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西医,相煎何太急

中医与西医,相煎何太急

绪言

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领域有医疗领域那么强烈的领地意识,西医说中医不科学,中医便还西医一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西医说中医没有量化,中医便还西医一句不懂“些许”的奥妙;西医说中医没有行医资格,中医便还西医一句背后有利益集团的驱使。

有不少只相信西医的人,在西医对自己的疾病束手无策时,也不会找中医治疗;更有一些极端的西医崇拜者,在中医治疗好自己的疾病之后,竟然回头就说要取缔中医。

很多叫嚣取缔中医的所谓专家,他们在乎的只是自己的认知,忘记医疗的本质在于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明明知道中医在很多领域有着独特之处,却在不遗余力地打击中医。

好在我们的政府非常清醒,在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全力保护我们的中医。

中西医之争由来已久,也不会短时期消失。

一 争端由来

自鸦片战争以来,诋毁谩骂中医药的行为从未停止过,到目前为止,我国共发生了六次规模比较大的攻击中医药的风波:

第一次是1912年,当时的北洋政府急于展现与封建制度决裂、营造与西方文明接轨的外部形象,准备全盘西化,包括医学领域,以中西医治难兼采为由,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学校条例中,将中医挡在门外;1915年浙江人余云岫撰写了《灵素商兑》一书,在理论上对中医进行批判;

第二次是1929年,原协和医学院院长及中华医学会会长刘瑞恒当上南京政府卫生部副部长之后组织召开的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所有会议代表全为西医。当时余云岫提交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的提案,会议推出了限制中医发展的《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当时的中西医之争并不限于单纯的医学领域,还成为各方政治势力角逐的工具;而刘瑞恒的背景,就是有美国人在支持;

第三次是1946年,当时的南京政府教育部指令上海市教育局取缔上海中医学院及新中国医学院两所中医院校。两校联合上海各中医团体多次交涉未果,最终还是被勒令关闭。此后,在四川、广东等地,也有中医院校被取缔。当年9月,南京政府卫生署通令各地卫生局,禁止称中医为“医师”,同年11月,又规定禁止中医使用新药,中医事业再次受到不公正对待;

第四次是1950年,民国时期废止中医派的代表人物余云岫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提出名为“改造旧医实施步骤”的草案,甚至有两名卫生部的副部长认为中医代表着中国有封建思想,必须改造;

第五次是2005年,《就这样被慢慢毒死》、《告别中医中药》、《中医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四大好处》等很多文章抨击中医,将中医定义为“伪科学”,在社会上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第六次是2006年,中南大学张功耀教授在《医学与哲学》杂志上公开发表了《告别中医中药》一文,再次拉开反中医的序幕,前不久在上海成立的反中医联盟,使中医存废之争进入高潮。

前几次的中医危机,并非医疗行业的地位相争,而是政府有关部门直接站在台前做推手,也许这些人真的认为西方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极力进行全盘西化的事。

反对中医的人并非全是我们想象中的“坏人”,比如孙中山、陈独秀、梁启超、鲁迅、胡适、郭沫若等人便不主张中医,反对中医最为激烈的却是中华民族的罪人、抗战时期最大的汉奸汪精卫。

可以说,中医与西医的冲突,根本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并不完全发生在医疗领域,比如戊戌变法的冲突,就比医疗领域的冲突强烈百倍不止。

社会进步到今天的地步,很多有思想、有头脑的人回头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不比西方文化差,或者说更多的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比西方文化更有高屋建瓴的优越,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在所难免。

中医与西医的冲突,不过是文化冲突的一个缩影。

近些年出现的反中医之举,也许真像网络所说的,并非纯粹的为民着想,而是有着极为复杂的内情。

中医与西医之争,并非新鲜的话题。早在百多年前,当西方文化随着枪炮进入中国之后,落后了世界百多年的、仍处于封建集权统治的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洗礼,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几乎处于坍塌状态。当然,自然科学的进入,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现状,同时也造就了许多崇洋媚外的华人。

二争端焦点

1科学之争

西医强烈反对中医,基本点在于认定中医的不科学,或者说属于伪科学。很多中医则认为,西医属于科学,中医属于哲学,中医比西医的层次更高。

西医认定中医不科学,实在有些不讲道理。而中医只讲自己属于哲学,等于放弃自己的科学地位。

科学是什么?科学是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

在本质上,科学就是知识,是具备三个特征的知识:可检验、系统化、公式化。

中医是不是科学,不需要西医认定,只需要论证中医是否具备科学的三个特征便可。

医学存在的意义在于治病救人,对于中医的可检验无需解释,应该是看疗效。

中医能够治病、疗效如何,大多数国人心中自人一杆秤。这里笔者只说本人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十年前本人牙疼,经医院检查发现长了一颗智齿,疼痛难忍。在省内大医院,医学给出的建议只有两个字:拔掉。几天后回到家中,母亲开了一个处方,只吃了三副中药,智齿仍在,牙齿却不疼了,并且是十来年没有疼过一次。

至于系统化,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中医药早就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理论体系、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

公式化并不意味非要一加一等于二,中医的处方、包括君臣佐使,就是一种独特的公式。如果非要说公式化的严谨,用于针灸的子午流柱法,注重气血周流与时间的关系,所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就是非常严谨的、公式化的子午流柱针灸法。

很多人认为中医没有量化、或者量化不清晰,由此断定中医不科学。

其实,量化是相对的,绝对的精确根本不存在。中医以克为单位抓药,与西医的以粒为单位的药丸,本质上何来区别。

西医的用药表面看很规范,其实不然。比如痛风患者治疗的首选药物苯溴马隆,成人口服每日一片(治疗初期每日两片),不管患者尿酸多高、身形如何、除肾病和孕妇外机体状态如何,都不在考虑之列。所以,西医的精确,说到底不过是掩凡人耳目罢了。倒不如中草药处方综合考虑身体状况、随症加减。

将中医视为伪科学的人,诬蔑中医为骗子、迷信,岂不知,迷信与科学之间,在不同的群体中之间转化的。

有人说,任何一种思想文化中的内容,不论是宗教还是什么主义,乃至一些科学的学科,其中都包含有不同程度的科学与迷信。没有纯粹的科学,也没有纯粹的迷信,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科学之中有迷信,迷信之中有科学,科学能转化为迷信,迷信能转化为科学,是科学、还是迷信,其中有多少科学与迷信,不能只看标签或商标,只能针对具体内容,通过多方面重复的或普遍的实践检验与科学分析,进行具体鉴别,会使人的思想从迷信转向科学。

中医、或者中药确实有着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十分玄妙之处。比如说中医的经络、针灸的物质基础,比如某些中草药的作用机理。

网络传言,有研究机构分析了人参与萝卜的有效药理成分基本一致,为人参

我们讨论中医是否科学,没有半点意义。人的认知是为目的服务的,能够依靠中医理论与医术给病患带来福音,中医便有存在的道理。只是西医把持着行医资格的关卡,给中医从业者、特别是家族传承或师徒传承的中医带来从业障碍,才是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2毒副作用之争

抨击中医药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中药的毒副作用太大。

药物的毒副作用,说穿了就是药物的毒性。

对于中药的毒副作用,中国的四大医药典籍中早有记载,《神农本草经》将数百种中草药分为上、中、下三品,列入下品的中草药几乎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药物具有毒副作用很可怕吗?我们应该知道是药三分毒的道理。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药物,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比如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的人参,可是入药的时候人参的用量都不大。有谁敢多吃人参,流鼻血都是轻的。

中医对具备强烈毒副作用的药物,使用的时候都很谨慎。中医行业广泛流行一句话,叫细辛不过钱,就是因为细辛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研究保健的人经常讲一句话:离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别说对机体某个方面有强烈作用的药物,就是性味平和的食物,比如说白米饭,饭量只有一碗的人吃上五六碗米饭试试,准让你撑得很难受。如果长期超量食用大米饭,除了发胖,还有可能导致糖尿病,算不算大米饭的毒副作用。

中医所用的药材,绝大部分取自于大自然,属于大自然的馈赠,用之正则为良药、用之邪则为毒药,也算是中医的玄妙之处吧。西医不知中医的玄妙也就罢了,却以此攻击中医,未免显得招式过于粗糙。

中药有毒副作用不假,西药就毫无毒副作用吗?

我们不能说西医急功近利,因为很多西药着实有非常强大的功效。笔者在想,西医可能不明白一个道理:最强处就是最弱处。

很多的西药从发明到禁用,也就短短数十年的时间,比如庆大霉素、土霉素、红霉素等,这些药物治好不少疾病,却给多少人带来痛苦,西医有提过吗?笔者有一个朋友的小孩,年幼时用庆大霉素过量,导致终生失聪,值得一提的是,小孩的母亲就是西医的从业人员。

西药不仅毒副作用很大,耐药性同样明显。青霉素刚面世时,很小的量便能起到治疗作用,后来青霉素的用量增长了数十倍,效果却越来越差,以至于现在基本被抗生素取代。

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有多大,西医会一五一十地告诉病患吗?每一种抗生素的生命周期有多长,真值得怀疑。

当然,很多时候明明知晓治疗手段或药物的毒副作用,也不得已而为之。比如癌症术后的化疗与放疗,快速消炎时需要用上抗生素。当然,明知药物的毒副作用很大却过度用药的情形,有违医者的职业操守,不在此文讨论之列。

我们面对任何选择,基本会遵循一条原则: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得相权取其重。任何医生使用有毒副作用的药物,都是不得已而为之。问题就在于,西医用了有毒副作用的药物或治疗手段,是救死扶伤之举,属于美德;而中医用了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却属于歪门邪道,成为某些人攻击中医的口实。


3疗效之争

“西医能够治疗癌症,中医能治疗吗?”这是网络上一位诋毁中医的人说的。

医药不死病,佛渡有缘人。西医能不能治疗癌症,估计每一个西医的医生都很清楚,真要到了癌症晚期,西医拿什么治疗。

中医能不能治疗癌症,估计中医也有自己要说的话。笔者只是想说,很多西医束手无策的疾病,不见得中医没有办法。

比如说亚健康的调理,西医敢拍着胸脯保证:中医不如西医。

笔者见过无数西医无法治疗的疾病,因中医的妙手回春而解除了疾病的折磨。这里只说一件小事:某老板睡眠障碍严重,入睡之后每隔一、两小时便会醒来,深受失眠折磨好多年,辗转多少大医院没有半点效果,后来吃了将近半年的中药,能够一觉睡到天亮。

回到章节开篇提到的问题,就算西医能够治疗癌症,但中医的理念却不在治疗上,而是让你不得癌症。

如何才能不得癌症,这个话题属于后面将会提到的阴阳平衡与天人合一的保健理念。

中医在某些领域的疗效远远超过西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发生于1929年的中西医大搏杀,曾经有过一次中西医的医术大比拼。双方各派六名医生比拼医术,结果中医大获全胜。当时的行政院长汪精卫的岳母患恶性痢疾,遍请西医,未见疗效,行将不起。主张取缔中医的汪精卫无奈听从朋友建议,请来当时的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施今墨凭脉,每言必中,使汪精卫的岳母心服口服,频频点头称是。处方时施今墨说:“安心服药,一诊可愈,不必复诊”。病危至此,一诊可愈?众人皆疑。据此处方仅服数剂,果如施今墨所言,汪精卫这才相信中医之神验,题字送匾《美意延年》(出自《荀子·致士》:“得众动天,美意延年”),自此再不提取消中医之辞了。

上海交通大学的《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网课中举了一个例子:某电视台知名主持人在英国遇车祸导致严重的脑外伤,英国方面及时抢救并多次手术治疗,病人活了下来却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只能依靠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存。2002年6月8日病人回北京宣武医院进行中医康复治疗,8月2日病人开口说话,后来的康复还不错。

这个病例是中西医配合治疗的经典,治疗过程中病人因霉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的情况下,中药的魅力显现出来了。这个病例并非诋毁西医,而是说明中医在很多领域有其独到的效果。

笔者在这里绝对没有诋毁西医与西药的意图,只是提醒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我们可以很宽容地对待西医,同样应该很宽容地对待中医。

4利益之争

中医能不能治病,稍稍有点脑子的人都能弄明白,但为何有很多的人热衷于诋毁中医呢?

网络上给出的一个说法:凡是积极推动取缔中医的名人,都是西方某些利益集团、说直白点就是西方药业资本的代言人。

这是一个很难证实的猜测,如果套用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所说的话:“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这个猜测不无道理。

笔者相信现代社会仍然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纯粹之人,但纯粹之人绝不包括为达到某个目的而煽动民意者。

如果说叫嚣取缔中医者,出发点是为了民生,估计没法人会相信。在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而无法解决的时候,中医小诊所以无缝连接的方式让让这个民生问题得到缓解。

这种无所不在的小诊所对民生自然有益,对于制药资本来说,却流走了很大的财富,希望堵住这个口子的利益集团,不难理解其不择手段。

2004年,当小洛克菲勒死了以后,美国人汉斯·鲁斯克撰写《洛克菲勒药品帝国的真相》,将洛克菲勒对中医的一种阴谋策划和盘托出。

洛克菲勒集团策划了一个类似送煤油灯的策略,于1915年在中国成立了协和医学院,把西医打进来,并以学术基金会的名义免费培训中国人学习西医。

这个基金会可以给中国教授西医的学校赞助,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给这些学生并通过这些学生给中国人灌输这样的思想:即放弃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安全有效廉价的中医”,而相信昂贵的西药。

因为中医药即安全有效且廉价,所以中医药的竞争力是非常强大。如何绕开中医药的竞争?通过“科学”!于是洛克菲勒财团就打着“科学”的旗号说:中医药不科学。

这样一来,西医绕开了中医药最具竞争力的方面,从思想上让老百姓知道科学是最好的东西,中医不科学,所以中医不好。这样就使得自古以来为中国人所发展的中医学逐步消亡。

医药卡特尔被纽约《尼亚加拉瀑布》的作者医学博士J·W·霍奇总结如下:

“医药垄断集团或者医药托拉斯,美其名曰美国医学会,不仅是这个时代和其他任何时代存在过的垄断组织中最卑鄙的,而且是最傲慢、危险、专横的组织,它一直致力于操纵一个自由的民族。”

“任何及一切通过安全、简便、自然疗法进行治病的方法肯定要受到骄傲自大的美国医学会医药托拉斯的领导们的攻击,并被他们斥责为假冒、欺诈和哄骗。”

当今社会叫嚣取缔中医的人,敢摸着良心说自己没有接受某些利益集团的好处?或者说不是充当国外某些势力的代言人?


5盲目跟风

并非所有反对中医、或者不相信中医的人都是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也许更多的人纯粹出于对外来文化的崇拜。

有的人在意识深处有一种崇洋媚外的思想,认为月亮是外国的圆、外国的空气都是香甜的。

很多人并不懂中医,也不知晓中医与西医有何区别,只是因为西医来自于科学技术比中国发达的西方,想当然地认定西医一定比中医高明。

现在的年轻人遇到轻微的感冒,也动不动便用上抗生素,而不愿意服用中药,原因是害怕被中药“污染”。殊不知,抗生素对机体的“污染”,远超中药。

也有年轻人不相信中医药的原因,在于中医的阴阳理论、经络理论过于玄妙,对于经络的存在持怀疑态度。

有更多不相信中医药的人,原因在于不熟悉中医药。

否定一个不熟悉的领域,实在有点盲目。


三贡献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现代医学的主流来自于西医,如同我们的教育体系、经济管理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很多方面都接受了国外先进的理念。

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性非常强大的民族,经历了几次民族大融合,我们接受了无数外来的先进文化,成就了今天的中华民族文化。

近代的中国灾难深重,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我们固步自封,思想禁锢,落后于社会前进的步伐,但我们善于学习、善于接受先进的思想与理念,但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抛弃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尤其是在医疗领域,我们接受了西方的先进医学理论与医术,但我们的传统医学有着无比光辉灿烂的成就,我们在接受西方先进医学理论与医术的同时,应该发扬传统医学的灿烂文明。

1 阴阳学说是伟大的成就

中医的两大基本理念,一是阴阳平衡,二是天人合一。《黄帝内经》说:“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也。”

道是至理,是哲学。

中医,是最为接近哲学的科学。阴阳学说的伟大之处,在于传统医学将人体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健康的角度出发,用前瞻性的、综合的、平衡的观点看待疾病,而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治未病

抛开人文关怀的话不提,在西医眼中,病便是病,人便是人,两者的概念相对割裂。而中医不同,但凡看中医的人,医生总能替你开出处方:没病可以调理呀,何况现代的人机体哪能没点毛病。再者,在西医看来无需治疗的毛病,比如子宫肌瘤、亚健康、乳腺小叶增生等病症,西医基本束手无策、或认为无需治疗,中医却能轻松治愈。

医学有两个最为重要的价值,一是治疗,二是预防疾病的发生、防止小病变成大病。

治未病是中医的特色之一,《黄帝内经》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上医治未病”。

未病是什么病,望文生义可知,当我们的身体尚未出现明显的症状和不适,却已经出现气血阴阳失调的状态,只是没有明显的症状与表现。

至于治未病的内含,大致有四个方面:未病先防,欲病早治,已病防变,病愈防复发。

这里我们不讨论医术,对中医如何治未病与梳理的方法,只能提这么一嘴。


3 神奇的医学理论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并且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

中医基础理论是以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的整体理念与辨证论治、相似观(分形观)的循证观点为最大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的基础与核心。中医基础理论的学说主要包括分形阴阳五行学说,脏象五系统学说(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五运六气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及养生学说,分形经络说等,其中以脏象学说为核心,信息-能量-物质学说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活动。

4 独特的诊疗方法

中医的诊疗,是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产生了中药、针灸、拔火罐等治疗手段,形成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五官科、针灸科、骨伤科等医学分科。

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即独特,也很玄妙,通过两根手指便能诊疗患者的疾病、看看舌苔可以察知身体状况,这样的医术当真强悍又神奇,造就了不少神医。只是最强处便是最弱处,这种奇妙的医术令人神往,却因过于玄妙,将很多喜爱中医的人挡在门外。

5 海量的医学典籍

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我国的医学典籍如汗牛充栋,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神农本草经,接下来的著名典籍有: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四圣心源、类经、脉经、类证活人书、温疫论、雷公炮炙论、汤液本草、肘后备急方、济生方、脾胃论、傅青主男科、外科正宗、针灸甲乙经、素女经、医贯、医原、洗冤集录、景岳全书、石室秘录、医学三字经等等。

汇聚了前人智慧的医学典籍,在今天仍然指导着我们的保健与医疗救治,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6 全民保健

中医最为经典的典籍是数千年来汇聚无数医者心血的《黄帝内经》,与其说是医学典籍,不如说是保健养生的大道,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人均为中医的调理对象。

中医四大经典中排名第一的非《黄帝内经》莫属,《黄帝内经》的前几篇为: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等,基本说的都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换一种说法,与其说《黄帝内经》是一本医学专著,不如说《黄帝内经》是世界上第一本保健著作。

《黄帝内经》提倡的保健方法,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做到了天人合一,疾病产生的机率必定降到最低。西医的医术再先进,没有疾病产生,给谁看病去。民众的保健意识是传统医学对国人的伟大贡献之一,也许民众没有意识到,流传了无数岁月的药膳、药酒,正是传统医学普及的象征。

药膳是中华美食与传统医学的完美结合,药膳寓医于食,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黄帝内经》说:“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

药膳的保健作用,《黄帝内经》也说得很透彻:“人以五谷为本”,“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中医药有一个独特之处,便是药食同源。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几次发布药食同源名录,明确了即是食物、又能入药的物品,是对中医药的保健作用的最佳诠释。

在传统医学看来,世间万物皆可入药。羊肉温中、冬瓜润肺、红枣健脾、莲子利湿,我们每天的饮食,无不属于保健的范畴。

除食疗外,中医保健还有针灸、推拿按摩、足浴、五禽戏、八段锦、吐纳、导引等方式。

中医药引导着中华民族的全民保健,对全民健康起到了保驾护航的强大作用。


四发展

对于中医的发展,虽然有少数不和谐的声音,但国人的主流思想对中医非常支持,尤其是国家层面,对中医的发展更加重视。

为了弘扬中医药文化,党和国家先后发布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家八个部委印发了《“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加强研究并凝练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鼓励引导对中医药文化内涵理念进行时代化、大众化、创新性的阐释等十二项重点任务。

有国家层面的引导,不断提升民众对中医药的认知,我们期待着中医药发扬光大的一天。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笔者不敢妄自菲薄,愿意为祖国传统医学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1疾病在变,医学也要变

无论从保健还是治疗,治病救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出发点。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温饱是人类的第一件大事,与之相对应的,受物质条件的制约,那个年代的疾病往往与卫生条件很差或营养不良有关。

社会在前进,疾病也在发生变化。数十年前,肠炎是大病,感冒也是大病,水肿病也很常见。而现代社会最为觉见的,更多的是吃得太多、吃得太好,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痛风、肥胖、高血脂等文明病。

中医药的发展,应该适应疾病的变化。

文明病又称生活方式病,中医治疗文明病有着独特的作用。

中医药在调理身心健康方面,更是西医根本无法比拟的。但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即非我们炫耀的资本,也不是我们吃老本的理由。我们要做的,应该根据疾病的变化以及健康的需要,不断推陈出新。

西医如同大酒店,中医就像家庭厨房;西医是名媛,中医便是淑女。我们的社会需要大酒店,更需要家庭厨房。中医药不应该在西医强大的领域与西医争地盘、争份额,而是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在西医的薄弱环节与领域建立自己的堡垒。


2形式与内容

在全球文化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的当今社会,我们不应该将医学简单地划分为中医与西医。如果非要将中医药与西医割裂开来,笔者认为应该称之为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

笔者认为,传统医学的优势不在于两根手指便能诊断出疾病、人参与萝卜都含有人参皂苷,我敢吃一盘萝卜你却不敢吃一盘人参等这些玄之又玄的事情上,而应该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阴阳五行、性味归经、经络、针灸、辨证论治、执简驭繁等独特的理论与医术。

传统医学的认知与理论基础是由宏观到微观,着眼于整体思维,注重疾病发生的综合因素,注重五脏与疾病的关系,注重生物节律,注重时间、气候与疾病的关系;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由微观到宏观,注重治疗的靶向性,注重细胞、组织与器官的病理,注重先进的检查手段。传统医学注重灵活性,现代医学注重规范性。由于时间、气候的不同,传统医学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因、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而相同的时间与气候条件下,对不同的疾病可能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现代医学只分析疾病本身,同一种疾病,几乎无一例外采用相同的治疗方式。

在治疗的用药方面,传统医学的辨证论治更具灵活性,或者说更注重病因的综合分析,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医生手中,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用药,并且都能起到治疗作用。这是传统医学的长处,也是传统医学的发展受到限制的因素。

传统医学并非不能注入现代的元素,尤其在疾病的诊断与药物的成分分析方面,传统医学应该广泛学习与借鉴现代医学的长处,将现代医学的优势融入传统医学之中。


3提升中草药的品质

中医药有汤剂、丸剂、膏剂、粉剂,基本的用药以汤剂为主,而汤剂使用的是往往没有经过加工、或者没有经过深加工的中草药。

过去的中草药采摘自天然生长的药材,药效高,治疗效果好。现在的中草药以人工种植为主,药效低,治疗效果差,很多疾病达不到有效的治疗。

没有经过深加工的中草药成分复杂,有效成分难以精确把握,给了诋毁中医药的人以口实。

提升中草药的药效是弘扬与发展中医药的关键,除了更好地培植道地药材,我们更应该加大中草药精炼方面的投入,如同青蒿素的研究。


4要在文化方面下功夫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振兴与发展中医药,固然需要提升对中医药的认知、加强中医药的科研与教育,但我们仍然有很多事情要做。

经过数千年的积淀,中医药已经根植在中国的民间,无数行之有效的保健与治疗方法沉积在民间而未被发掘。

说一句夸张的话,绝大多数的家庭都掌握着一两个或者很多保健与治疗的妙招。对此笔者深有体会,不久前笔者的手腕长了一个坚硬的小肿块,医生说是腱鞘炎,挤破或割掉便可,笔者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每天喝点海龙、海马加田七泡的药酒,肿块很自然地消失了。

发掘与整理民间验方,既能提升民众对中医药的认知,也可以让民众看到国家对振兴中医药的决心。

民间验方的积淀,正是因为中医药的传承方式所决定。中医药引入西方的教育体系不过数十年的时间,而千百年来师徒相传的传承方式,在民间仍然盛行。

在湖南醴陵市,有一个口腔诊所依靠祖传的医术、独特的治疗方式,在现代医学占据主流的情形下,干得有声有色。

这个口腔诊所的传承人为了取得行医资格,先进医学院校学习,然后在现代医学的医院工作一段时间,取得医师资格证后,再回诊所接班。

问题是民间有很多传统医学的传承人没有进入、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未能进入医学院校学习,得到传承后却无法取得行医资格。

建立一套适应于传统医学行医资格的体系,对振兴与发展传统医学,是弘扬传统医学的必要措施。

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领域,其他国家开发利用中医方剂或将我国的生物资源作为原料申请专利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日本利用我国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这两本传统中医书籍,就开发获得了200多项专利。韩国通过改变我国中成药“牛黄清心丸”的剂型,将丸剂改为口服液就取得专利权从而抢占了我国中医药的国际市场。此外,一些以达国家还通过先进的生物技术开发我国特有生物资源,如罗氏制药出品的达菲胶囊主要成分莽草酸,就是从八角中提取而来,八角是中医常用的消炎镇痛药。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中医药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5 化玄妙为神奇

传统医学有很多学说,主要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实践的中医学理论。经络学说形成与发展,与针灸、推拿疗法的应用有着密切关系,故经络学说也是针灸及推拿的理论核心。

传统医学临床治病明辨病变的脏腑经络,把握疾病的传变,以及中药方剂的归经理论等,都以经络学说为基础。

传统医学认为经络遍布全身,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籍以运行气血,营养机体,使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机体的经络主要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以及从十二经脉分出的十二经别。每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联属,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经络学说是传统医学最为玄妙的理论,机体的经络看不见、摸不着。现代医学认为经络缺乏物质基础,而传统医学则认定机体的经络实实在在的存在。

诋毁传统医学的人无法否认的是,自然界存在着无数未知的领域,这些领域并不因为我们的认知不到位而虚幻,只是我们的认知水平暂时没能达到这个程度。

经络便是我们在认知上存在争议的领域,传统医学依靠经络诊断病情,进行针灸治疗疾病。时至今日,经络始终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之中,虽然我们知道经络很玄妙,没有完全揭开经络的神秘面纱,我们不能化经络的玄妙为神奇。

中国的传统如同一座巨大的宝库,等待着我们努力的发掘。相信终有一日,我们的传统医学将展现出灿烂的光芒。



西医打压中医,绝大多数人是认知方面出现偏差,但我们不排除少数人为了利益出卖良知,明知中医的不可或缺而刻意攻击中医。

中医的底蕴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可以预见,在现代医学发展的同时,中华传统医学的光辉,不会因为现代医学的灿烂而逊色。

传统医学与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与发展不可分割,每个国人无论从自身的健康还是民众的利益,都应该支持中医药的健康发展,为祖国有医学事业贡献自己应尽的义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西医   黄帝内经   中医   传统医学   经络   学说   中医药   疾病   医学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