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00万才能搞定的航天零件,美国只需要几百元,这是怎么回事

文|过目不忘鲁状元

编辑|过目不忘鲁状元

前言

北斗三号卫星系统的总设计师林宝军曾对大众说:“中国航天事业的研究是先看原来的中国人在做什么,紧接着参照欧洲人在做什么,最后对比与美国的差距,看美国人在做什么。”

这侧面说明了我国虽为航天大国,但航天经验上还是由一定欠缺,而林宝军也曾经以航空零件成本举例,美国零件成本在几百元左右,而中国却要高达近千万元,成本相差万倍,这究竟是为什么?

历史的空白,落后的起点

中国之所以航天事业不如美国、欧洲等发达,其实并不是科研力度不够,也不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不迅速,不必妄自菲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很快的,中国的航天事业始于1956年,而美欧的航天事业却开始于1920年左右。

这意味着中国错过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突飞猛进的机会,而航空事业开始时的美国与欧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资金充足。多年以来的殖民扩张以及贸易往来,让美国与欧洲的研究能开展的非常顺利。当时强大的美欧是侵略别国的,而并非像中国一般处于水深火热中。

不久后第二次世界爆发,美国更是几乎没在本土上进行战争,并且作为战胜国且实力最强的美国在不仅没受到战争灾害的同时,还发了“战争财”,这都是美国航空事业蓬勃发展不停歇的原因。

反观中国,不仅在美国航天事业起步阶段于水深火热之中,即使是中国的航空事业开始后,也处于多年的恢复国内经济时期,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还能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完成载人航天工程,客观的说中国航天事业虽然目前不如美欧,但其发展速度已经比欧美快了。

回收技术的强大导致的万倍巨额成本差

总设计师林宝军曾说的中美航天零件成本差距之所以如此大是由于回收技术导致的,美国马斯克的太空探索公司掌握的火箭回收技术,让原本一次性的火箭零件能够多次使用,这就让造价高昂的火箭零件的成本降低了。

火箭回收技术

目前的中国并没有掌握这样的技术,这样的技术困难系数是非常大的,要知道马斯克从本世纪初开始让太空探索公司研究该技术,在投入了庞大的资金后险些破产,濒临破产时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给马斯克提供了十几亿的订单才让公司起死回生。

并且在给予了资金援助后,NASA还给予了技术援助,派出了经验丰富的研究员参与研究,最后用了十几年才完成了这项回收技术。这并不是只要模仿学习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能解决的技术。

技术的封锁、承担的责任,不顾一切使用新技术的科研人员们

起步时机的落后,并不是单纯的发展时间晚这一个弊端,而是有着数不清的弊端。首先是技术的壁垒,当中国开始着手航天航空的技术研究时,欧美国家已经掌握了数不清的技术专利,中国起步阶段,如果得不到专利授权是不能使用这些技术的。

起步时间晚让中国被扼住了咽喉,不仅如此,卫星等航空设备的频率是国际上共用的,姑且可以将这种频率理解成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种少一种,并且便利的频率已经被早开始研究航空航天的国家使用了。

中国在选用较别国更难用的频率的时候要研究的是,如何让航空航天设备不影响其他国家的设备的同时升空运作,这又让原本就很大的研究难度再上了一个台阶。

这些种种因素综合起来导致了中国航天航空事业的创新程度非常高,研究人员们往往再做出科研成果的同时,还要去思考推算成功的可能性。因为用的是新技术,对于新技术的掌控度能不能让航空航天设备完美运转而不出错。

重点在于新技术并不是小规模的运用,而是大规模的运用。由于外国的技术封锁,在国际上看来,中国的某种卫星运用的新技术超过了百分之七十,然而事实上中国航空航天运用的新技术是百分之一百。

因为剩下的技术虽在外国眼中是旧技术,但对中国而言却是科研人员们不断研究后突破了技术壁垒自主研究出来的技术。但按照传统的经验总结出来的规定,新技术不能超过百分之三十,因为如果一个系统里面的新技术超过了百分之三十,那么这个系统就变得不再可靠

新技术的含量一旦过高,整个系统就会面临不可控的问题,旧技术是通过一次次实验以及正式的工程不断改善过的,新技术却并不知道还会不会有实验室中没有检测完的弊端,这就让新技术有不稳定因素。

如果一个系统的新技术超过了百分之三十,各种新技术可接受的误差就变得更加小,失败的可能性也会成几何倍增加。

面对这样的困境,中国的科研人员却并没有放弃新技术的运用,中国科研人员们从理论开始,确保新技术的客观性,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并且尽管运用的技术是新技术,但是在生产这种新技术产品的同时,每一步的生产工艺却是成熟的。

最后要通过无数次的实验,将实验做透,不断的完善新技术。实际上,中国航空航天也只能这么做,不创新就突破不了科研的技术壁垒,在科研人员“疯狂”的使用各种新技术的同时,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也得益于此,在“疯狂”的发展。

与其他各国的航天失误来看,今年上半年,中国高达25次的火箭发射百分百成功,没有一例意外,也证实了无数“疯狂”的航天科研人员们极其负责任的,经过了无数把控后的完美新技术的稳定性。

飞速发展的中国航天工程

自本世纪初,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初步成功以后,中国的航天航空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国务院发表的白皮书中指出,中国2011年开始,航空航天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白皮书中正式点明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创新能力以及进入空间能力快速发展。

从完成第一个长征火箭发射一百次目标花了近四十年,到第二个一百次目标仅仅花了七年,飞速的发展背后不仅是综合国力的增强,更是航天人员的孜孜贡献。

空间探测的第一站——探月

中国人的骨子里血脉中一直有一个探空梦,不管是神话故事中人门作为熟知的嫦娥奔月,还是百年前为了飞向天空,将火箭绑在椅子上飞天的万户。这都说明了中国人对天空、对宇宙,有一种执着的追求,这种执着的追求或许是为了勘探神秘,或许是为了追求自由。

总之,在现代的中国,月球作为空间探测的第一站,中国登上了。上个世纪的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报道后,让世界无数人们为之好奇,长久以来,人们最多也只能通过天文望远镜探测月球的表面模样,但是人们真正想要的是真正登上月球勘探,更深的了解月球。

嫦娥号,为中国初步完成了这个梦想。

从2009年,嫦娥一号成功将月球表面的三维图绘制出来,完成了中国人对它寄予的厚望到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带着采集成功的月球样品回到了中国的大地上。

丰富的资源、奇特的地理环境、在嫦娥系列的勘探下越发的清晰,嫦娥系列让中国人乃至世界都对月球有了更深的了解。

从最开始的东方红一号任务是探测电离层以及大气层密度,到现在的卫星们探测黑洞爆发、在空间尺度上进行量子科学实验、探索太空微重力、强辐射等等一系列工程。中国的航空航天在不断深入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初心。

现存两个空间站之一,即将是唯一一个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是中国突破了技术壁垒,独立建设的空间站,空间站能为载人航天工程提供援助,在空间站中,航天员能有安稳的实验环境,更好的为开展各式各样的实验活动。目前国际上剩下的空间站仅有国际空间站和中国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及将在不久后因使用寿命达到期限而退役,这意味着中国空间站即将成为现存唯一一个空间站。空间站不仅造价极其高昂,而且技术水平的要求也极高。中国空间站的完工意味着中国航空航天水平有质的提高。

空间站不仅仅是为科学家研究高科技提供了环境,也为儿童太空知识启蒙提供了帮助。枯燥的书本知识在空间站内部的直播中,变成了生动形象的知识。太空课堂的开设更是让孩子和学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而空间站中培育的作物待会地球后,也一定程度提高了某些作物的产量。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中国航天航空

航空航天事业的初心就是为了更好的造福人民群众,军事卫星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安危,太空研究是为了将研究成果用来造福人民。以研究出来的相变材料举例,这款材料可以让导入杯中的高温水迅速转化为温开水。

这些“高科技”,却符合人民群众生活中朴素无华的需求,北斗卫星在检测中国领土,捍卫国家安全的同时,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精致,更加便利的导航功能。为了监测天气情况,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风云”卫星也提供了更加精准的天气预报,保障民生。

事实证明,不论是马斯克为了不断研究火箭回收技术,濒临破产。还是中国航天航空的科研人员们为了突破外国无数的技术壁垒而不断地创新,每一个孜孜不倦得到的科研结果,其背后所蕴含的科研精神都值得人们钦佩。

不管中国与外国目前的航天航空技术水平差距有多大,按照目前中国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速度,追赶上是迟早的事情,基于客观事实以及人为努力,属于中国自己的航天航空之路,在不断的研究与创新中必然会有着更多硕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美国   中国   空间站   嫦娥   航空航天   月球   零件   航天   新技术   航天事业   航天航空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