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创新中心已诞生10余项世界首创成果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赵语涵 王海欣

如乐高块大小的“微型显微镜”,能够戴在实验小鼠的头上,对其大脑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清晰稳定成像;活细胞上仅有60纳米的核孔结构,超分辨显微镜不仅能看清,还能给它拍“动图”;让多层芯片、传感器变得“柔软”,实现温度、压力、电信号等五种“触感”的电子皮肤……位于北京北部的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内,源源不断的“前沿种子”被孕育而出,一大批种子已长成大树,推出世界首创成果,收获全球瞩目。

近日,记者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主题采访活动中走进这家肩负北京打造国际科创中心、实现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重任的创新中心。中心于2014年启动,联合北大、清华等国内高校以及全球20所顶尖大学联合构建一体化创新链;2020年,升级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截至2022年,中心与国内外大学联合实施前瞻性项目208项,其中约50%来自国际,包括10余项世界首创成果。目前,已有139项成果实现转化,培育硬科技企业105家,其中上市企业9家,年销售收入约110亿元,总估值约1800亿元。

这些优质的“前沿种子”从何而来,中心既是“伯乐”,也是“园丁”。做“伯乐”,中心不仅有“专家之眼”,也靠“市场之手”。“我们有顶尖的科学家、大学老师以及中心研究所成员去提出项目建议,但最后推选出的项目会交给一支市场化的知识产权基金来做决策。”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介绍。不过,针对非常前沿、尚不太具备转化条件但有价值的研究,中心也不会放弃,在由顶尖科学家组成的团队评估后,会继续支持其开展进一步科研。

选定“种子”后,中心又成了培育种子成长的“园丁”。“前期的实验室工作由大学承担,到了中试放大,就会由中心研究所组成一个跨学科团队进行支持。”王茤祥告诉记者,项目进一步转化会采用多种模式,既可以由创始团队成立公司进行转化,也可以公布创新技术招募创新团队,还可以将技术嫁接到已有的公司中完成转化等。

世界首个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

正如王茤祥所说,在创新中心的一间间实验室里,多个“种子”正在加速成长。在超分辨精准诊疗实验室里,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姜杉正与同事们进一步完善超分辨显微镜项目。这一成果源于北京大学陈良怡团队在超分辨成像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不过姜杉坦言,如果没有中心的介入,可能不少类似的科研成果在顶级期刊发布论文后就将使命告终,“因为大学的实验室往往不具备将成果进一步转化的条件和资金。”

但当这个科研成果成为中心选定项目后,经过两年时间的培育,目前项目已实现转化。售价500万元一台的昂贵机器正以每周一台的速度销往全球各地,订单还在不断增长。机器为何抢手?因为这是目前全球首台能够精准观测到60纳米精度的超分辨显微镜,观测者不仅能够看清活细胞核孔、线粒体等清晰结构,还能够拍摄“动图”。“因为这台机器具有实时超快成像的特点,已经达到了拍摄活细胞动态变化的水平。”姜杉介绍。

在创新中心,类似的世界首创、世界领先项目还有不少。世界首个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仅积木块大小,可以让实验动物佩戴并实时呈现其大脑神经元变化,从而为人类对于学习记忆、认知、注意力、感知运动等各类神经环路和神经疾病的研究提供有力工具。布局前沿微纳光电子芯片赛道,由中心项目转化而来的制造复杂3D微纳结构压印模板的高精度产线已落地天津,实现了科技创新的京津联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园丁   伯乐   成果   世界   中心   显微镜   种子   团队   项目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