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华为外,为什么中国鲜有令欧美头痛的科技巨头出现?

建国已七十多年,改革开放也有四十多年,国家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就有那么一个地方,始终让无数国人的自信得不那么充分,那就是我们的高科技领域。经常看到这个被卡、那个被限制,又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听着就很气人!为什么我们的科技水平,始终离美日英德都有不小的差距?甚至总体排名北欧小国芬兰之后,他们人口才五百多万呀。我们有十四亿之多的人口,还有世界排名至少前五的智商,怎么就出不了更多令世界瞩目、令国人骄傲的发明创造呢?

原因很多,我和大家一起盘点那些造成如此大差距背后的各种原因:

第一、科学技术作为主流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中国起步晚、基础差

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一直以诗词歌赋的文学造诣为最高追求。重文轻商、重文轻工的传统观念一直压制着科技的萌芽和发展。直到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唤醒了中华大地的有“智”之士,才让国家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后,由于人民对物质的需求快速增长,才使得科学技术真正得到大规模地发展。


第二、约束性的传统思想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就如在古装电视剧中常听到的:遵循祖制、遵循旧制已变成一种文化信念。 循规蹈矩也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高频话语:根本不可能、太不靠谱、胡说八道、异想天开等。不在传统思想区间的各种观念,基本上都会变成歪理邪说。而事实上,每个人思想都有边界,往往创新和好的创意就在绝大部分人的认知之外。在萌芽阶段就急着去摧毁一个不在你边界内的想法比去支持一个超出你认知的想法要容易得太多。

第三、国家在科技方面投入还不够多

虽然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增加科技方面的投入,但相对还是较少,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截止2020年我国研发支出占 GDP 比重为2.40%,超过了法国(2.35%)、荷兰(2.29%)等创新型国家,在研发支出投入比重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只占到第12位。但事实上,由于各种众所周知的原因,真正用于实际研发的资金远远低于账面支出。

第四、过于追求短期效益,很难持续长久地用心去做研究、研发

联想的“倪柳之争”,正是中国大部分企业家注重短期利益,不注重长期发展的最有代表性的事例。不止一次听到过大的企业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在这个内部竞争白热化的时代,如果你投入巨额资金去做研发,无疑是自寻死路。如何更好地把长期利益与企业的成长很好地结合起来,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度思考。

第五、企业习惯薄利多销模式,不习惯高科技带来的高利润

很多国外的高精尖技术一旦被我们掌握之后,相关产品的价格一定会被国内企业做成白菜价,为了取得较大的市场,大部分企业趋向于生产更廉价而品质一般的产品,而缺乏雕琢打磨产品的耐性。当然,这也跟国内市场的总体需求层次较低有很大关系。

第六、研发的缺少协同与共享的机制

我们的两弹一星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功,是与国家的高度重视、集全国之力是分不开。因为涉及到多学科、多部门、多工业品类,没有强大的协同作战能力是很难这么快达到这个结果的。但反观现在,完全不懂得运用群体优势,机构与机构、企业与企业之间各自为战,成功的经验、失败的原因、过程中取得的成果都不能及时共享、如同一盘散沙。结果就是造成重复性资源投入高,而研发成果的输出效率低。

第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其实也是把双刃剑。放松或淡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间接地利于众多企业更早地进入新技术的领域,快速形成较为成熟的产品,提升整体产品的输入效率。但恰恰是这种想法,扼杀了大部分人创新的积极性,使有能力去创新、去研发的企业和个人面对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消耗巨大财力的项目时,往往会踌躇不前。

第八、企业同质化竞争激烈,一定程度上推高了企业做研发的风险

中国企业对高科技的研发基本上也有一窝蜂的特点,市场风口到来之后,就会出现机构、企业、资金、人才一拥而上的特点。虽然多资源投入也会形成更为激烈的竞争势态,但实际的景象却是相互踩踏,风头过后更是一地鸡毛。

第九、系统性规划和部署能力弱

自然科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比如说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应用、技术与材料、单学科与跨学科等等,不胜枚举。比如说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对于创新性的科技发展都很重要。但如果只追求实际利益,那么作为底层的基础理论研究就会被弱化,没有基础理论的强大支撑,应用层面的创新和创造也会变得非常有限。


这个系统的构架需要不断补充、细化、延伸、优化及建立合理的相互关联,成为一个不断趋 向更合理的体系。这些工作都可以让顶层决策者对于扩大优势还是补齐短板、建立重点还是一般性项目有更清晰的思路,更有利于国家在资金、人才、政策方面做出更合理的分配布局。

第十、没有反哺的机制和氛围

国家一直没有创造出一种较好的机制,比如说规定让企业拿出一部分盈利,国家配套少部分资金,用来投资和扶持创新型高科技产业。

很多家依赖于国家改革开放的红利、国内市场高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大企业,并没有真正的饮水思源,创造良好的市场氛围,让其他科技企业更好地发展。特别是有一两家巨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采取恶意收购并购或者恶意竞争的模式来打压国内的新兴企业,使国内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创新创业的氛围一直很不好。

十一、没有利用好规模优势

其实中国发展科技,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三方面是其他国家难以匹敌的。那就是人力资源规模、市场规模和资本规模。人口多,意味着人力资源丰富,比如像材料研究,完全可以靠研发人数的优势取得大量成果。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体系要做好,不能各自为政。研发出来的产品,有广大的市场应用,有转化就能形成持续的良性循环。经济体量大,容易形成资本规模。研发可以上下游、关联技术一并开发,对提升整体研发的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十二、“学术权威”对创新和发明的不友好

很多学术权威习惯把科技领域也当做他们的一个利益工具,对新的知识观念和特别不同于他们的认知都当成异类。这些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不惜动用自己的权威打压学术异己。他们喜欢先入为主,喜欢占山为王,不喜欢新生力量,轻视民间创新,从来就不会把尽心地提携年轻人做为科学带头人的首要责任。

十三、缺乏民族自信

我们现在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跟在人家后面跑,特别是以欧美为风向标,他们在做什么,我们就紧跟着去做什么。很多技术专家也以在海外杂志发表了多少文章,得了多少海外奖项为最高荣耀。大部分知识体系都会以西方的认知为最高标准,鲜有通过自己的深度思考得出的结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而内部的创新、发现、包括涌现出来各类天才、专家们压根就不重视,甚至于可以说视而不见。很多科技人才外流,待遇绝对不是唯一的原因,这也是很多重要的原因之一。

十四、简单粗暴的教育体系,扼杀了大部分创新性人才的成长空间

内容记忆化、解题熟练化、答案标准化,填鸭式的教育模式,看似公平的教育体系制造了最大的不公平。这个体系对有个性的、对能力聚焦在某些领域的、对喜欢否定的、对有能力突破传统去创新的学生简直就是灾难。当一个群体中这些异于常人的能力被不断地抹杀后,这个群体未来的发明创造能力是什么样子就可想而知了。

十五、缺乏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的助力

很多国家的科学技术发达,不但得益于国家层面的重视,而且是因为有资本市场的强大助力。比如创新最发达的以色列,项目进入孵化器后就可以获得政府的低息贷款,失败后无需偿还。而美国则是全世界风投资本最丰富的地方,风投市场已经形成很好的产业并形成良性循环。

十六、社会体制的不完善

北欧的高福利、高收入并没有让这些国家产生更多的懒人闲人,相反我们口中的“闲人”、“懒人”反而创造了更多的高新技术:芬兰人口才相当于我们两到三个县的规模,在高科技领域排名却在我们国家之前,不得不让我们汗颜。而国内的人才体系不是让很多有才华的人进入体制内,让时间磨光他们的才华;就是让更多人不得不通过普通而辛苦的工作,以获得一日三餐,最后消磨掉他们大部分的野心和抱负。

在发展科学技术这条道路上,横亘在我们前面的山似乎更高,水似乎更宽。但以华夏民族的聪明才智,以中国人的勤奋努力,随着更多富有朝气活力和没有思想边界限制的年轻人投身科学研究,我们科技领域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好。相信未来的那棵属于中国的科技之树,最是枝繁叶茂,开的花最多最美、结的果最大最甜。

#头条创作挑战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中国   华为   科技   高科技   巨头   科学技术   头痛   体系   优势   规模   领域   欧美   国家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