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投资20亿,却将中国排挤在项目外,卫星面临瘫痪又来求帮助

前言:

在当今,卫星定位系统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天空中的一颗颗卫星,组成一张大网,能够在导航定位,道路测量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美国的GPS,不仅是世界上第一个卫星定位系统,也是最著名的一个。发展到如今,GPS甚至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卫星定位系统的代名词

紧随美国之后发展卫星的是苏联,他们的格罗纳斯卫星系统,被如今的俄罗斯继承。而欧洲则是在1999年的时候,才开始计划建设卫星系统。

至于中国在建设卫星定位系统的时候,更是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固有印象,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建成北斗这一路走来充满了血泪辛酸

那么,中国在建设北斗卫星系统的时候,都遇到过哪些困难?我国又是怎样克服困难,建成100%国产的北斗系统的呢?

欧盟180度大变脸,将中国当成提款机

2004年的时候,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转折。此时的中国已经拥有三颗卫星,并完成了组网,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这个系统可以覆盖中国全境,为全国人民提供定位,通信服务。

可我国的第一代北斗系统,性能非常基础。不仅在定位方面,不如美国GPS精准,也没有导航功能。就连在短文通信方面,也没有美国GPS那么稳定

因此,我国紧接着开始建设北斗二号系统。在事先的设计中,这一代系统将会由14颗卫星完成组网。不仅需要扩大覆盖面,更需要完成导航功能的建设

扩大覆盖面倒是不难,难的是如何加装导航功能。当时,面对着美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我国卡在导航技术上,怎么也突破不了

后来,我国打听到欧盟正在进行伽利略的研发,于是就前去与欧盟商谈有关技术合作的事项。当时,那些欧洲人信誓旦旦的向中国承诺,只要中国拿出2.3亿欧元,他们就将技术与中国共享。

2.3亿欧元,就相当于20亿元。这么大一笔巨款,要是放在我们自己的项目上,能往天上发射多少颗卫星?但没有技术就是这么憋屈,为了获得导航技术,我国咬咬牙拿出了20亿。

钱都花出去了,肯定要学个回本,我国赶紧派遣了顶尖科学家前往欧盟,想要在帮助欧盟研发卫星的同时,学习导航技术。

谁知,欧盟竟然这么不厚道拿了我们的钱,却将我国科学家排除在核心团队之外。让我们国家的这些顶尖科研人员给他们打杂

憋屈是真的憋屈,但中国研究员们秉承着“钱都花了,总归要跟到项目结束。”的想法,继续在欧洲进行“学习”。可令我国没想到的是,后期美国加入进来,欧盟竟然直接毁约

中国简直就像是欧盟的“提款机”,投资的那20亿没收回来不说。科研人员还到欧盟去给人家“打白工”,什么技术都没学到不说,还耽误了自家的研究时间。

看到这种情况以后,我国下定决心:“他们越是看不起中国,我们就越要自主研发!造中国自己的北斗卫星系统,到时候让他们都羡慕去吧!

苦心孤诣几十年,历尽艰辛建成北斗

说到中国卫星建设过程,那可真是坎坷崎岖上世纪70年代,中国制造了第一颗自己的红星,从那时开始,我国就拥有了探索太空的资格

那时候的中国也不是没想过卫星组网,可要想形成卫星系统,怎么都要十几颗卫星。我国当时并没有那么多需求,自然也就没想过卫星组网。

随着美国GPS的诞生和发展,全球各地的人们发现卫星定位系统的妙用。不仅可以用来指引方位,更是能够在战争中发挥关键作用

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就曾经利用GPS定位敌方重要军事位置,随后实施定点爆破和斩首行动。仅仅用了42天时间,就结束了全部战斗

这一战让世界各国都无比震惊,中国自然也不例外。从那时开始,我国就开始着手发展中国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

1994年,中国正式开始进行北斗卫星工程。这一年,刚刚毕业的胡晓枫加入到落区工作团队。他在火箭发射落区第一线,见证了一颗颗北斗卫星的腾飞。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国家用的还是美国的GPS定位系统。而落区大部分都在大山里,GPS信号不稳定不说,定位也不准确。

很多重要地点都需要人工定位,胡晓枫跟着同志们,沿着山间小路摸着石头和树根,一点一点的前进。有时候,同志们手中的地图不准确,他们在山沟沟里一绕就是一整天

从那时开始,胡晓枫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好工作,配合实验室里的科研人员,搞出咱们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

相比于奔走在一线的落区工作人员,实验室内的科研人员更加忙碌。在初创阶段,我国还是一穷二白。第一代“北斗人”挤在不足20平米的“研究室”里,拿着少之又少的经费,和借来的仪器,突破了“快捕精跟”的难关

2000年,北斗一号卫星已经上天,但北斗团队却不能休息。大夏天,气温高达40度,一群人挤在顶楼朝阳的小房间里,没有空调,只有机器设备

而那不多的机器设备,也得几组人员轮流使用。每次工作就如同蒸桑拿,结束以后,研究员身上的衣服都可以拧出水来。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北斗一号系统终于部署完毕。但工程还远远没有结束北斗二号系统建设任务,紧接着就分配下来。

任务到来的同时,一群年轻人也满怀梦想来到北斗研究团队。老前辈们没有藏私,一本老科学家的笔记,往往会在团队里来回传递,上面是新人们你一句,我一句的研究心得。这样的“老带新”模式缩短了研究员的成长周期,使团队中出现了许多年轻的“北斗人”。

新一代的报国热情并不比老一代少,在面对“核心问题”——制造原子钟的时候,他们没有逃避,反倒是迎难而上。20岁的李春景主动承担责任,带领原子中研发团队,不分白天黑夜奋斗在数据之中。

这些年轻人,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攻坚克难越过这座技术险峰。2007年,第二代导航卫星搭载了我们自主研发的原子钟登上太空舞台,向全世界证明中国航天的实力!

可在这荣誉之下,原本满头黑发的年轻科学家,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就熬白了头发,没有时间护理的皮肤,也不复从前鲜嫩。

等到14颗卫星全都部署北斗二号系统搭建完成。新的任务也已经来到手边,那就是三步走道路中的第三步,也是真正让北斗成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关键一步

而在这一步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星间链路,这个链路的搭建完成,可以让我国太空中的所有卫星彼此连接,形成一张大网彼此互联。这样一来,就可以在没有境外地面基站的情况下,实现全球定位。

而星间链路所需要运用的芯片,也是完完全全的“中国芯”。北斗三号系统走到现在,它的国产化程度从80%成功升级到100%

二十九年时间,五十六颗卫星,上百名科研人员,多少个无眠黑夜,北斗卫星全球导航系统终于建设完成。建成之后,北斗开始走向世界,为各国人民提供更加精准的定位导航服务

风水轮流转,当初坑了我国20亿的欧盟,如今在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方面,又发展的怎么样呢?

卫星系统多次瘫痪,欧盟上门求合作

相比于我国北斗导航系统三年一腾飞,十年一跨越。欧盟的伽利略显然更加命途多舛,不仅没能实现当初的宏伟目标,反而接二连三遇到“停摆”

2019年的时候,欧盟官方就曾经发布公告,表示: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遇到了技术故障。无法继续为用户提供部分导航服务

当时,世界各国一片哗然。可还没等大家震惊多久,欧盟就再次放出消息,表示已经将卫星导航系统修复完成。

近期,又有消息传出,内容大致为: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再次发生故障,已经失联十个小时。这从一个侧面上证实,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确实不太稳定。

结语:

好在我国拥有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而且北斗的稳定性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数一数二。所以,我们不需要担心没有导航可用的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伽利略   中国   美国   北斗   欧盟   导航系统   团队   我国   项目   系统   技术   卫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