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字 - “茶”香飘世界

当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还不知道茶为何物时,中国人已经把茶融入了日常生活中了。古代老百姓开门有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文人雅士出去混也必须懂得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重复的只有一样:“茶”。这说明茶在古代既是现实生活的必需品,也是追求高雅生活的必备品。茶之用,既是饮料,也可入药,还能成为菜肴;茶之礼,有宫廷礼仪、文人茶会、寺院茶宴、民间茶俗;茶之法,唐宋以来,代代完善,有茶马互市、《茶引法》等;茶之路,通过茶马古道,将茶叶交易到西南边陲,通过船运,让茶叶飘洋过海,走向世界。
然而上古并没有“茶”字。茶是中唐时期才从“荼”这个字演变而来的。清儒顾炎武就在《日知录》里说:“荼字,自中唐始变作茶。”

传说茶的发现者是神农氏。据古籍《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诗经》里也已经多次出现了荼字。如:“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邶风-谷风》)“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豳风-七月》)但这里的“荼”可能是一种苦菜,并不一定是饮用的茶。

神农尝百草

最早明确荼有“茶”之含义的,始见于我国最早的一部辞书《尔雅》。《尔雅》中有“槚,苦荼”,晋朝郭璞注解道:“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这证明中国人对茶的认识不晚于战国时期。许慎《说文解字》中也说:“荼,苦荼也。”后人注《说文》时明确指出,“此即今之茶字。”

荼字在古代有两种读音。《汉书-地理志》中提到了“荼陵”,唐代颜师古注:荼陵之“荼”音戈奢反,又音戈加反。说明一个音接近“佘”,一个音接近“茶”。衡阳的地方志《衡州图经》里记载:“荼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也。”说明古代荼陵(今湖南茶陵县)就是以产茶而得名,而茶字正是从荼字演化而来。

茶在古代有许多别称,有的是因各地方言不同而产生的异名,有的则是称呼茶在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名称。陆羽在《茶经》中就说:“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尔雅》中有“槚,苦荼”,最早明确了“荼”有茶的意义。

槚字代表茶,最早出现在《尔雅》之中,茶学家庄晚芳先生认为,槚古音类似“古”,即贾(),其本义是高大的树木,也就是乔木型的茶树。“槚,苦荼也”,苦荼(gu-tu)的合音就是“槚”。
而荈也是一个古老的茶字,是指晚摘的或老了的茶叶。南北朝《魏王花木志》:“荼,叶似栀子,可煮为饮,其老叶谓之荈,细叶谓之茗。”明代陈继儒《枕橝》:“茶树初采为茶,老为茗,再老为荈。”在唐以前关于茶饮的记述很多都是用“荈”字,如司马相如《凡将篇》就有“荈詑”一词。汉代至南北朝用“荈”字比较多,但一般都与荼、茗等字并用,如“荼荈”、“荈茗”、“荈荼”等。如《三国志-韦曜传》言韦曜酒量小,孙皓对其网开一面,“密赐荼荈以当酒”;晋左思《娇女诗》有“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沥”之句。隋唐以后,荈字就很少用了,诗文中大多以“茗”字代替。茗字出现的比较晚,一般字书及经文注释大多解释为“晚采之茶为茗”。
根据现有史料,西汉时国人已经开始喝茶。西汉王褒有一篇《僮约》,里面提到要求小僮“烹荼尽具”、“武阳买荼”,说明此时大户人家饮茶已经很普遍了。有学者认为,我国的饮茶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西汉至六朝的粥茶法,第二阶段是唐代至元代前期的末茶法,第三阶段是元代后期以来的散茶法。粥茶法和煮菜汤差不多,唐人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中云:“季疵(陆羽)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唐人杨华《膳夫经手录》也说:“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陆羽对粥茶很不满意,他认为烹茶时把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带刺激性的调味品煮在一起,味道与“沟渠间弃水”无异。
南北朝时饮茶之风在南朝盛行,而北方却对饮茶嗤之以鼻。南齐人王肃投奔北魏,初到北方,王肃不食羊肉和奶酪等膻腥之物,常吃鲫鱼羹,渴了就饮茶。几年之后,王肃渐渐接受了北方餐饮习惯。有一次在宫中用膳居然吃了很多羊肉和酪粥。魏孝文帝见状甚感奇怪,问“你觉得羊肉和鲫鱼羹,茶和奶酪究竟哪个味道好呢?”王肃回答,羊是陆产之最,鱼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一定要分优劣,那么羊好比齐鲁大邦,鱼就是邾莒小国了。至于茶么,最多只能给奶酪当个奴仆了。从此,“酪奴”就作为一个茶的贬义别名流传开了。直到8世纪后期,茶饮才在北方流行。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但真正使茶由药用、饮用变为品饮,由一种习惯爱好升华为一种文化、一种修养和境界的,当归功于唐代的陆羽。陆羽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的茶学著作《茶经》,被后世誉为“茶神”、“茶圣”、“茶仙”。

陆羽不仅是研究茶学的学者,也是品茶、煎茶的高手。传说唐代宗李豫喜欢品茶,宫中也汇集了一些煎茶能手。一次竟陵积公和尚被召到宫中品茗,代宗命手下煎了一碗茶赐给积公品尝,积公接过茶,只喝了一口就放下茶碗再也不喝第二口了。代宗问其缘故,积公说:“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为我煎的,喝过他煎的茶之后,再喝别人煎的,就寡淡如水了。”代宗问陆羽现在何处?积公回答:“他遍游名山大川,品察茶叶山泉,现在不知游到哪里去了。”代宗派人四处寻找,不久终于吴兴县杼山的一个寺庙里找到陆羽并把他带进宫来。

代宗命陆羽煎茶,陆羽对取水极为讲究,煮茶必佳泉,在尝试了好几种泉水之后,陆羽开始煮茶。他将煮水分三个阶段:一沸,二沸,三沸。当水煮到有鱼眼一样的小水泡上浮时叫一沸,当锅子边缘的水沸腾得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动时为二沸,当锅里的水像波浪一样大翻滚时叫三沸。陆羽在水煮到二沸时,舀出一瓢水,用竹筷在锅中心旋转搅动,再将自己在清明前采摘而制成的茶末放入,茶末随着旋涡由中心沉下去。过一会儿,待锅里茶水像惊涛翻涌并有水沫溅出时,陆羽立即用先舀出的那瓢水缓缓倒入,让茶水在锅里缓缓滚动,以保留茶的精华。茶煎好后,献给代宗。代宗揭开碗盖,顿觉清香扑鼻,碗中之茶汤绿意盎然,饮之香甜满口,不觉点头称赞。代宗让陆羽再煎一碗,让宫女给积公和尚送去。
积公端起茶碗,只喝了一口便连叫好茶,随后一饮而尽。他放下茶碗,走出书房,大叫“渐儿(陆羽字鸿渐)何在?”代宗问:“你怎么知道陆羽来了呢?”积公回答:“刚才得茶,只有他才能煎得出来,所以我知道他到宫中来了。”

全民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朝时,饮茶之风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渗透到民众生活的各个角落,从皇宫盛宴到民间欢聚,从迎来送往到人生喜庆,无不荡漾着茶汤的波痕,无不漂浮着茶叶的芳香。宋朝从皇帝到大臣,从文人到武将,大都有好茶之痴。宋徽宗《大观茶论》、蔡襄的《茶录》都是中国茶史上的重要著作;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等人都留下了与茶相关的诗篇和故事。宋朝的“斗茶”风俗随着饮茶习俗、茶具等一起传入日本,哺育了日本的茶道文化。

古人品茗图

茶的普及必然带来茶文化的兴盛。唐代以后,茶诗、茶赋、茶文层出不穷。唐代诗僧皎然就是茶文化创作的能手。他和陆羽是好朋友,经常有唱和之作。如《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皎然认为俗人好浊酒,雅士喜茶香。而在历代茶诗里最有名的却是卢仝的“七碗茶歌”。诗歌的正式名称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全诗有二百多字,其中写道: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在唐代,卢仝诗名并不大,但是这首“七碗茶歌”却影响极大,后世咏茶诗词经常提到它。历代咏茶诗人中,宋代的陆游可称第一。他的作品中涉及茶事的就有三百多首。“饭囊酒瓮纷纷是,谁赏蒙山紫笋香?”“焚香细读斜川集,候火亲烹顾渚春。”“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这些都是其涉茶诗篇里的名句。

卢仝的“七碗茶歌”

古代有茶诗、茶赋、茶曲,还有茶联。据清人范祖述《杭俗遗风》记载,清末民初,西湖之滨涌金门码头有“藕香居”茶室,“藕香居”三面临水,夏天更有荷花环绕,茶客把盏眺望,远山近水一览无余。茶室挂着一幅著名的茶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上下联都是从苏轼的诗句中集来。上联出自《饮湖上初晴后雨》,下联出自《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原本两首诗中不相干的两句诗,被凑成一副天衣无缝的对联。

在中国已经普及茶饮后的数世纪,欧洲人才开始饮用茶。《马可波罗游记》中已经提到了中国人喝茶的风俗,到17世纪初,荷兰人首次从我国把茶叶运到爪哇再转运西欧。17世纪30年代,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从中国购买茶叶,英国也成为欧洲消费茶叶最多的国家。

传说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在嫁给英皇查理二世的盛大婚礼上,频频举起盛满红汁的高脚杯回谢王公贵族们的祝贺。高脚杯里的红色液体究竟是什么?一向高傲的法国皇后想弄个清楚,她派卫士深夜潜入凯瑟琳的寝宫一探究竟。只见皇后回寝宫后从皮箱里拿出一把小碎叶,冲成一杯红汁液体。查理二世回宫后问皇后,这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天天要喝它。皇后回答,这是中国红茶,喝它能保持身体健康、身材苗条。躲藏在衣橱里的卫士听了又惊又喜,待查理二世和皇后睡熟后就悄悄打开皮箱,想偷点回去献给法国皇后。谁知箱子刚打开,警铃大作,卫士被当场捉住。法庭上,卫士当众说出自己潜入寝宫的动机和听到的秘密,红茶的魔力一下子就轰动了整个英国。

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喝茶图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茶”的名称,都是从汉语方言“茶”音译过去的。据伍铁平先生《从外语词汇看我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一文中介绍,意大利地理学者赖麦锡所著《马哥孛罗游记序-与哈智摩哈梅德谈话记》是欧洲第一部记载茶的书。其中写到:“契丹国(指中国)复有树一种,各地之人皆用其叶,树名嘉宜契丹。”“嘉宜”就是茶的音译,修饰语位于中心词之后,“嘉宜契丹”就是中国茶的意思。伍铁平先生指出,在他所考察的几大语系几十种语言中,没有一种语言不用汉语借词“茶”。凡是从厦门通过海路进口茶叶的国家,大都用厦门话中“荼”的发音te,如英语tea、法语the、德语tee、意大利语te、荷兰语thee、西班牙语te等,而从陆路进口茶叶的俄罗斯等国家则是用四川方言“槚”的发音“chia,如俄语、保加利亚语、蒙古语、葡萄牙语、印地语、阿拉伯语、日本语、韩语等。而捷克语既有借自俄语的caj,又有来自汉语南方方言的tethe,意义都是“茶”,但是the有时专指药茶。唯波兰语比较特殊,发音为herbata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尔雅   契丹   茶碗   汉语   宫中   唐代   中国   皇后   茶叶   古代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