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馆外解说成为有益的补充

在当代社会,博物馆扮演着传承历史、传播文化的重要角色。今年暑假,不少城市迎来“博物馆热”,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继门票一票难求之后,讲解水平良莠不齐已经成为博物馆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官方运营的博物馆,为何讲解水平会出现参差?在这些兼具教育、休闲等多重意义的公共场馆内,很多人并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游览,为了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不少游客选择花钱购买讲解服务。然而,官方解说力量满足不了大批量游客的需求,导致馆外讲解服务大量涌现,质量却参差不齐。有网友称,花钱请的馆外讲解漏洞百出,面对游客的提问,直接让对方去“百度一下”。

面对这一问题,有博物馆放任自流,也有博物馆发出禁令,严管此类现象。然而,若能在两种极端的态度中找到平衡点,做到有“堵”有“疏”,或许博物馆讲解短缺的问题能得到更妥善的解决。

治理博物馆讲解乱象,一方面要靠“堵”。一部分馆外解说以营利为目的,在缺少官方认证的情况下提供讲解服务或组织研学活动,甚至已经形成产业化趋势。解说内容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如果无法得到保障,就会造成信息失实,甚至影响文化传播。有些馆外讲解员在讲解词中掺杂大量秘闻野史,意图提高趣味性,却消解了文物的严肃性和学术性。因此,博物馆应该设定准入标准,严把“内容关”,用更高的门槛把低质量解说拒之门外。此外,在安保、入场身份认证等方面,也要加强管控,避免低质量解说扰乱博物馆的正常观展秩序。

不过,面对广大游客迫切的文化需求,一味封堵馆外解说只能因噎废食。通过“疏”的形式,允许非官方解说进入博物馆,有潜在的积极影响。官方解说在博物馆中具有重要地位,为观众提供了专业、权威的信息,不过,官方解说有时过于正式,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尤其对年轻一代观众而言。在这种情况下,馆外解说能够与其形成一股互补的力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验,他们可能会为展品提供独特而有趣的解读,丰富观众的体验。一些高质量的馆外解说,在保证内容的同时,也可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能参与解读的过程。

在这场关于馆外解说的讨论之外,博物馆最需要做的,是坚守自身的学术和文化价值,以专业性和行业规范让馆外解说成为有益的补充,而不是喧宾夺主的存在。博物馆应该积极探索二者间的平衡,更好地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传达历史与文化的精髓。(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臻儒 报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专业性   有益   文物   博物馆   观众   游客   需求   质量   官方   内容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