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营城 大运会让世界感受郫都脉搏

封面新闻记者秦怡

这可能是成都最火热的夏天,没有之一。

一个紧张的扣篮动作后,围观群众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赞叹:“好球”。这是6月20日晚、郫都区市民体育公园篮球场内上演的精彩一幕,正在进行中的2023年“爱成都 迎大运”成都市郫都区郫筒街道“社区运动节”男子篮球超级联赛(PBA)决赛争霸现场,被郫都人比喻成自己的“村BA”。

一边是火热的争霸赛,球场上,运动员们敢拼、敢闯,生猛又硬核,凭着对体育的热爱“燃爆全场”;一边是此起彼伏的加油声,观众感动于眼前的拼搏与奋进,毫不吝啬赞美与嘶吼,用最纯粹的方式。

球场之外,关于体育精神和运动内核的探讨与氛围也在不断蔓延。无论是支撑这场精彩赛事的标准化体育场地,还是赛场外在市民心中种下的关于体育的种子,都折射着成都的赛事营城崛起之路——郫都区,正用不断完善的硬件条件和不断高涨的体育热情,助力成都朝着建设赛事名城的梦想进发。

郫都体育氛围浓厚

国际标准的比赛场地

家门口欣赏顶级赛事成为新常态

就在几天前,原四川女排主力成员、排球国家级运动健将冷薇来到郫都区、走进西南交大犀浦校区体育馆——这是成都大运会期间,排球赛事的比赛场地。

“真不错。”在这位专业排球运动员眼中,一个高标准的比赛场地,影响着运动员的比赛体验,也是一场精彩赛事的硬件支撑。

郫都区有成都大运会的三个竞赛场馆,分别是承担击剑比赛的郫都区体育中心体育馆,承担排球比赛的西南交大犀浦校区体育馆和西华大学体育馆。

绿色、低碳和科技,是这些场馆建设的共同属性。西南交大犀浦校区体育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聚焦“简约、安全、精彩”办赛要求,场馆充分利用新型建筑技术、可再生能源、绿色建材等多技术手段,依托科技力量,点亮场馆智能化建设。同时,场馆建设工作处处可见绿色低碳、可持续办赛的小妙招,实现再利用和降能耗,同时达到了国际赛事标准。

郫都区有三个大运会比赛场馆

作为成都大运会击剑项目的唯一比赛场地,郫都区体育馆中同样有着各种智慧场景,3200万像素近距离全景枪式摄像机、AR云景子系统、室内环境采集终端……走进郫都击剑场馆中心,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智慧场景,一些看不见的科技应用也于“润物细无声”间,为“智慧大运”赋能。

硬件设施的升级无疑将带来一场绝佳的比赛和观赛体验。在参观完排球场馆的情况后,冷薇表示,她很期待在郫都见证排球决赛的争夺战。

今年3月,成都大运会春团会举办期间,国际大体联秘书长艾瑞克·森超在参观了竞赛场馆之后连连称赞:“它们不仅在赛事期间使用,还会让每一位成都市民受益。成都大运会将会留下非常丰厚的遗产,相信中国最终会为这一遗产感到自豪。”

在郫都区,成都大运会将留下怎样的痕迹?大运赛事之后,国际赛事标准的场馆能给市民带来什么?面对上述问题,西南交大犀浦校区体育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大运会赛事结束后,场馆会移交给学校。排球场还将继续承接更多的世界级赛事和其他赛事。”

这也意味着,在郫都区,随着一批高规格体育场馆建成、国际国内赛事接踵举办,市民足不出户欣赏国际赛事将成为常态。

顶级体育场馆既属于专业运动员,也为业余运动爱好者带来参赛体验。

大运成果可感可及

赛事营城建设成果服务城市、惠及市民

距离成都大运会开幕还有16天,精彩赛事,近在眼前;城市的变化,可感可及。在成都郫都的街头走一走,青春活力的大运氛围随处可见——对市民而言,最直观的感受是公园里的体育设施增多。

大运惠民,是成都大运会从筹办之初就坚持的理念之一。办赛、营城、兴业、惠民……成都以赛事营造公园城市美好生活,提升城市服务能力,为市民带来获得感、认同感和幸福感,努力发挥世界级大型赛事的普惠价值,让全民共享办赛。

堃堃在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工作,在这个位于郫都区东林艺术村的园区里办公,她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就是滑板。下班后,她喜欢邀约朋友一起到距离不远的清水河公园,“这里的碗池和波浪道,简直是滑板爱好者的天堂。”

刘其旋从西南交大犀浦校区毕业后,选择留在了郫都创业,也住在郫都。下班后,犀浦体育公园是他常去的打卡地——这是一座以体育为主题的市政全开放公园,配置有五人制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地、网球场、全民健身中心等,“可以满足不同的运动需求和日常锻炼。”

菁蓉湖数字体育公园的上新,则让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郫都)的年轻人们有了运动、休闲的好去处,这里集合了羽毛球综合馆、足球场、网球场、沙滩排球场、环形跑道及街头篮球场、绿化配套设施等,是郫都区首个数字化体育公园。

不仅有新修的大型体育场馆、大型公园,在郫都区,利用城市“金角银边”新建、改造的运动空间也不断涌现,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面铺开。

俯瞰郫都体育馆

根据成都市郫都区的最新数据,郫都139.84万人口有365. 594万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达2.61平方米,这个数据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到《“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平方米的目标。

硬件的相对充裕,激发了郫都人日常的体育精神和热爱,郫都也正在让打造赛事名城的建设成果服务城市、惠及市民。

全民体育氛围浓厚

全龄友好、百花齐放的健康郫都正在绽放

此前,成都提出到2025年要建成世界赛事名城。打造世界赛事名城,离不开持续高涨的体育氛围,这需要在市民心中种下有关体育的种子。

今年“六一”儿童节,郫都区一家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以一场专业的足球赛和篮球赛开启;今年5月,为了迎接大运会,幼儿园里还举行了一场迷你马拉松。“运动不仅可以锻炼小朋友的身体素质、增强技能,也能培养他们的好习惯。”幼儿园相关负责人表示。

幼儿园里的迷你马拉松

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校园,从社区、街道、到机关单位,从业余活动到专业赛事,郫都区从不缺少对体育的热情。今年以来,随着成都大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郫都区的运动氛围也越来越“燃”。

2023华西青少年棋王争霸赛(春季)、2023年郫都区犀浦街道社区运动节职工足球赛火热开赛、“爱成都·迎大运”郫都区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2023“爱成都·迎大运”社区杯气排球比赛和羽毛球比赛、“爱成都·迎大运”2023年郫都区青少年旱地冰球锦标赛等相继绚丽开赛。

再往前,四川省跆拳道U系列超级联赛(成都赛区)、“相约幸福成都”全国击剑冠军赛(总决赛)等都已按照国际赛事落地。

梳理其中数据,不难发现,令人热血沸腾的赛事中既有高标准的国际性赛事,也有走进社区的市民需求;既有群众基础广泛的大众项目,也有近些年来备受关注的小众比赛,比如旱地冰球等;既有成人项目,也关注青少年发展。

专业体育场馆既属于专业运动员,也为业余运动爱好者带来参赛体验,让“人人都是体育健将”成为可能,一幅全龄友好、百花齐放的健康郫都蓝图徐徐展开。这也正是从竞技体育到全民体育的发展路径,是大运惠民的真实写照。

更多的可感可及,还反馈在体育产业的发展里。成都体育学院西部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杨强认为,体育赛事的意义在于带动城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让更多老百姓逐渐成为体育消费人口,“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我消费,让老百姓真心实意感受到高质量的体育服务和产品,带动整个城市体育经济发展。”从郫都区的体育热潮出发,可以想见成都体育产业的发展潜力。

再有16天,大运会将再一次将成都推向全球体育的聚光灯下。在这个全世界聚焦的舞台上,郫都区已经整装待发,时刻准备着用赛场上的高光时刻、助力成都的赛事营城崛起之路。

图片由郫都区委宣传部提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惠民   成都   脉搏   场馆   体育馆   排球   赛事   市民   公园   城市   体育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