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精致璎珞,品味独特造型,了解背景文化价值,探寻其精髓

前言

璎珞,也可称其为“璎络”,在梵文中,它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是“珍珠等串成的首饰。”

璎珞也是一种华丽且高档的装身饰品。这种华丽的高档首饰包括很多种类,头饰、颈饰、胸饰、手臂和腿足都有它的出现。

璎珞最早便在佛教之前兴起了,多流行于当时的贵族男女社会,人们更多的开始使用璎珞来装饰自己。尤其在贵族非常的盛行,人们常常会佩戴各种样式繁琐且华丽的璎络,来彰显自己的尊贵的地位。

就璎珞的形制和材质来说,它多呈现出一种环形状的装饰物,并且更多的会使用各种类型的珠状、管状或是片状的金玉珠翠等贵重的物品将其编缀而成。

一、辽代的“璎珞”特色

璎珞在辽代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是人们在玉佩饰中必不可少的一件饰品。并且璎珞并不简简单单的是一件饰品,人们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

根据不同的文化,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民俗风俗,更造就了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物质文化现象。璎珞作为一种首饰物件,是我们古老文化的重要物质文化载体,通过它的种种形态更加直观的反映出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璎珞在辽代贵族社会中非常的常见,男女皆有穿戴。在辽代早期便出现了很多,这其中还有许多的精品。到了辽代中期,国家的实力逐渐的增强,社会发展繁荣昌盛,当时契丹人在璎珞的制作和使用上更加的熟练。

并且逐渐趋向成熟。璎珞的数量逐渐的增多,在制作品质上也更加的精致,把辽代璎珞的基本形态大致都有所概括。但到了辽代晚期,国力逐渐的衰退,府库也开始亏空,当时的契丹贵族还长期盛行厚葬的习惯。

大量的财物被浪费,因此国家不得不采取措施,对于这种现象他们采用了“禁造玉器”的措施。所以,这种制度还是有效的,晚期的璎珞较之前早期和中期来说远远少了许多。

辽墓出土的璎珞数量非常的少,并且完整的也非常的少,留下来的大多是组成璎珞的零散部件,如:玛瑙、琥珀、水晶等质地的珠、管、坠饰。

契丹人佩戴的璎珞大多是项璎珞为主,有少数的臂璎珞和胸璎珞。辽代早期,项璎珞发展较好,但大部分的项璎珞形制较为简单,一般呈现为单挂式,却有着单股和多股的区分,并且在形状也有设计。

璎珞经常成对的出现,并且是T形和心形的坠饰,有的时候还能看到镂空金属球。

其中玛瑙璎珞是由长短各不相同的红色玛瑙管,白色水晶球,金色质地的T形和心形坠饰相互穿连制作而成的,并且在T形和心形坠饰的表面还会錾刻一些纹样。

因此,璎珞的形制非常丰富,无论在工艺还是造型上都非常的有特点。璎珞其独特的制作水平,样式也是非常的精美,因此,受到非常多的人喜爱。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辽代的璎珞佩饰中,只是由玛瑙管和镂空金属球相间穿连这样组合的方式,大多只被运用在臂璎珞或是胸璎珞中较多,在项璎珞中并不是很常见。

进入辽代中期以后,国力的逐渐强盛也使得璎珞的制作工艺手法不断的成熟,并且在项璎珞组件的用料数量上也相对的增多。各种各样形制的璎珞层出不穷,复杂变化,较早期单挂式的璎珞,甚至还出现了多重式璎珞。

但在早期非常流行的T形、心形坠饰和镂空金属球并没有那么的流行了。单股的单挂式琥珀璎珞由65颗琥珀串珠和1件浮雕琥珀饰件用银丝穿缀而成。琥珀吊坠上浮雕纹样别致,各不相同。

精致精美的璎珞不仅仅只出现在女子的身上,陈国公主驸马均会佩戴,他们佩戴的多是品质极佳最为精彩的多重式琥珀璎珞。多重式璎珞实际上是由两组单挂式璎珞分里面和外面两层组合形成的。

第一重璎珞也就是外层的璎珞,它是由416琥珀珠分成了七股四段和5件积极庞大的椭圆形琥珀浮雕饰件相间穿缀而成。它的琥珀珠和琥珀饰件大多呈现为橘红色和红褐色,在饰件上浮雕的纹样也是千变万化。

纹样图案大多对称,如:对鸟、荷叶双鱼、蟠龙、双龙戏珠等。其内层也就是第二重璎珞,与第一层璎珞相比较,在用料大小上都远远不及第一层璎珞。

第二层璎珞是由64颗圆球形琥珀珠和一对T形与心形饰,还有7件琥珀饰件用细银丝相间穿缀而成的。这种两重的璎珞在上方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整体,在由颈下垂直到胸腹。

到了辽朝晚期保存的完整璎珞数量相对较少,并且与早期、中期形制大致相同,但在早、中期盛行的T形和心形坠饰以及镂空金属球到了这一时期也已基本消失,虽还有少量的出现,但在制作和使用上已经不及前期的规范好看。

二、唐代“菩萨璎珞”

唐代前期的菩萨璎珞与隋代及以前的颈饰和璎珞有着密切的联系。隋代及隋代以前的菩萨颈饰大多呈现出扁平,甚至还有宽度的圆盘状,因为其长度的原因更多的称其为颈饰。

圆盘状的颈饰有的是宽度相同的形状,有的前面中央部分呈现为尖状并且会向下突起。其圆盘的表面还会雕刻直线条并将圆盘分成几何形,又或者是将圆盘的表面雕刻上花卉的纹样,虽是花卉纹样,但纹样线条及其简单、拙劣。

这种圆盘状的颈饰的外形并不是用宝石穿制而成的,因此不能用璎珞称之。并且这种圆盘状颈饰更多见到的是隋代以前菩萨的造像。

双兽胸饰大多是在颈饰的下面从左右两侧开始各自有一条向下垂挂的鸟或兽。

璎珞只要是装饰在人们胸前的,并且是用珍珠玉石等穿制而成的一种胸饰。璎珞的长短不一,有时会垂到腹部,佩戴时大多会呈现为“U”形或是“X”形。

唐代的菩萨璎珞大多继承了敦煌前期的颈饰和璎珞的形式。与隋代以前简单、粗糙的样式相比,唐代的璎珞在形式、色彩、艺术制作、材质等方面都表现的相当精致,并且丰富多彩。

独具创造性的璎珞,在唐代表现出的复杂、丰富、多元化日渐成熟,更成为当时不可忽视的一环。并且唐代的菩萨装饰风格也逐渐的成熟化。

根据璎珞的长短不一,我们还可将璎珞分为短璎珞和长璎珞,短璎珞的长度大致垂于胸前,如项圈式短璎珞。它的形制很明显是从隋代及隋代以前由扁平状的颈饰慢慢演变而来的。

因此,这样的璎珞多表现为金属的圆环形态,和前扁平状颈饰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圆环状外圈常常会间隔着数量不一的宝珠进行搭配。

并且它的纹样也是丰富多彩,圆环部分常出现的有莲花纹饰以及螺旋形的卷草纹饰等。

项圈式的短璎珞在中唐、晚唐菩萨佩饰中都非常的普遍。在盛唐时期更是将短璎珞发展到了极致。

长璎珞可谓是非常的长,它的长度可以达到膝部甚至到脚踝。它的形式有两种,其中一种便是斜挂式长璎珞,就是将璎珞由单肩斜挂下来。还有一种则是“X”形及“U”形长璎珞,它更多的是继承过去的形式并加以改造。

在装饰性上更具有特色,但到了唐代“U”形的长璎珞的形式非常的少见,远远不如“X”形长璎珞的装饰形式丰富多样。

唐代的菩萨璎珞装饰的非常精美,两重的长璎珞更是非常的亮眼。菩萨璎珞的第一重璎珞形状类似于内卷云纹的样式,中间垂着红色莲花纹宝珠璎珞。

第二重仍然是类似内卷云纹形式的珠串,中间更是连接着红色莲花纹宝珠,这个红色莲花纹宝珠的下面又分别有两支璎珞一直垂到了膝部。

还有的长璎珞,第一重的璎珞为方形的几何纹饰组成,中间则垂着金色球形的璎珞。而第二重璎珞则是珠串璎珞,在腹部的地方装饰着莲花宝珠,莲花宝珠的下面也会分出两支璎珞垂于膝部。

唐代时还有一支著名的舞蹈《霓裳羽衣曲》,其中大多的舞者也有佩戴璎珞,她们的舞姿更将璎珞的美展现的淋漓尽致。因为她们所佩戴的璎珞是由各种且多样的宝物制成,因此,多被称为“七宝璎珞”。

中晚唐的长璎珞大多沿袭了唐朝前期的璎珞造型,没有什么较大的变化。到了盛唐璎珞所展现出的超强工艺、高雅的贵族气派,让位于更加平易近人、规规矩矩的世俗风度。因此,璎珞对于现实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菩萨璎珞展现出的造型繁琐且复杂,这夸张的形象可能是当时盛极一时的佛教造像导致的,因此,璎珞在造型上出现了极度夸张的姿态。

三、璎珞的文化内涵

璎珞这种看起来让人眼前一亮的华美佩饰,虽是由西方世界流入,但经过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根据自身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习俗,他们不断的加以改造,在辽代的时候更逐渐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璎珞文化。

大多情况下,璎珞佩饰会被人们视为佛像的装饰物,大多会被菩萨和诸天等所专门运用。但事实是,在更早之前,佛教还没有兴起之前,古代的南亚次大陆上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璎珞作为佩饰。

特别是当时贵族的男女都会用它来装饰自己,并且璎珞还会被作为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但财富的多少也并不能清晰的表达出佩戴璎珞的标准,所以更多的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曾在得道成佛前便是王子,他本身便是璎珞可以满身都是的高级贵族,所以佛教兴起后,原本流行在世俗上层社会的佩饰,非常自然的便成为了佛教的装饰物,并且还被广泛的运用到了各种佛教造像中去。

璎珞传到中国与佛教东传有着很大的关系,但起初仅仅只限于佛教的装饰。但是到了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的广泛流传日渐世俗化,因此,璎珞作为佩饰的出现也逐渐的被世俗社会所接受,不仅仅是作为佛教的专属佩饰。

但是还是有些局限性的,其使用仅限于上层社会的贵族妇女,在普通百姓还是不被允许。但是璎珞佩饰与其他的装饰品相比较,其使用范围还是没有特别的普遍。

与其他的朝代和民族相比,辽代的契丹人似乎对于璎珞佩饰的喜爱程度更高。他们甚至还会将璎珞作为双方友好往来的高级物品赠予他人。更是将璎珞作为当时社会极为珍贵的物品。

在辽代璎珞也只是出现在契丹贵族的阶层,会在重要的场合佩戴,用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并且辽代佛教盛行,所以璎珞佩饰又体现出他们笃信佛教并将佛教思想逐渐的世俗化。

辽代佛家思想盛行,上到王孙贵族,下到黎民百姓,崇拜佛教的思想观念成为了大众普遍的一种现象。但其实在契丹建设辽国时,原本信奉的是萨满教,但建国不久后便受到了原汉文化的影响转而崇拜佛教。

对于这种思想的盛行,当时的统治者更多的采用了保护、支持的政策,因此,佛教在整个辽代社会都具有着十分重要且独特的地位,佛教文化便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历史上哪一个朝代的生活习俗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当时社会主导的文化的影响,因此佛教的生活也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佛教盛行,佛教造像在当时也是一派繁荣的景象,并且其佛像上更是璎珞加身,这中造像艺术也更多的对人们的审美艺术产生了影响。

辽代这个世俗社会所使用的璎珞,也并不是人们对于佛像所佩戴璎珞的简单模仿,他们更多的是贴合实际生活的需要和自己审美的判断进行选择和改造,因此,形成了更具特色的璎珞。

辽代社会崇拜佛教非常普遍,佛教尤为盛行,甚至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也许这也是辽代佩戴璎珞盛行的原因之一。

结语

璎珞由古代南亚次大陆传入,多以金玉珠翠等贵重物品作为主要的材质穿缀成,佩戴在头、颈等部位,是一种非常华美的佩饰。

璎珞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装饰品,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它更集中体现出了一个社会的具体风貌。

通过对璎珞的了解,更了解了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更加真实的反映出了社会的风貌和生活情形。

璎珞所展现出的别致一格的造型,值得夸赞,其精美的雕饰与装饰值得我们更好的欣赏。

参考文献

(元)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后晋)刘啕.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陈述.全辽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2.

陈述.契丹社会经济史稿[M].香港:三联书店,1963.

田广林.契丹礼俗考论[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5.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璎珞   契丹   颈饰   辽代   隋代   佛教   佩饰   纹样   探析   琥珀   精髓   菩萨   精致   独特   造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