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颜宁之问”,何尝不是“时代之问”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王彬

颜宁微博截图。

近日,深圳医学科学院(筹)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在个人微博讲述一段最近参加博士生推免面试时经历,引起学界关注。

她在参加博士生推免面试时提出一个问题:假设时间来到10年后,你已经功成名就、资源充沛,那么最想探索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或者说这一辈子有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觉得今生无憾了?她问了20多位同学,但没有一位的回答让她“眼前一亮”:有的同学说一时半会还没想好,有的只能泛泛说一些兴趣,还有的干脆一脸茫然。颜宁表示:“我反思了一下是不是针对本科生问这个问题太早了,但总期待着有一两位同学能脑洞大开地讲一讲生老病死都是生命科学研究对象,真的就没有让人发自内心想钻研的么?”

这是一次特定场合和情境下的特定面试,通常情况下,这种面试一般都是求稳,不求说得有多么精彩,但最好不要出差错。而且关于这种面试,也都是有固定套路和模板的。但颜宁的问题,则是开放性的,期待的是脑洞大开、天马行空的回答,需要创新思维和想象空间来支撑。

当然,这些面试的学生,如果给出令颜宁眼前一亮的回答,也不意味着其将来就一定能做出重大科研成果,反之亦然。但即使如此,我们依然很珍视颜宁这个问题,甚至会将其称之为“颜宁之问”,并希望全社会都能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发散式思考,提出真知灼见。

为什么?就像颜宁自己说的那样,科学,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当我们的科研人员以及后备军,善于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蔚然成风,就会给科研工作增加无穷的可能性,会放大科学的光芒。我们常说的胸怀“国之大者”,也不只是一句口号,其只有内化到每个科研工作者心中,成为真心的坚守与追求,才真的有价值有意义,一个个“国之大者”才能一一落地。

其实,“颜宁之问”真正问的,并非学生最想探索什么科学问题,而是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初心和使命感,是我们的学生,到底有没有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是我们的高校乃至社会,能不能培养出敢想式、创新型的顶尖人才?

“颜宁之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十八年前的“钱学森之问”。从当年的“钱学森之问”到如今的“颜宁之问”,无论是科研还是社会,都发生了翻天巨变,但大家一个共同的疑惑依然存在:我们到底还缺什么?我们的社会土壤,距离培养出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顶尖人才,到底还有多少路要走?以及具体要怎么走?这又何尝不是“时代之问”。

“颜宁之问”的答案在哪里?我们的基础学科,还很薄弱,相关教育和研究的深度和厚度,还欠火候,由此导致培养顶尖人才的土壤并不肥沃;“精致利己”依然蚕食着社会发明创造的基石,阻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上愿意做“冷板凳”的人,现在看还是少了些。

但必须看到,国家层面一直都明白这些短板和薄弱点,近年来也在努力改善,想方设法通过制度完善和资源倾斜,加大对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基础研究和“长线”研究的支持。不过,这也不是一夕之功,需要久久为功,落实和见效更需一定时间沉淀。

此外,面对“颜宁之问”,我们还能做什么?不妨就从改变一场面试做起。在这场面试中,不仅面试老师可以提出更开放先锐的问题,学生也能应付自如,游刃有余,而且考评机制中也对天马行空但有深意有价值的回答更加看重。培养人才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改变一次面试、一个会、一次探讨、一个总结做起,再到改变一个人的思维、一个学校的理念,逐渐在全社会营造创新氛围,这与在制度、资金、资源和技术等方面努力滋养社会创新土壤,同样重要。

“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3

标签:天马行空   深圳   全社会   博士生   薄弱   土壤   科学   社会   时代   人才   学生   颜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