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大运会时代,成都打算这么干!

来源:【中国城市报】

7月28日晚,四川省成都市东安湖体育公园主体育场华灯璀璨,流光溢彩。场馆中央,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太阳神鸟”尾羽闪烁,放射出十二道金色光芒。焰火在空中绽放出倒计时数字,全场观众随着数字齐声呼喊。在一片欢呼声中,绚丽礼花绽放夜空。自此,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以下简称“成都大运会”)拉开帷幕。

成都大运会是继2001年北京大运会、2011年深圳大运会之后中国大陆第三次举办大运会,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首个以开放形式举办的大型国际体育综合赛事,也是中国西部第一次举办世界性综合运动会。

8月3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女子篮球半决赛在四川成都举行,中国队83比61战胜中国台北队,晋级决赛。图为中国队球员刘禹彤(白衣,23号)在比赛中防守。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摄

1687天等待

大运会为成都带来什么

时间的齿轮拨回4年前,2018年12月13日,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与成都市、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在葡萄牙共同签署成都2021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举办权意向协议,标志着成都市成功获得大运会举办权。

从申办成功到正式开幕,历经1687天的等待,大运会给这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城市带来什么?

——助推城市高品质建设。北京大学国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秘书长、北京大学体教融合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何文义提到,举办大型体育比赛不仅要有高规格的体育比赛场馆,同时要有高度发达的交通、通信等配套设施。城市在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之前,需要完善城市的基础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达到举办大型赛事的要求。这个过程将有力地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从数据看发展,成都城市建设跑出加速度。“近两年来,成都因地制宜增设党群服务站536个,建成养老服务设施83个,加装电梯3203台,既有小区增设充电桩15038个,建成投用中小学与幼儿园318所、新增学位25万个,增设卫生服务中心230个、农贸市场141个、社区综合体73个。”成都市住建局二级巡视员李涌说。

——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一次标签,永恒品牌。大运会赛事有助于向世界传播成都城市形象符号。大运会使得成都的城市形象在世界面前展示,增强了成都的国际知名度,强化其浓厚体育氛围和文化底蕴的国际形象,为国家政治、中华文化、社会交往、政府外交形成综合性支撑。”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商学院副教授马天平说。

事实也确实如此。近年来,成都积极培育自主品牌赛事,成都马拉松成为中国首个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候选赛事,培育出“一带一路”“天府绿道”“熊猫杯”“天府龙泉山”四大赛事品牌,以成都蓉城足球俱乐部为代表的职业体育赛事火爆全国。成都体育赛事国际传播指数全国第二。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在何文义看来,成都大运会期间,除了运动员外,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有力地带动了城市旅游消费,拉动经济发展。

马天平也提到,体育赛事具有催化剂作用,既是对体育产业配套短板的建设补足,未来更好满足体育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又是成都吸引国际眼球,“招商”全球资金、技术、管理流程落地至成都的重大机会。

国际性体育赛事将从多大程度上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北京奥运会可作为参考。从经济收益上看,北京奥运会带来的直接盈利超过10亿元。当时预计,在2005年至2008年的“奥运投入期”内,北京市GDP的年均增长速度将达到11.8%,较“十五”期间提高0.8个百分点。2004至2008年间,奥运因素共拉动北京GDP增加1055亿元。

8月4日,意大利队游泳运动员LAQUINTANASonia(右二)和斯洛伐克队医生ZIGOPavel(右一)与川剧变脸演员互动。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四川成都举行期间,不少运动员来到东门市井感受巴蜀文化。中新社记者 张浪摄

288小时角逐

大运会为成都留下什么

8月4日,简阳市文体中心游泳馆,大运会跳水项目女双3米板决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只见跳台上运动员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双腿轻轻一蹬,跃向空中。没等台下观众反应过来,运动员的身体已如同离弦的箭插进碧波里……

记者从成都大运会执委会获悉,成都大运会从7月28日持续到8月8日,在为期12天的赛程里,18个竞赛项目将总共产生269枚金牌。

288个小时过后,除了一场精彩绝伦的体育盛会,成都大运会将为成都这座城市留下什么“遗产”?

在何文义看来,大运会遗产可分为文化遗产、基础设施遗产、经济遗产和社会遗产。以社会遗产为例,成都大运会实际上促进了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合作,增强了城市凝聚力和认同感,这为城市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在马天平看来,大运会赛事遗产具有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遗产是赛事价值的延伸,体育经济学原理表明,大型赛事能够为举办地带来较大规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办赛经验、文化演出和全民健身活动场地、体育+科技、体育+旅游业态融合发展、体育需求被激发等,均具有可持续价值。

“大运会包含多项遗产,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马天平认为,最直观的大运会遗产是看得见的、“有形”的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大运会修建的各个体育场馆,在后期将承担赛事和文化演出举办、全民健身场地提供等多种功能。

成都大运会执委会体育竞赛部(反兴奋剂部)专职副部长、成都市体育局副局长陈志介绍,成都新建改建大运场馆49座,其中改造36座,在其中22个场馆打造智慧场馆运行管理平台,成功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体育特色基地,全市大型体育场馆设施综合水平进入全国前五。

此外,还有“无形”的大运会遗产。马天平举例,群众体育参与往往受体育赛事带动,大运会为成都带来浓厚的体育氛围,有助于唤醒全民健身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

据悉,自成都大运会筹办以来,服务于市民身边的健身活动越来越多。结合大运惠民、场馆惠民,聚焦“全龄段、全区域”,先后培育出“天府绿道健康行”“社区运动节”等具有城市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组织了一系列多元、多样的活动。

后大运会时代

成都应该做些什么

体育赛事遗产在传承利用过程中,通常会面临哪些难点?

“关于体育赛事遗产,社会关注更多的是场馆设施。”何文义介绍,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施的赛后利用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这类场馆设施及服务的规划、设计、运行是和赛事规模相匹配的,往往不适合小型赛事或市民常规健身。因此,这类场馆设施设计建造之初就要考虑后期能否可持续性举办同等规模的赛事。

记者注意到,对于后大运时代,成都已做好充分谋划。陈志表示,未来成都将充分利用大运会遗产,在后大运时代一体推进世界赛事名城建设。

陈志提到,未来成都将全力筹备2024年汤尤杯、2025年世界运动会,积极对接国际体育组织和全国单项体育协会,争取引进更多赛事,举办ATP250成都公开赛、世界体育舞蹈节、铁人三项世界杯、国际网联世界巡回赛青少年年终总决赛、国际篮联三对三世界巡回大师赛等国际赛事。

马天平认为,利用大运会遗产、更好地让群众受益。既要利用好有形的遗产,还要利用好无形的遗产。例如利用好各类体育赛事场馆,开展文化、娱乐、体育赛事活动,促进全民身心健康、身体健康。又如借大运会后人们高涨的体育热情,重视青少年、中年群体、退休人员的体育锻炼参与情况,鼓励其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体质。鼓励相关企业持续提供服务,培育一批新的产业。

“国内外其他已经举办大运会的城市有一些做法值得借鉴。”马天平以第二十七届喀山大运会为例介绍,该赛事过后,主场馆成为全民健身生活中心,提高了全民体育参与率,其它场馆成为学校的体育培训中心,用于发展学校体育,培育体育后备人才。

“又如2011年深圳在举办大运会后,利用人们高涨的体育兴趣,创造体育宜居城市。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公园和绿道进行体育锻炼,形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马天平建议,大运会后时代,成都可进一步深化体育和绿道、公园深度融合,满足人们健身需求,打造宜居的绿色城市。

原标题:后大运会时代,成都何去何从

中国城市报记者 邢灿

本文来自【中国城市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成都   成都市   场馆   遗产   赛事   体育赛事   时代   城市   体育   国际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