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把“谢谢”挂在嘴边的孩子,往往生活在这几种家庭,来看看吧

#护苗有我2023#

文/兰妈谈育儿

那些超级有礼貌的孩子,就是父母教育上的成功

昨天帮朋友看店时,遇到一个刚打完篮球的男孩,看起来大概十二、三岁的样子

只见,男孩左手抱着篮球走进店里,然后温柔地对我说:“老板,打扰一下,请问能不能借我一瓶1元钱的矿泉水,因为我太渴了,下午就来给你钱”

看着满头大汗的模样,我告诉他:“1元钱就不用了,矿泉水你拿去吧,这是阿姨请你喝的”

当时,男孩拿着矿泉水离开时,不仅礼貌地关上店门、还隔着玻璃门向我挥手告别

说实话,当时对于那瓶矿泉水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更没想到人家会为了那瓶矿泉水专程送来一元钱

大概就是一小时之后吧

那时候也是太阳正烈的时候,满脸通红的男孩拿着一元钱又出现在店里

他气喘吁吁地对我说:“阿姨,我来送钱了”

看着专程跑一趟的男孩,我连忙关心说:“你这孩子,阿姨不是说那瓶矿泉水是请你喝的吗?干嘛还专门跑一趟,多累呀”

没想到,男孩还特别懂事地说:“那不行,做生意就要有做生意的规矩,如果谁都能免费吃喝,那超市都开不下去了”

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再好的成绩都不及气质上的涵养

你礼貌关门、礼貌挥手告别,又礼貌地专程送来一元钱的样子,真的是绅士极了

我们常常说,希望孩子做一个知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其实,那些懂礼貌的孩子并不是无迹可寻

特别是经常把“谢谢”挂在嘴边的孩子,他们往往生活在这几种家庭,快来看看你家有没有

第一种:

懂得对孩子说“谢谢”的家庭

我认识一个女性朋友,今年32岁了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她身上的勇气总是给人不一样的色彩

每次单位聚会时,也总是会化身开心果让整个活动变得热闹而充实

可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女子,每次回老家和父母住在一起时却表现得麻木不仁

有些人会感慨说:“这就是养孩子,长大后就是陌生人了”

一直以来,我也认为:“长大就意味着分离,当儿女有了自己的责任后,千里之隔的距离、还有生活圈子不同,亲情自然就慢慢淡化了”

可自从了解朋友对父母漠不关心的个中原因后,我又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父母对儿女表示感谢,就是在传授一种相处之道

来说说朋友的童年吧

儿时记忆里的她,就是属于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的典型例子

母亲留在家里种地干活,父亲四处打短工补贴家用

大概是母亲的性格太好强了吧,她一直都想比别人拼出半个山头

很多个烈日炎炎的中午,都是抱着“这点活不干完,就不回家、也不吃饭”的目标去拼命

生活是如此蛮劲,儿女们的成长也是如此

而朋友身为家里的女娃娃,比起男孩的粗心贪玩要相对于比较勤快一些

记得一个中午,为了让母亲回家后就能吃到现成的饭菜,朋友开始尝试着煮饭

身高够不着灶台,就搬个凳子踩在上面

可第一次煮饭的手忙脚乱,似乎已经代表厨房的场景好不到哪里去

于是,母亲干活回来看到一片狼藉的厨房后

她当时就破口大骂:“做个饭都能整出这么多的乱子,你还有什么用”

其实,像这样被批评、责备的场景还有很多…

在朋友的眼里,她也一直认为:“不管做什么事情,有多么努力,始终都得不到母亲的一句认可话”

朋友还告诉我,她之所以在外面相谈甚欢、回家后沉默寡言,那是因为陌生人都知道说一句“谢谢”,而在父母那里永远都是数落不尽的缺点、还有抱怨声

这件事就给了我很大的感触

而实际上,孩子懂不懂礼貌、有没有感激之情,这些都在强化一个事实:生活需要明智,更需要慷慨

就像常把“谢谢”挂在嘴边的孩子,他们身后就有一个经常对孩子说“谢谢”的父母

这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明智和慷慨

当孩子在付出xx事情得到父母的“谢谢”时,那种被认可的感谢,也是一种社交能力培养呀

也许就是一句“谢谢”,人家会帮你更多

也可能是一句“谢谢”,让一段本没有交集的关系开启微妙的友情建立

也或许是一句“谢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与事之间的联系都会变得更美好

总之,懂得对孩子说“谢谢”的父母,会更容易培养出懂礼貌、知道说“谢谢”的孩子

第二种:

不强迫孩子“打招呼”的家庭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做一个懂礼貌、知感恩的涵养娃

因为这是孩子提升自身价值感的一种外在光环

可礼貌也好、感恩也罢,这都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怀

它做不了假,更不允许强迫运作

像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表达出对礼貌的重视感时,他们就会执着对应的表率行为

5岁女孩糖糖,最近就刚经历了这样的事情

一向注重礼仪教养的妈妈,对糖糖的礼貌教育特别上心

每次和糖糖碰面时所听到的第一句话,也是来自妈妈的催促:“赶紧喊阿姨呀,咋这么没礼貌”

我们重视孩子的礼貌教养,这是好事,可过度重视也是一种弊端

这不,刚放暑假那几天,妈妈带糖糖回老家小住几日

可乡下人主打的就是热情好客,可爱又肉肉的糖糖很快成为抢手的对象

有一次,隔壁王爷爷看到糖糖可爱,便忍不住抱着举高高、转圈圈

不过,刚起来转一圈糖糖就吓得哇哇大哭,老人也瞬间尴尬地僵在当场

也就是那一次后,糖糖出门都特意绕着村里的一些热情邻居,有时候碰面也不想打招呼

这件事被妈妈知道后,她故意把糖糖带到人多的大爷大妈面前,还强迫孩子跟人家打招呼

一来二去,糖糖倔犟的小脾气也上来了

妈妈越是带她到人前溜达,糖糖就越低着头不肯说话,实在不行就嚎啕大哭

也就是短短的几天时间,一向懂礼貌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竟变得不愿意打招呼了

就算遇到平时比较熟悉的人,也没有了之前的热情开朗

直到结束乡下小住,糖糖回家路上遇到同学时才说出了真相

那天,糖糖跟妈妈坐公交车回家,路上恰巧碰到了平时关系不错的同学

两个人很快就聊得热火朝天

在聊到回老家的经历时,糖糖就像是一个小怨妇一样,开始吐槽说:“你都不知道,我爷奶家里的那帮人,太吓人了,还抱着我举高高、转圈圈,我都不敢跟他们打招呼”

而意外的真相吐露,让坐在旁边的妈妈深感愧疚

原来,孩子不是突然变得不懂礼貌、也不是故意不打招呼,而是他们遇到了一些不太好的感受

所以,懂礼貌从来都是建立在轻松、愉悦中的自发感觉,礼貌教育也需要让孩子尽可能地由心地说出“你好呀”、“谢谢你”

第三种:

父母能做出礼貌表率的家庭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不管他们取得怎样的成绩、又或者对父母是怎样的情怀

这些都是因为“遇见”本身所产生的价值

上文浅提“表达感激是在向孩子传授相处之道”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当父母试着对孩子表达感激时,进入感激境界的孩子就不会感到孤独

因为,感激之情的效果就是让孩子感受自我价值

别人为什么要对你感激呢?还不是你做出的某些事情帮助对方解决了问题

特别是成长中的孩子,他们恰恰更需要这种自我价值去维持他们的成长活力

有这样一个男孩

每天早上6:00就自己起床,完全不需要父母操心、催促

自行起床之后,男孩还特别自觉地洗漱、叠被褥,然后再捧起课本开始晨读

看着整齐的床铺、再看看姿势端正的男孩,我似乎明白了:学霸都是从态度开始的

可同样都是孩子,为什么有些天天催促都养不出自律习惯,有些不需要催就能自觉去做好自己的事情呢?

男孩妈妈采访时坦言说:

“其实,我家儿子最初也是不爱读书的,每天早上起不来床,看到书还总是犯迷糊”

“为了养成一个好的晨读习惯,我每天早上都陪着他一起读书,坚持一段时间后自己就慢慢爱上了晨读”

“他还说早上「晨读」的记忆力更好,所以这个习惯就一直保持了下来”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没有无缘无故优秀的孩子,只有在身后能够产生教育引导力、和以身作则的家长

如果身为父母的我们就没有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那又如何要求孩子优秀、达到某些目标呢

学习读书如此,教孩子懂礼貌、有教养也是如此

经常看到一些家长说话不讲究方式,情绪上来就对孩子大喊大叫,发完脾气后又后悔没有控制住情绪

这种发泄也是家长、后悔也是家长的状态,就是特别不好的

有句古话说得好:“跟什么样的人学什么样的事”

你在要求孩子懂礼貌的时候,有没有回过头经常检讨一下自己的行为呢?

还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总是跟自己的孩子强调:“你要懂礼貌,见面喊人,拿了人家东西要说谢谢”

可母亲私底下对待自己的家人却是一副孤傲的样子

不管父亲怎么讨好她、付出了多少努力,母亲总是冷冰冰地当作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平时对待自己的孩子也是“有事指挥,没事唠叨”

于是,在一昧要求却没有所作为的情况下,母亲很快就跟自己的子女相看两生厌

直到有一天,再次激发矛盾时儿子问出了挤压心中已久的疑问:“既然你不喜欢、讨厌我,当初为什么还要生下我呢”

面对孩子的质问母亲不解,她不可置信地看着儿子回答说:“我怎么不喜欢你了,心都快掏给你了”

儿子依旧顶嘴说:“你每次就知道说我们,那你呢,爸爸对你那么好,你怎么不对他说一声谢谢”

一声怒吼,瞬间把人拉回现实

原来,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从来都不是“话说的多么漂亮,事讲得多么在理”而是来自父母身上的行为表率

比起你希望孩子多有礼貌,倒不如先做一个表率家长

一个经常对孩子说“谢谢”的父母,容易教出一个懂得说“谢谢”的孩子

一个处处充满行为表率的父母,自然也会教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孩子

所以,教孩子成为什么样人之前,建议家长先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那么,关于经常把“谢谢”挂在嘴边的孩子,大家认为他们还有哪些不一样的成长特点、或教育技巧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孩子   表率   矿泉水   礼貌   家长   母亲   父母   男孩   妈妈   家庭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