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大平台培育“科技特种兵”

超分辨显微镜、金属透明电极、柔性电子皮肤……前沿创新的“硬核成果”,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相继诞生,有望为科技自立自强发挥“特种兵”作用。

探索更多高水平科技创新,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但如何形成从科学技术向实践应用转化的系统性能力,却向来是一大难题。众所周知,大部分颠覆性创新成果不是规划出来的,与之配套的多门类技术也很难同步推进,自然难以快速产业化。另一方面,技术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过程,学界与业界、论文与产品之间,常常存在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有需求无平台,有平台无技术,有技术无转化,这对于突破“卡脖子”问题是一种掣肘。着眼于现实,2014年北京市组织北大、清华等13所大学联合创建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并于2020年升格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为我国第一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其致力于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通过构建灵活高效的协同创新体系,努力破解产学研结合难题,实现核心技术突破。

北京科教资源丰富,投资机构云集;天津工业门类齐全、进出口物流优势明显;河北则在钢铁、汽车、能源的生产成本上优势明显,大量中小企业集聚……可以说,从人才、资金、实验,到制造、运输、消费,京津冀具备了完整的创新链与产业链。而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身处其间,一方面是“伯乐”,利用高校和专家资源选定“种子”项目,联系市场化投资机构;一方面是“园丁”,为“种子”匹配跨学科团队进行支持,并积极对接龙头企业接续转化和推广应用。在这种突破性的创新组织助力下,一度只能存在于论文概念里的“超分辨显微镜”有了配套的技术支持,最终经过两年培育成功实现转化,一举成为全球生物行业的抢手货。

正如特种兵凭借单兵素质实现局部突破,最终决定战争胜负一般,科技发展常常遵循“颠覆性创新出现-配套型技术跟上-形成优势产业”的逻辑,并最终构筑国家竞争力。多年来,京津冀携手建设了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地区间产业互动更为活跃,区域创新实力大幅提升。放眼未来,在6G通信、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光伏氢能等“风口”产业上,京津冀都具备着做大做优做强的基础。尤须进一步优化机制,搭好平台,推广优秀的协同创新经验,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更强耦合,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继续探索方案、贡献智慧。

科技资源高效共享,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创新主体高效协同,期待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更多行业、更多领域开枝散叶,写就三地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鲍南

流程编辑:u032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特种兵   高效   平台   显微镜   产业链   技术创新   更多   国家   技术   科技   中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