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黄令仪:84岁造出中国芯片,为国家省上亿万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个“关注”,听故事品百味人生的同时,还能获取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果冻

编辑|果冻


一般人到了80多岁,要么是躺在摇椅中晒着太阳,要么是到楼下同一群老太太老爷爷们一起聊着天,谈着自己的过往...

但她不一样,84岁的她还依然坚守在工作前线,用她生平的心血,为国家做贡献。

她的名字叫黄令仪,有着“龙芯之母”之称的她,在退休后没有选择停下脚步,继续奋战在芯片研究的一线。

之前,在美国的打压下,我国难以在芯片方面有所突破,只能通过从国外购买,高额的进口费用使得我国每年都要在芯片领域上花上大量资金。

我国自主研发芯片技术已经迫在眉睫,在年过花甲黄令仪的带领下,我国终于成功研制出自己的芯片,为我国节省上万亿元的费用。

接下来我们就来讲一讲院士黄令仪的故事。

黄令仪:生于战乱年代,立誓奉献祖国

1936年,黄令仪出生于广西南宁,她原名为廖文蒂,后因种种原因,改名为黄令仪。

她家中共有九个兄弟姐妹,她排行第三。

1937年,抗战开始,她跟随母亲为了躲避战火,离开了家乡。

黄令仪的童年是在战火中度过的,年纪尚小的她就已经看尽了战争的残酷,百姓们在无情的炮火中流离失所,在外国侵略者们无情的蹂躏下,多少无辜的人失去生命。

她曾在路上亲眼看到一个五岁的孩子被敌军的飞机炸死,自此她就在心里默默立下誓言,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这个信念鼓励着黄令仪努力学习,在中学时期,她品学兼优,对理科科目非常感兴趣,加上她在理科逻辑方面非常有天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但由于家里贫寒,拿不出那么多钱供她上学,再加上邻居的煽风点火,黄令仪的父母一度想要她终止学业,回家干活养家,因为他们觉得,这才是一个女孩子应该干的事。

但黄令仪不想放弃,因为自己心中的理想还没有实现,于是她就前去团委书记梁书记那里求助,梁书记深知学习的作用,并且看到黄令仪这么有信念,就答应帮助她。

梁书记不仅帮她申请助学金,解决资金方面的问题,还替她去说服父母。

在梁书记的帮助下,她顺利考入华中工学院(如今的华中科技大学),继续深造。在学校中,她勤奋好学,不懂就问,加上自己在理科方面的天赋,使她成为学校重点培养对象。

1958年,黄令仪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继续学习,主修半导体专业。

在清华大学搞研究的那段日子,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屡次失败,屡败屡战

她刚刚进入清华大学时,便在一个研究团队开始搞研究,她很快发现,这条路比她想象中的还要难,自己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但她迎难而上,越是难,她就越喜欢钻。

在清华大学学习的那几年,她的专业知识更加丰富,同时她也发现半导体事业对我国的重要作用。

1960年,她学成返校,在华中工学院创办了半导体专业和实验室。

后来,她刚被调到中科院计算所工作,由于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苏联将所在中国的科研专家全部撤了回去, 苏联的专家拿着实验仪器和数据走了,留下了一个空荡荡的实验室。

他们这一走,激起了中国科研人员们的动力,大家意识到,在科研这条路上,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唯有自己努力,才能使国家更加强大。

在面临缺少人员、缺少仪器、缺少资金等种种困难下,毅然成立了中国首个芯片研究团队,在艰苦的条件下,大家互相帮助,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同时,黄令仪还是个好导师,她将自己所学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当年团队中她带出来的那批学生,后来很多成为国家半导体事业的重要支撑。

那段日子,虽然苦,但值得,团队成功研发出半导体三极管,给了黄令仪以及其他科研人员很大的信心和鼓励。

紧接着,他们于1966年,研发出中国第一台空间计算机。

他们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而是一刻没有停歇接下了晶体管项目,一群人又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奋战。

十几年一晃而过,1984年,晶体管的研发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我国的芯片发展已经慢慢向世界水平靠拢,无限接近世界水平。

重燃斗志,退休重返

1989年,黄令仪被公派到美国,同当地的一家公司合作。

合作期间,双方展开了不少交流,也正是这些交流,让黄令仪意识到国家芯片领域的不足与差距,给了黄令仪很大的打击,她想起了小时候自己曾在心里许下的誓言。

回国后,她召集人马,迅速投入到芯片研发中。

在这快十年的时间里,黄令仪的团队依旧努力进行科研工作,在2000年国际发明专利博览会上,她的团队设计的芯片获得银奖,让国家在世界芯片领域中有了进步。

但黄令仪并没有很高兴,她说:

“我们只是拥有了设计芯片的技术,但没有设备,空有一个荣誉有何用?”

当时中国在半导体领域仍处于弱势,只能花费高额的费用进口别的国家的芯片。

中科院的一个研发人员胡伟武和他的团队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后来,他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研制中国人自己的CPU。

这一想法获得了上级的支持,随后,龙芯团队就成立了,但研发人员稀缺又成了问题。

这时,胡伟武找到了黄令仪,两人进行一番交谈后,都觉得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有着共同的理想,即设计出中国人自己的芯片,随后黄令仪便加入龙芯团队。

她没有选择享受安逸的退休生活,而是带着热情继续奋斗在设计中国芯片的第一线。

她总结之前失败的经验,努力学习新知识,经常能够看到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在实验室中看书,认真地调试设备。

致力龙芯,宝刀未老

自从黄令仪加入龙芯团队以来,每天在一线奋战,工作强度大,导致她的睡眠严重不足,一点点地把身体熬坏了。

有天,她正在工作时,脖子突然无法转动。

到医院后,医生告诉她是因为工作时间太久导致的,并让她停下休息几天。

心全在龙芯项目上的黄令仪哪里能休息好,仅躺在床上几天,她就又重新返回了实验室。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团队的努力下,2002年,龙芯1号研发成功的好消息传来。

随后,团队乘胜追击,在2005年一举研发出龙芯2号,使我国在芯片领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没来得及庆祝,团队就投入到龙芯3号的研究之中,但这时黄令仪的身体却出现了问题。

简单治疗后,她顾不上休息就回到工作岗位上,在龙芯三号的研究中,团队屡次失败,始终突破不了瓶颈。

在很多宁静的夜晚中,黄令仪心情低落,怀疑自己的能力有限,对于龙芯三号的研究也许会止步于此。但每当她想放弃时,她就会抬头看着天空,回忆起自己当年的誓言,一次次的让她重拾信心。

在这漫长的十几年的科研生活中,黄令仪不仅要面临身体方面的痛苦,还要面临种种的科研困难,但她始终没有放弃。

终于,在2018年,黄令仪和她的团队成功研制出“龙芯3号”,这一成果不仅震惊中国,也震惊了世界。

当年我国每年在芯片方面的花费高达2000多亿美金,折合人民币就是数万亿元,黄令仪团队的成功,不仅标志着我国从此拥有自主技术,还为国家省下了一大笔费用。

“龙芯1号”和“龙芯2号”主要涉及的领域是工控、行业应用和终端应用的小型处理器,而“龙芯3号”面向的则是一些服务器等一些设备的大型处理器,主要用在政府、金融、交通、能源等方面。

“龙芯3号”的成功,彻底打破了西方垄断和技术封锁。

随后,84岁高龄的黄令仪带着团队再一次传来喜讯,团队所研发出的“龙芯3a”处理器,其性能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结语

从她刚踏入科研这条路起,到如今已有几十年了,她参与了从分立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再到龙芯芯片的研发使用,为中国计算机核心器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这漫长的科研路上,黄令仪始终不忘初心,遵守当年心里的承诺,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国家。

她的一生,就是为中国科研而奉献的一生,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有自己的技术!同时激励着后人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80多岁的她都能坚持在一线工作,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哪能轻易放弃?

“她是一位不求名、不求利、很有家国情怀的人。”

黄令仪的家属曾这样评价她。

在为国家科研奉献的这条路上,有太多默默付出的工作者,黄令仪或许只是其中一个,但在国家的发展历程中,会记住每一个无私奉献者。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我们砥砺前行,向每一位伟大的科研工作者们致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中国   芯片   清华大学   国家   院士   半导体   科研   团队   领域   我国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