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不稳定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灾难

看点 调皮捣蛋的孩子千篇一律,情绪稳定的父母万里挑一。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间面对父母的过激情绪、处于负面情绪环境的孩子,情绪、认知和人格很容易发生偏差。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负面情绪不可避免,但是练习正确地面对、调节和把握自己的负面情绪,却是一门非常必要的功课。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郑钢 编丨Jennifer


曾经看到一则新闻:辽宁葫芦岛一位妈妈拉着10岁左右的女儿往海里走,目击者报警后,几名民警联手才将母女拉回岸边。不过,据了解,这位妈妈是因为女儿学习问题,一时想不开把孩子带到海里“吓唬”她。



看完新闻内心只觉得无奈。这位母亲用如此简单、粗暴甚至极端的方式,教育孩子,丝毫不考虑会给孩子带来何种恐怖和绝望的感受。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无法处理自己的愤怒,打骂孩子、大吼大叫;也无处安放自己的焦虑,以自己的想法控制孩子、向孩子施压......


这些家长情绪管理能力很差,处理不好自己的情绪,缺乏解决问题能力,还要让孩子来为自己的情绪和偏激行为“买单”。

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关系


性格暴躁,通常无法控制自我的父母,会对孩子的情绪、认知甚至人格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具有 “镜像神经元”,当我们看到有人做某事或以特定方式行动时,脑细胞会被激活,它们在我们身上引发了类似的行为,与社会移情和模仿行为有关。



年幼的孩子将父母视为榜样,他们可能会重复父母的负面行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多多少少带有原生家庭的东西,包括性格、脾气、习惯、爱好等,即使我们努力抵御,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被渗透、改变。


“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日本电影《你是好孩子》年轻妈妈雅美,在外总是扮演一位温柔的角色,耐心、开朗、善良,与他人相处十分和睦。


在外人看来,她是一位完美的母亲,但实则,她脾气暴躁诡异,经常虐打女儿彩音,关上大门后,妈妈不再是妈妈,宛如恶魔一样的恶毒嘴脸。无心犯下的小小错误,甚至毫无理由的一个小举动都会惹到妈妈,招来妈妈的大发脾气一顿毒打。


其实,雅美小时候经常受到自己母亲的家暴,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童年时遭受的痛苦经历,而今宿命一般降临到她和女儿的头上。


电影《你是好孩子》


情绪化的父母,基本上和孩子的关系都比较差。孩子会把自己紧紧地封闭起来,不愿意与父母分享和交流,甚至不想花时间和父母待在一起。即使要说些啥,也会发现很难用语言表达自己。情感上的疏离,交流的缺乏,言语上的对立,导致亲子关系冷淡甚至断裂。


长时间面对父母过激的情绪,或者处于负面情绪环境的孩子,身体、性格和人格上也通常容易发生偏差或者问题。


譬如,尚未接触情绪调节策略的年幼儿童可能会对父母持续表现出的负面情绪做出反应,如大发脾气、出于不安全感而依赖父母、产生恐惧症或停止正常饮食或睡眠。


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导致你的孩子产生负罪感。孩子看到生活中的大人生气,往往会自责。



只有爸妈的性格温和,孩子性情也趋于平和,内心世界稳定。父母持续的坏情绪,对孩子或其他家庭成员经常大喊大叫,会使孩子经常处于紧张之中,感到有压力。


孩子时时担心父母不知何时或何事,会大发雷霆,具有严重的不安全感,家庭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更无从谈起,时间一长,这会影响他们成长中大脑的发育。


长时间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孩子缺少安全感,学习认知会发生困难,很容易焦虑、特别害怕让别人失望、想要控制一切,脾气暴躁、很难做出决定,或者发表任何意见、没有安全感,容易玻璃心,总是取悦别人,忽略自己……


情绪表达是家庭沟通的关键


要将孩子养大不容易,这几乎是所有家长的共识和想法,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充满着无数的喜怒哀乐。


说实在,要父母从来没有负面的情绪,是不现实的。问题是当负面情绪冒泡的时候,如何正确地面对,调节和把握。


从心理学的角度,消极情绪并不是坏的情绪,所有感觉都很重要——坏的感觉也是。它们也是不可避免的,消极情绪本身是人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一种本能反应,具有保护功能。



在孩子面前,父母情绪通常有三种表达模式:压抑模式、爆炸模式、谈论模式。


压抑模式,便是极力隐藏情绪的外在迹象,“喜怒不行于色”,不把任何情绪,如高兴和恼怒表现在脸色上。


不幸的是,这并不奏效——实际上是抑制你的情绪,增加你的血压和生理压力。尽管你努力掩饰,孩子还是能察觉到你的痛苦,让他们也感到有压力。


最近研究还发现,当父母感受到负面情绪如愤怒或怨恨,对孩子隐瞒时,通常对孩子的需求反应迟钝,家长和孩子之间关系的体验感也较差。


爆炸模式,即父母“不受控制地”表达愤怒和悲伤,大喊大叫,砸东西,责怪别人“让你生气了”,是另一个极端,这一点也不可取。高强度情绪下的家庭,事情通常会无法得以解决,有时反而将事情推向深渊。



第三种情况是谈论模式,谈论你内心的感受,公开谈论看法或者情绪,特别是情绪的原因以及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比如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你应该说“我有点小小的失望,这成绩不是你应有的水平,我相信你也会这么认为。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家长并没有掩饰情绪,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以平和且共情的方式,与孩子站成统一战线,使得孩子知道父母的感受以及原因,并一起解决问题,这种情况还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学习情绪和如何应对情绪的机会。


从另外一个角度,如果情绪得到安全而恰当地表达,这对孩子今后的社交情绪发展是非常有益的。我们生气、沮丧或焦虑,是塑造正确表达和管理情绪的绝佳机会,因此我们的孩子可以通过观察来学习。



以一种健康、适应的方式与他们分享你的感受,会帮助孩子了解,有时糟糕的情绪是正常的,并且能够和孩子建立更加牢固和温暖的关系。


对父母来说,做好情绪管理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需要持续学习。父母要学会觉察自己的内心,懂得自我反思和觉察,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就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亲子作家蔡颖卿说过一句话:“稳定的情绪,应该在一种深切的自我期待和诚恳的自我反省中,慢慢学习养成。


RULER法则,培养情绪管理能力


耶鲁大学情商中心创始人、心理学家布雷克特,致力于研究让“每个人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其著作《陪孩子学会情绪管理》提到,我们需要通过情绪来弄清楚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才能做出明智的决定。

给予自己和孩子“情绪许可”,不要总是压抑自己和孩子的感受,而要勇于承认、勇于接纳。


有时人们可能会误以为“情绪许可”就是像倒垃圾一样,大吼大叫,扔物摔件,表现冲动,将情绪毫无顾忌地宣泄出来。这种宣泄往往是破坏性的,对于我们的情绪健康没有积极意义。


他所说的“情绪许可”并不是单方面的,更像是一种合作,并比喻要像打网球一样有来有回。一个人表达就要有一个人回应,一个人说就要有一个人听,这样情绪才会得到合理的宣泄和健康的发展。


布雷克特还开发一套情绪管理领域广为人知的RULER法则,帮助许多在情绪问题上挣扎的人,实现更健康的生活方法。


首字母缩略词RULER包括这五个步骤——



RULER的核心是“标记“:说出感受“粒度”的方法,例如,让我们回到“不知所措的感觉”,认识到这种感觉是第一步。


问问自己为什么会感到不知所措?了解原因……可能是压力、期望等,分析你感受到这种情绪时的行为,慢慢学会用更健康的方式表达它们。


孩子首要关心的永远是“我怎么办”。关键是,让他们看到家长可控的负面情绪,让他们知道一切会好起来的。



当困难的情绪伴随着一大堆未知时,它们会变得具有威胁性,其中最大的未知是,“这对我意味着什么。”


所有的感觉都很重要——糟糕的感觉也是。它们也是不可避免的,知道如何处理它们,也是健康、快乐和充实生活的一部分。


理性认识成长中的错误


作为父母和老师,尤其要认识到,真正决定我们情绪的,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我们对孩子角色的认识,对他们行为的理解、认知和评价。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在《德米安:彷徨少年时》作品里,就陈述了一个孩子复杂的内心世界:


一个世界是“光明正义”的,有父母的慈爱和严厉,有学校的光辉和模范,生命似乎变得明朗而丰富,美好而规整。


另一个世界是阴暗堕落的,充满小人物的悲欣,充满鬼怪和奇谈,充满野蛮和残酷,充满无数恐怖又魅力无穷的事物。


某种程度上,孩子的“犯错”“不听话”和“失控”,也许正是他们对“另一个世界”的探索。


我们必须承认,几乎每个人都在这两个世界间来回,每个人都要跋涉穿越另一个世界到“美好而规整“的世界“,当然也可能,一不小心,就会驻留其中,无法拔身。


孩子的成长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穿越和缝合“两个世界”,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其实,孩子犯错的原因很复杂,既有生理本源性的,也有心理因素方面的。


人类负责理性思考的前额叶皮质发育时间比较长,要到青年时期才会成熟,绝大多数孩子缺乏自控力,调皮捣蛋,不听话,是常态。


发脾气和其他犯错的行为,通常是童年正常甚至健康的一部分。它们是孩子变得更加独立的标志——表明孩子正在测试边界,发展技能和观点,探索周围的世界。


从心理因素说,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有目的性导向的,包括犯错。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孩子们常犯的诸多错误就会发现,他们犯错行为的背后是有目的的。


在孩子的世界里,这些目的往往可以概括为:

证明自己很重要、


显示自己很特别、


求证父母是否真的在意自己、


想帮助或者呵护其他人。


清楚了这一点,家长的心态就会平和很多,在孩子表现出某些问题的时候,不会觉得无法接受、难以理解。


当然有时候,父母也满心委屈,觉得孩子的行为已经突破了父母的底线,超出了承受能力。



但是,无论我们觉得孩子们错得多离谱,大人始终是大人,子女还是未成年人,我们理应为亲子关系的改善和孩子的成长负起大部分的责任。


何况,我们自己的成长也是跌跌撞撞过来,谁的成长没有错误相随呢。


情绪背后的养育方式


家庭的育儿方式和情感氛围,是孩子身心、学习、情感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尤其是孩子与父母沟通、互动的方式折射了养育方式。


有些父母可能宽松、宽容,而另一些父母可能严厉或过度保护。一个家庭可能重视言论自由,而另一个家庭则注重创建有规则的结构。


美国心理学家斯坦伯格提出了“消极”养育的概念,他还将消极养育分成四类:


专制式养育:死板固执严格执行规则,压抑情绪、单向训诫、提出不切实际的期望、对孩子的感受不敏感;


放纵式养育: 父母与孩子间有沟通,但反应能力低、缺乏对规则和期望的一致性和遵循,几乎不给孩子指导,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冲突、屈服于孩子的要求。


疏忽养育:疏忽、情绪低落或反应迟钝,不提供指导或培育,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不知道孩子生活中的重要细节,例如他们的老师和朋友是谁,等等。


情绪式养育:如针对儿童的暴力语言和情绪,在没有指导或不承认进步的情况下反复批评斥责,缺乏尊重和信任,缺少或者很少赞美,利用比较来羞辱、贬低、打骂孩子等等。


几乎所有的消极养育,很大程度上与情绪有关,虽然有些行为可能是无意识的,但父母往往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持久的影响。



以批评、冲突或缺乏情感表达为特征的不良沟通,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还会导致孤立感、怨恨和误解,加剧健康问题。


沟通和表达是情绪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养育方式的决定因素。沟通和表达的前提是尊重孩子,父母和孩子双方不要把沟通的目的预设为要“说服”对方。


有时孩子会说:“我不想说,反正说了你也不会明白。”孩子在未开口之前,已经预判了父母的态度,这是很多父母经常会遇到的困境。


如果要子女真正能敞开心扉,父母常常需要放下一些执念,不要在所有的时刻都想着要改变孩子。



和子女展开真正的对话,不要在所有的时刻都想着要教育。


费斯汀格法则告诉我们: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换句话说: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却是我们能掌控的。


当出现问题时,引导孩子说出事情的过程和缘由。只要把事情说出来就好办,这样做父母的才能知道该怎样去帮助孩子。


参考资料: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用“对话”改善困境 徐海娜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情绪   父母   孩子   负面   灾难   家长   事情   妈妈   方式   健康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