是苹果产品的重要供应商与组装商。

由于深度依赖苹果订单,富士康一直被外界称为“苹果的腿部挂件”。

富士康手头上苹果的订单很多,但也随时面临苹果转向其他供应商的风险。

因此,当苹果决定加大在印度市场的投入时,富士康紧随其后。

尽管富士康此前一直否认会撤离中国内地工厂。

但其为印度提供10万工作机会以及70亿美元建厂投资的承诺,可见其加快进军印度市场的决心。

果不其然,随着库克结束中国之行回国后,富士康选择“摊牌”,宣布将3000亿美元的产能转移至印度。

这一数字占富士康总产能的12%左右,可见其印度布局之大。

2022年,iPhone印度工厂产能将暴涨162%,出货量提高65%。

简而言之,富士康为保住苹果这单最大客户,选择跟随其脚步,大举进军印度市场。

在中美贸易战与产业链转移大背景下,富士康有必要通过产能转移及全球市场布局,分散风险,这在商业上也属正常举措。

然而,富士康此举也引发外媒哗然,认为其太过迎合苹果,这是要把“锅”端走,将3000亿美元产能“送”给印度人,可谓吃里扒外。

看来,富士康要在全球市场布局与维持客户关系之间取得平衡,这需要高明的商业手腕。

苹果布局印度脱离单一依赖

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升级,以及中国制造业成本的上升,苹果公司开始加速实施产业链的多元化战略。

中国市场虽然仍旧重要,但已非苹果唯一的选择。印度作为人口大国及快速增长的智能手机市场,成为苹果产业链布局的下一站。

苹果CEO蒂姆·库克作为一位老谋深算的商业战士,其访华次数高达20次,足以说明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

然而,据印度媒体最新消息,库克将于2022年4月首次踏上印度之行,并将亲自参加印度首家苹果零售店开业仪式。

此举表明,苹果加快脚步寻求在全球市场“去中国化”,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而印度正成为关键一环。

苹果逐渐加大产业链在印度的投入力度,这不仅体现在生产制造领域,销售与零售也在其中。

在生产方面,苹果已与富士康达成协议,由后者在印度新建工厂,负责生产苹果产品。

在营销方面,苹果直接入驻印度市场,开设零售店,这也是其首次在印度市场采取的举措。

可见,苹果决心通过产业链的全球化布局,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而印度无疑是其重点转移的对象与方向。

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市场在其全球布局中的地位将降低,还有待观察,但“去中国化”的步伐,苹果已经迈开。

富士康印度退守大陆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升温及中国制造成本上升,苹果希望富士康加速在全球布局,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为迎合苹果这个最大客户的意愿,富士康决定投资10亿美元在印度建立新工厂,以生产iPhone手机,助推苹果实现产品“去中国化”。

除了满足苹果产业链多元化的需要,印度政府也提供66亿美元的补贴和税收优惠,鼓励富士康等企业落户印度。

这使得富士康的印度布局“一箭双雕”,不但符合苹果的战略,也获利于印度政府的扶持政策,实现双赢。

然而,就在富士康加速在印度发展之际,印度疫情突然爆发。

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已经有10名中国工程师被确诊新冠肺炎。

尽管印度政府没有出台停工令。

但随着员工陆续感染,富士康必须暂时关闭工厂进行疫情防控,这意味着富士康10亿美元在印度的投资将再度受阻。

面对此情此景,印度方面的管理层不得不急速招募更多工人进入工厂继续生产,同时严格落实隔离措施,试图遏制疫情扩散。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就在此时印度政府为进行选举活动,放松了各项防疫管控措施,举行大规模群众聚集活动。

这直接导致工厂工人被感染的概率激增。

不久后,印度政府更是彻底放任新冠肆虐,任由工厂工人相继死亡或病倒,留下的只剩寥寥几人。

这使得富士康10亿美元的投资陷入停滞,难以产生预期收益。

面临印度疫情的冲击,富士康决定将印度的订单转移回中国大陆。

随着富士康的“回流”,许多曾跟随其进军印度的代工厂也将重心重新放回中国市场。

这使得富士康在中国的工厂一时间出现人手短缺的状况。

为确保iPhone 13系列新机的进度不受影响,富士康不得不提高员工奖金和加班费,以鼓励更多工人加班加点生产新iPhone。

富士康发出通知,只要新入职的员工在岗工作90天,就可以获得高达7500元人民币的奖金。

这是富士康为保证iPhone 13的发布计划,而采取的激励措施。

与此同时,外媒报道,由于富士康将印度订单转回中国,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当初的“给谁饭吃”言论似乎已成为笑话。

事实上,没有中国强大的产业链与技能人才的支撑,富士康无法达到如今的规模,也无力满足苹果的巨大产能需求。

这次印度疫情,使郭台铭不得不承认,富士康同样依赖中国市场这道“大餐”。

印度疫情的反转,迫使富士康回流中国大陆保住产能。

而中国市场的支撑,也让富士康有底气继续满足苹果的订单需求,确保iPhone 13系列新产品的顺利上市。

这也进一步证明,任何一家企业都很难单靠自身实力去应对市场变局,它同样需要更广泛环境的配合与支持。

郭台铭当初的豪言壮语,终于在市场的考验下不攻自破

富士康地位时移世变

多年前,郭台铭自信离开中国后,中国电子代工业离不开富士康这棵大树。

但如今他惊讶地发现,国内电子代工业已经是时移世易,富士康对中国仍然重要,但地位已远不及从前。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国内涌现出更多电子代工企业,这使得富士康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明显下降。

以苹果为例,富士康曾长期是其唯一的代工商选择,但现在苹果已经有了更多备选。

比如比亚迪、立讯精密等企业也已跻身苹果产业链,分得富士康的大额订单。

这是因为苹果希望避免供应链过度依赖富士康一家,需要新的平衡点。

对此,郭台铭感慨时移世易。

他开始明白,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势不可挡。富士康要维持优势地位,就必须不断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而仅凭低廉的人工成本,难以长久取胜。
如今,郭台铭面临的考验更加严峻。

在富士康主导中国电子代工业多年后,其地位出现明显下降。

作为一家立足中国多年的企业,富士康管理层似乎并未及时意识到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调整,

这也为新兴对手的崛起留下了可趁之机。

事实上,郭台铭自创办富士康以来,一直专注于企业内部管理的提高和效率的优化,而对行业大环境的研究和判断却相对不足。

这使得富士康在产业升级和市场布局上始终较为被动,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其在产业链中的位置。

以富士康对苹果的供应关系为例。

多年来富士康始终只是苹果的一级供应商,负责基础的订单生产与管理,很难上升到战略合作伙伴的高度。

这也使得富士康难以摆脱对苹果订单的依赖,实现自身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何况,郭台铭在人才观上也显得比较狭隘。

他在公开场合就曾指责中国当代年轻人“不愿意在工厂里工作,只想从事更轻松的互联网和服务业工作”。

这表明郭台铭对劳动力结构变化的判断并不准确,也未意识到人才因素在企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虽然富士康在管理效率上一直保持领先,但郭台铭在市场判断和人才战略上却显得不足。

这阻碍了富士康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市场地位的提高。

结语

郭台铭傲慢地表示富士康在大陆建立工厂“是给大陆人饭吃”。

但如今的富士康早已失去了行业大牛的地位,优势早已不再。新兴对手的崛起和客户结构的变化,使其面临来自双方的挑战。


要在这场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富士康必须摒弃浅显的眼光,及时调整战略。

不仅要加强对产业变化的判断,更要树立全球化的视野,完善自身产业结构与布局。

人才战略也需与时俱进,拓宽视角,吸引多样化人才加盟。

当富士康真正结合大环境的眼光与自身的创新,并在全球化布局和人才战略上取得平衡。

它才有望实现产业升级,在变化的市场中保持领先。

富士康选择撤出大陆,转战海外市场,很快就发现富士康离开大陆难以维持原有产能。

而且,大陆市场也迅速填补富士康留下的空缺,富士康的市场份额被其他企业蚕食。

事实上,大陆同样“赏饭”给了富士康,提供了富士康发展不可或缺的优质资源与环境。

如今富士康欲重返,难免面临重新在大陆市场立足的困难,这也成为郭台铭当初傲慢言论的致命打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中国   印度   中国市场   产能   产业链   布局   工厂   苹果   大陆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