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道德水平的“自益性”受到认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综合外媒报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每一天,人们都有一系列的机会去做正确的、合乎道德的事情。有时,人们会抓住这些机会;有时,他们并没有这样做。人们是怎样面对这些选择的?是什么动机驱使着人们做出道德的行为?据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官网5月11日报道,该校心理学与脑科学助理教授杰西·孙(Jessie Sun)、美国凯斯西储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博士后约书亚·威尔特(Joshua Wilt)等研究人员在新的研究中发现,人们最想要实现的道德目标是增强同理心;人们更倾向于将道德水平提升目标设定为放大好的行为而非遏制不良行为;在提升道德水平的动机上,最有力的预测指标是人们在何种程度上相信做出改变会对自己的幸福产生积极影响。相关研究成果《人们如何以及为何想要变得更有道德》已收录于美国威利出版集团旗下期刊《人格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研究人员表示,长期以来,哲学和宗教一直在就“成为一个讲求伦理道德的人意味着什么和要做哪些事”进行解释,提升道德水平的目标也已进入当代教育、商业和生物伦理等领域,例如,学校的道德教育与品格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评判能力(moral reasoning skills)和高尚的品质(virtuous traits)。然而,尽管有各种各样的社会举措致力于促进道德素质的培养,普通人如何看待提升道德水平的问题仍旧没有得到充分的探索。研究人员认为,更好地了解人们在道德行为上的个体努力具有研究价值与意义。因此,他们希望围绕“人们如何以及为何想要变得更有道德”为题进行一项内容丰富的描述性调研。在两项大型研究中,参与者们就他们为提升自身道德水平而可以做出的改变提供了开放性回答,并阐述了自己关于这项变化的看法和动机。

杰西·孙在接受所在高校采访时表示,这项研究中最令人惊讶的发现是,许多人出于“利己”的因素而致力于提升道德水平。道德的功能是考虑他人利益而抑制自私,从该角度来看,人们往往把“道德”一词同为了更广泛的利益而做出个人牺牲联系起来。但在这项研究中,提升自身道德水平让自己还是他人受益最多,两种观点在参与者中大致“平分秋色”。研究人员推测,认为“变得更有道德”对自己比对他人更有利的原因可能是,人们可以更生动地想象个人行为对自身福祉的影响,而更不确定自己的行为将如何影响他人,尤其是当这种影响可能会扩大到许多受益者身上时。

此外,有接近一半的参与者表示,为自身着想是促使他们提升道德水平的最主要动力。16%的参与者称,自己的直系亲属是他们提升道德水平的最大动力。表示自己最希望通过提升道德水平让朋友、熟人、一般人受益的参与者则相对较少。该研究还发现,许多人认为,更合乎道德的行为——例如,更有同理心、更细心周到、思想更开明——有助于增加他们自己的幸福感。简而言之,有很多人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而有意愿更注重道德。人们越是相信自己所期望达到的道德水平提升会对自身产生积极的影响,就越有动力做出这种改变。在杰西·孙看来,这是这项研究中最令人惊讶的发现。这与她的另一项探究人们对改变各种道德和非道德相关特质的研究有一致的结果,该研究表明,人们对改善他们认为会使自己相对更快乐的特质特别感兴趣。不过,杰西·孙也注意到,参与者们也看到了恪守道德的一些“弊端”。他们普遍认为,如果保持绝对诚实,自己和他人得到的利益就会减少。例如,一些人经常说善意的谎言以照顾其他人的感受,他们认为,如果自己太过诚实可能会伤害到他人。

在提升道德水平的目标上,该研究还发现,人们更重视强化正面的道德品质,例如,他们认可提升公平度、增强同理心的潜在价值。相比之下,尽管人们也愿意尝试克服自身的消极倾向,比如减少对他人的评头论足、让自己变得不那么好争辩等,但抑制不好的行为较之于放大好的行为,处于较为次要的位置上。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发现提供了丰富的描述性成果,致力于了解普通人如何看待提升道德水平以及有关个人福祉的考量在激励道德水平提升中的作用。

如果道德行为被人们认可是符合自身利益的,为什么做出更多合乎道德选择的人仍然是有限的? 对于这个问题,杰西·孙也在采访中提到,心理学研究认为,即便人们认为某种改变从长远来看对自己有好处,改变仍然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即使在绝对意义(absolute sense)上,道德水平的提升是一个有利的改变,但在考虑到自己可以做出的其他改变时,也可能存在相对的权衡。

提升道德水平的想法不一定是努力中的道德目标,假设性的动机也有可能不会转化为实际行动。为了解决该项研究的上述局限性,研究人员提议,未来的研究可以只涵盖那些表示自身提升道德水平的受访者,追踪他们随时间推移在提升道德水平方面的付出和成效。对于该研究结果的普遍性,研究人员表示,这取决于两个重要的约束条件。首先,在这项研究中,一个有意的研究设计是让参与者自主选择目标,以了解人们如何自发地对道德水平提升进行构想。人们是否会对他人施加或鼓励的目标有类似观点、该研究对动机的预测因素是否能推广到非自我选择的道德提升(如品格教育)中去,是不确定的。其次,该研究的参与者大多居住在西方国家,具有相似的经济、教育等背景,因此,这项研究结果主要涉及在特定环境下对道德水平提升的见解。

(陈禹同/编译)

英文链接:https://neuroscienceresearch.wustl.edu/motivations-for-taking-the-moral-high-ground/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opy.12812

本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道德   水平   可能会   福祉   参与者   研究人员   动机   利益   目标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