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太原古县城

  说起太原古县城,我去过很多次,可以说是心有城图,了如指掌。每一次走进之,观赏之,品读之,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认知。常言说,一城一世界。这座明代早期的县城,贯穿了以中国元素、世界潮流为基础,以国粹、国风、国漫、国颜为主题,以“国潮”为主导概念,对太原古县城部分区域进行创意性改造,打造了中国最大的国潮基地,传承了2500多年晋阳古城之文脉,秉承了“一城看山西,一街五千年”之理念,彰显了648年的历史。诚然,这座古县城虽不及当年之繁华情景,但古色古香之生机无限。观之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品之韵味无穷,令人陶醉。

太原古县城,位于太原市西南晋源区,创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占地面积不过0.8平方公里,但城分东南西北四门,城内由4条大街,4座城楼、4座角楼、36座望楼布阵,79处文物建筑,282处1200余间民居院落,各种商铺165户,非遗文创45家,还有博物馆4家等,古建筑遗存众多,十字街格局清晰,街巷肌理完善,沿袭了晋阳古城“城池凤翔余”的古老遗风。

走近古县城,从远处看,巍峨壮观,豪气一派,赋予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走进内城,城墙高耸,四面合围,又赋予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登上城墙,居高临下,环顾四周,古城全貌尽收眼底,美轮美奂,令人震撼。官署衙门,森严肃穆;庙宇建筑,金碧辉煌;民居院落,星罗棋布,堪称一座集府院、大院、农耕、商业、居家、庙宇等多元文化于一体的古县城。古城垣围成的四方城,明砖瓦叠砌的古城墙,清晰可见的护城河,鳞次栉比的古民居,金碧辉煌的古庙宇,巍峨高耸的晋阳福塔,置身此处,穿越时空隧道,回望历史风云,感受晋阳文脉,一股古老的历史韵味,一种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沁人心脾。漫步古县城,我时常在深思,这座古县城之所以能在历史的岁月中更迭延续,是因为自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文脉传承。古街巷、古民居、古牌楼、古庙宇、古井、古树,淋漓尽致地铺陈眼前,仿佛在诉说着古县城之前世今生与风云轶事。

 癸卯之年,仲夏时节。我顶着酷暑,再次走进古县城,一次次地走进,一回回地观赏,每一次都会让我观赏不够,品读不尽。每一会总能让我收获满满,感悟多多。

此行,我通过古城墙环行,古城内全览,走走拍拍,总想探寻古城的前世今生,探秘古城的历史故事,浓浓的历史气息,丰富的文化底蕴。不管结果如何,我对情有独钟,它就像一座历史宝库,奥妙无穷,令我痴迷,引我探秘。

 古城墙气势恢宏,巍峨壮观。太原古县城分设东、南、西、北四门,北门外曰“奉宣”、内曰“德化”,南门曰“进贤”,东门曰“观澜”,西门曰“望翠”,其中,北门奉宣匾额和西门望翠匾额为古城最古老的匾额,有着648年的历史;外城的门额分别为“东汾聚秀”、“桐荫晋阳”、“西兑金汤”、“古原屏翰”,反映的是太原古县城山川水秀,自然风光。

  古庙宇林立密布,沧桑厚重。古城内现存文物建筑达79处,其中,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文庙)。走近文庙,触摸着圣人的脉搏,我与孔圣人在此邂逅对话。走近城隍庙,感悟万能神。走近魁星楼,朝拜主宰文章兴衰的魁星神。走近鼓楼,登高远眺。高大轩阔,是城内古代唯一报时辰的地方,也是城内地标性建筑之一。

  古县衙庄严肃穆,威风凛凛。古县衙为古太原县地方行政长官行使职权的场所,也是县级官吏、差役办理公务之所,更是地方权力的象征。古县衙按照明代地方官署规制,体现了“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狱房居南”之传统礼制思想,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衙门东西两侧为旌善享和申明亭。旌善亭是明太祖朱元璋令地方府州县街必建的教化设施。申明亭是读法、普法、明理、争讼小事之所。这里还增设狄仁杰探案实景剧,既展示了古代律政文化和府衙文化,又益智且增强了文化理解。

  古民居简朴宁静,星罗棋布。城内有282个民宿院落1200多间。西街为非遗文化街,东街为文创市集,南街为杂技杂耍街,北街为民俗戏法街。王琼府宅。王琼,明代太原县人,是古县城内杰出的人物代表,他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曾担任户部、兵部、吏部尚书,官至一品大员,为明代“三重臣”之一。王琼4岁能楷书,8岁通《尚书》,12岁居独室自学,22岁乡试中举,并作诗道:“丈夫生而国有志,何必临渊去羡渔”。他一生居官50年,有三件事被后人称颂:一是治理漕河,以敏练著称;二是平定宸豪叛乱,任人唯贤;三是总制西北,功在边陲。此外,王琼一生研究经史,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如《漕河图志》、《西番事迹》等。

  古牌坊匾额美妙绝伦,彰显文脉。街市牌坊林立,最多曾有14个,此次古城复建修复10个。牌坊反映的是太原县自古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歌功颂德的名人匾。东大街“大司马坊”,为明成化进士户部吏部兵部尚书王琼而立,反映古代对最高武职官员的称呼。“方岳重寄”,嘉靖皇帝封王琼兵部尚书后,把边疆重任再次托付于王琼;“文庙东坊”的“德配天地”,寓意只有道德相等于天地。“万世师表”,寓意永远作师表率和学习的榜样。“文庙西坊”的“道冠古今”,寓意儒家是古今最高的学术思想。“崇英坊”,为明景泰丙子科举人甘泉县学训导郭斌立,寓意有崇高和智慧才能的人。“经师为表”,赞誉长期为师和能做出表率的人。南大街:“地官坊”,为户部郎中浙江按察司副使高汝行立。“不羁之才”,寓意不受束缚的非凡之才;北大街“大司空坊”,为明永乐癸卯科举人工部尚书王永寿立。“朝野推重”,寓意功绩和才华受到朝廷与民间的一致赞同。

  古楹联托物抒情,俯拾即是。古县城楹联以小见大,虚中有实,托物抒情,明志寄意,无论是亭台楼阁,还是商场饭店,到处可见副副楹联,精美绝伦,既点燃美化建筑的内外环境,又构建出无限的精神天地。

初识古县城,惊叹于它气势恢宏、巍峨壮观的古朴气息;走近古县城,折服于它延续文脉、蕴涵深厚的文化气息;走出古县城,感叹于它历久弥坚、沧桑厚重的历史气息。伫立青龙门前,遥想当年古城车水马龙、物阜民丰之繁华情景,古街巷、古民居、古牌楼、古庙宇、古井、古树,铺陈眼前,不禁令我触目感怀,也许人生追梦之路自古即今都是如此。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之“三个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350余篇文章。

(离石融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太原   吕梁   县城   文脉   庙宇   城内   寓意   古城   眼中   文化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