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国自然”用更好的服务匹配更强的科研

来源:【中国卫生杂志】

自“院校融合”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自然”基金立项数连续4年保持高位增长,2022年,集中期立项数达到79项,位列全国医院第22名。为了匹配这样的发展速度,给医院科研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与系统服务,中国科大附一院科研处也在进行一系列自我更新与变革。

中国科大附一院党委委员、科研处处长 尹大龙

系统谋划 深挖潜力

为应对科技体制改革和科研范式变革,科研处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成果导向,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积极系统谋划布局,保持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主的各类国家级项目申报的连续性。

在早动员、早宣传基础上,医院深挖申报潜力,配合学校主管部门,建立“医院—科室—课题组”三级联系机制,探索行之有效、符合“科大新医学”特征的申报与管理措施。院内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调查”“国家基金人才及重点类项目申报意向调研”,精准掌握申报意向,广挖申报潜力人员,全面动员,帮助大家树立信心。

围绕重点领域,立足医院现有人才资源,依托中国科大、中科院优势科研团队,医院组建了跨学科优势研发团队,引导多学科交叉优优联合、强强合作,激发创新活力,引导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杰青、重点、重大项目、区域联合基金等项目。

按照“分领域、分层次、分形式”的原则,组织具有针对性的院内“国自然”申请辅导会,做好基金申报全流程服务,切实提高申报质量。在2023年“国自然”申报集中期,科研处累计举办10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培训会、辅导讲座;牵头相关学科按照学科领域组织申请书专场面对面辅导会15场;组织参加人才类项目申报辅导会;在申报冲刺阶段筛选具有较好工作基础的青年基金申请书进行一对一重点把关、辅导。

常态化开展丰富多样的学术、培训活动,包括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理工医”交叉学术沙龙、临床研究论坛等,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在省内率先开设临床科研门诊,强化科研诚信、科研伦理宣传教育和监督惩戒,在全院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基金申报提供了内生动力。

以服务激发科研活力

随着科研表现对医院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科研部门也应立足医院发展现状,提前布局、积极谋划,制定针对性强、灵活有效的管理政策和激励措施,不断优化流程,做好科研服务,持续激发科研活力,助力医院科研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做好各类科研项目的全周期过程管理。科研部门应该加强各类科研项目过程管理和服务,围绕计划任务书论证、年度进展报告、经费规范及时使用、结题报告等方面不断优化流程,变被动应答为主动提醒,跟踪项目研发进度。聚焦医院新时期发展目标,转变科研评价模式和导向,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探索建立科学的分类评价体系,鼓励高质量科研产出,充分发挥创新主体能动性。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各类科研平台建设。科研部门建设管理先进、服务优质、公用共享、开放高效的医学公共实验技术服务支撑平台,打造技术全面、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科研平台,服务于临床科研和人才培养,为加快推进医院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三是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管理效能。科研部门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找准医院科研工作发展优势和突出短板,构建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协作有力的服务管理团队,构建智能化、人性化的科研服务体系,推动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院内人员共享科研成果及科研信息,提高管理透明度,为科研人员减负。

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发展

科研能力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医院提升科研能力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应该牢牢抓住几个重点: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寻找新的增长点。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水平人才队伍是推动医院科研工作发展的中坚力量。医院应着力健全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培养体系,持续加大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育力度,不断加强人才自主培养和青年人才储备,打造核心科研团队,充分释放人才最大效能,寻找新的科研创新增长点。

完善制度建设,激发科创新活力。持续完善医院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建设,要以国家“破四唯”政策为依据,优化学术评价体系,强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奖励政策,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进一步引导优质科研成果产出,推动科研成果量质齐升。

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拓展多元投入。构建医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评估体系,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纳入科研考核体系,创新工作模式,助力高质量临床研究成果转化落地。引进多方合作,鼓励临床医学与其他各学科的深入交叉融合,并积极与企业、第三方机构合作,通过多种方式、途径推动创新投入多元化,建立并完善各类联合基金的组织实施,支持医院的各类研发活动。

临床研究是医学科技创新链条的重要环节,是医院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医院要鼓励并引导临床人员开展大规模、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整合现有临床研究资源,做好临床研究平台建设,在临床研究设计、执行、项目管理、数据管理分析及临床转化等方面打造一支临床研究专业化团队,建设临床医学研究体系,为高水平临床研究项目提高技术支持和服务。

文:中国科大附一院党委委员、科研处处长 尹大龙

编辑:连漪

审核:孔令敏 张士国

制作:中小卫3号

本文来自【中国卫生杂志】,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科研   科技成果   中国   导向   活力   团队   重点   自然   基金   医院   人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