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每个人都能登上心中的珠穆朗玛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王石

20 年前,我 52 岁,在经历了艰难跋涉的攀登后,于 2003 年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10 年前,我曾为美国探险作家乔恩·克拉考尔的畅销书《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的中文版写下一篇序言。

20 年过去了,当这本书的作者,一位登顶珠峰的 90 后小伙子找到我写推荐序时,仿佛又把我带回了当年攀登珠峰时的场景。

山,无处不在。在我看来,世界上最难攀登的山,其实是自己。往上走,即使是一小步,也有新高度。我在第一次攀登珠峰的时候,并不被大家看好。但最后,我不仅成为 7 名队员中登顶的 4 名之一,而且全队中只有我没有受伤。我的生活阅历与意志力让我以更专注和谨慎的心态去攀登,才能以 52 岁的年纪成为 当时国内“登顶珠峰的年龄纪录保持者”,7 年后我再次刷新了自己的记录。现在很多人问我还准备再登吗?我说,人类现在登顶珠峰的年龄记录是 80 岁(2013 年由日本人三浦雄一郎创造),我现在计划在 81 岁时再登一次。

当何玉龙联系到我为这本书作序时,我得知了这个小伙子的故事。他在书中描述了与珠峰的第一次相遇,那一眼万年的感觉使我想起我在 1997 年进入藏区时,第一次看到珠峰时内心的激荡。我相信热爱攀登的人面对珠峰,都有一种想 要离它更近一点的渴望,这是一种来自灵魂的呼唤,一个想要去完成的梦想;当看到他因罹患“雷诺氏综合征”而被医生诊断无法攀登 4000 米以上雪山时的绝望,也便想起了我 1995 年被诊断“腰椎血管瘤”后无法正常运动时的慌张,但因为对珠峰梦想的坚守,我们都战胜了命运所开的“玩笑”。梦想固然珍贵,日复一日的坚持更是难能可贵,攀登珠峰往往要付出常人不可想象的坚持与努力。在无数个平凡的日子里保持对自身的高标准训练要求,保持着这份激情,坚守着梦想,才成就了每一个登顶人。

《珠峰在望》 何玉龙 著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8 年春,我来到北京市怀柔区国家登山训练基地进行攀冰训练。攀登雪山不是一件容易事,攀登者不仅要掌握攀登和攀冰技巧,更要带足装备,以保证在寒冷雪峰上的生存。为了登顶珠峰,我努力地去适应负重,接受了系统的训练后,便循序渐进地进行挑战,从1999年到2003年之间,我总共攀登了13座雪山。

2003 年 5 月,52 岁的我向珠穆朗玛峰进军了。至今我仍然记得,在离登顶不足千米的第三台阶时,因为氧气不足胸腔里那种要爆炸的感觉,当时我脑子里只有登顶这一个信念,几乎是凭借意志力登上了峰顶。在峰顶,我以为出了太阳, 暖意慢慢从后脑勺蔓延到全身,有一种无比美妙和幸福的快感,后来才得知,那是缺氧导致的幻觉,十分危险。那一次登顶珠峰也让我意识到:登山,仅仅凭勇气远远不够,正如何玉龙在这本书中所言,能力范围之内的挑战才是探险,比起登顶,为之准备并坚持的几年或许更难。

人生如登山,很多时候,遥看目标高不可攀,但每向前一步,也就距离目标更近一步,每一步,都是人生的新高度。真正的成功并不是谁比谁更厉害,而往往是谁始终在专注、在坚守。现在很多人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我的体会是:一是做喜欢的事情;二是一定坚持长期主义;三是再坚持一下,失败了又何妨? 何玉龙让我欣赏的地方在于,他不仅是一个为梦想去努力的人,更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并为之坚持的人。能在如此年轻的年纪参与蓝天救援队十余年,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公益事业奉献青春和热血,在危机和灾难前竭尽可能地挽救生命,这何尝不是一种现代“英雄主义”?

希望阅读这本书的朋友能够通过他和珠峰的故事找到自己的热爱并为之坚持,无论你是否爱好登山,攀登精神始终都在激励着我们。生命短暂,生命的精彩永恒,愿每个人都能登上心中的那座“珠峰”。

作者简介

王石 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万科集团创始人、两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的登山者

责编:李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珠穆朗玛峰   怀柔区   珠穆朗玛   峰顶   珠峰   意志力   雪山   小伙子   心中   努力   生命   梦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