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身家全捐,考虑董宇辉接班:公布遗嘱的俞敏洪,属实彪悍

前两天,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一次访谈中,首次透露了自己的遗产分配:

“除了留给家人的必要花费,剩下的会留给母校北大和新东方慈善基金会,用于支持农村地区孩子的教育发展。”

对于俞敏洪的做法,无数网友表示被感动到了:

“就连遗嘱都不忘谈及教育,佩服俞老师的格局!”

当我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跟网友一样感到意外,却又觉得在意料之中。

还记得2021年双减政策落地,整个教培行业哀鸿遍野,大批量辅导机构纷纷裁员关店。

新东方作为教培行业的龙头老大,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股票下跌90%,损失了两千零三十一亿。

三十年的心血就这么毁于一旦,个中滋味,唯有自知。

彼时的俞敏洪心里愁啊,每天坐在办公室就要开一瓶白酒,日子过得浑浑噩噩。

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丢下烂摊子跑路。

他退得很体面。

居安思危。

一直以来,他都在公司账面上留了一笔钱,为新东方留一条后路。

双减政策落地,事业走入死胡同后,就是这笔钱让老师们的工资有了着落、学生的学费得以退还。

处理完诸事后,他又做了一个令人钦佩的决定:

把各分校近8万套桌椅捐给乡村地区的孩子们。

将近8万套课桌椅,价值已在5000万以上。

加上可能更贵的运输费用,总价值近一个亿。

自己早已遍体鳞伤还不忘割肉反哺,是条汉子。

如今,靠着东方甄选重新站起来的他,决定把自己的大部分遗产用来做教育。

说真的,我不意外。

俞敏洪,表面看是个商人,其实骨子里还是读书人。

他真正做到了财富“取之于教育,用之于教育”,让人敬佩。

那么,俞敏洪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俞敏洪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

1962年,他出生于江苏省葫桥村的一个农村家庭。

父亲是一名木匠,母亲则是当地生产队的妇女队长。

可以说,俞敏洪一出生就背负着全家人的希望。

因为早在他出生前,俞家生下过一个男婴。

但不幸的是,这个小男孩还没过完4岁的生日,就因病去世了。

这让俞家上下对俞敏洪这个小子格外上心。

平日里,只要他一有个头疼脑热,俞母就会背着他去医院打针,回来后还要杀两只鸡炖鸡汤。

哪怕夫妻俩没吃没喝,也要把孩子照顾好。

俞敏洪说:

“我小时候是泡在鸡汤里长大的。”

但俞母也不是只会心疼孩子。

为了提高儿子身体的抵抗力,俞母把很多农活都安排给他干。

在外撒猪粪,在家洗衣做饭,俞敏洪样样都干得不错,还获得了县里“插秧冠军”的称号。

这一年俞敏洪14岁,刚中学毕业。

按照当时的政策规定,贫困地区一户只有一个孩子可以考大学。

俞家的这个名额早就被姐姐用了,所以他只能辍学。

俞敏洪觉得一辈子当个农民也没什么不好,自己还是县里的插秧总冠军呢。

但俞母不能接受,她不想让儿子像她一样,一辈子只能跟泥土打交道。

她对儿子说:“你得出去,你得看看更辽阔的世界。”

俞敏洪特别茫然:“娘,我怎么出去?咱家没上学的名额。”

1977年初,这个名额送上门来了。

同村李家只有一个女儿,他们觉得女娃读那么多书没什么用,还不如将来找个好人家嫁了,便主动放弃了这个名额。

俞母知道后,连忙去邻居家东拼西凑借了钱,提着两只鸡就去了校长家。

她想让自家孩子顶替李家女儿的那个名额。

俞母跟校长聊了几个小时,校长经不住她的软磨硬泡,最终答应了下来。

可是,答应让俞敏洪考大学,跟他能考上是两码事。

俞敏洪进入高中时已是下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了。

同学们已经学了快两个学期,俞敏洪根本跟不上。

他的班主任是南京翻译局下放到中学的,英语特别好,而且特别浪漫。

因为喜欢班主任,俞敏洪也特别喜欢英语,理想是当一名英语老师。

但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

连续两次高考,他的英语都不及格。

俞敏洪回家拿起了锄头,看着天上的云,他若有所思:自己真的不适合读书吗?

他觉得读书还不如回家插秧,再不济去公社开拖拉机。

俞母说:“考不上就考不上吧,努力干活存点钱盖个房,娶个媳妇也挺好的。”

或许是上天看到了这个默默用心的孩子,对他格外关照。

一天,高中的英语老师来到俞敏洪家告诉他,为提升升学率,江阴县教育局准备办个专门针对外语高考的辅导班,他可以去试试。

这重新点燃了俞敏洪考大学的希望。

俞母到城里找到几个亲戚打听,证实了这个消息,便赶紧让俞敏洪去报名。

因劳累奔波,俞母在路上还摔了一跤。

俞敏洪知道后,感动、心疼、愧疚等情绪在心头交织,眼泪哗一下就落了下来。

从那一刻起,他暗暗发誓,一定不辜负母亲的付出。

二十多个男孩一起住在一个连厕所都没有的大房间里。

早上天蒙蒙亮就开始晨读,晚上10点半熄灯以后,大家都还打着手电在被窝里背单词。

为了能够读懂句子,他背了一整本《新概念英语》。

老师发的教材上,四五十篇课文被他背得滚瓜烂熟。

功夫不负有心人,俞敏洪成了全班第一名。

1980年,第三次高考。

这一次,他信心十足。

英语考试时间是两个小时,俞敏洪仅仅用了40分钟就交了卷。

分数出来后,英语成绩是95分。

五门功课总分是500分,俞敏洪考了387分。

当年,北大的录取分数线是380分。

这一次,他成功拿到了北大的录取通知书。

报考的专业,是英语系。

进入北大的校门后,从山沟里出来的俞敏洪愣住了。

“土鳖”两个字,不断地在他脑海里盘旋。

同学们读的名著,他连谁写的都不知道;

同学们穿的衣服,都比他高档很多。

城市里的教育注重的是口语、交际,而俞敏洪一直学的是书面英语。

以他的分数,本来是要被分进尖子班的,但因为口语不达标,老师就把他分到了最差的班。

俞敏洪感到分外的不服。

于是,在大学时,他披荆斩棘、废寝忘食,拼命提升自己。

在大三那年,因为学习过度,甚至累得吐了血,得了肺结核。

不过,再怎么努力好像也改变不了自己“土鳖”的现实。

等他病好毕业后,班里的同学都赶上了出国热潮,他却只能拿着120块的工资,留校任教。

俞敏洪也想过出国留学,但以他的工资,要攒222年才能攒够在美国读4年书的学费。

这也就有了俞敏洪后来的那句话:

“我人生最痛苦的时间就是在北大的5年。”

为了攒学费,他学着别人在校外培训班当起了代课老师。

眼看着代课老师做得风生水起,就在他以为自己一定能凑够学费的时候,麻烦又找上了门。

系里的一些老师说他打着北大的名义在外挣钱,最后被行政记过处分。

对俞敏洪的处分公告,就贴在北大最显眼的三角地橱窗。

连着三天,学校广播也不播报新闻了,就播放俞敏洪被处分的单曲循环。

“不让我在职的时候开培训班,那我不在职开总可以吧?”

俞敏洪愤然辞职。

俞敏洪决定自己开办英语培训班。

其间,被人一锅端过,也求人喝酒不省人事过。

直到1993年,他创办的北京新东方学校正式成立。

但创办了公司,仍然不代表成功。

应酬到挂吊瓶的地步,一看上课时间到了,他针管一拔,换上西装就走进教室。

等到新东方好不容易有了点起色,俞敏洪又遇到了绑架勒索敲竹杠,差点被打死。

劫匪给他注射了动物麻醉剂,剂量很大,医生说:

“你没死,是命大。”

1999年,那个差点打死他的劫匪卷土重来,又差点要了他的命。

一连两次去鬼门关“旅游”,让俞敏洪感慨万分:

“我终于意识到,我的命不仅仅是自己的,还是大家的命,是新东方的命。不能新东方没干成,命先丢了。”

对于企业,他主张集体英雄主义: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一群人的力量则是无限的,就像五个手指,伸出来的时候是五个手指,攥起来的时候就成了一个拳头。”

打个比方,你有5个苹果,不要把它们都吃掉。

一个人吃5个苹果也只能吃到5个苹果,但如果你把其中4个分给别人,就能换回4份不同的友谊,那么下次那4个人有水果吃的时候,也会分给你一份。

靠着这套理论,他的团队开始不断扩大,但教学质量不见稀释。

2006年9月7日,新东方上市,估值3亿美元。

这个在外人看来过于“憨笨”的男人,以16亿元的身价,被称为“中国最富有老师”。

俞敏洪说过一句话:

“我这辈子什么都可以离开,就是不可以离开讲台。”

2021年,当双减政策落地的那一刻,他的内心是茫然的。

“不能上课的新东方,还算是新东方吗?”

在同行痛哭失业的时候,他说:

“客观的困难已经来了,你要想出路,因为抱怨改变不了客观事实。”

体面退场后,他又以另一种方式杀了回来。

在一瓶又一瓶的白酒中,一条卖农产品的思路就这样喝出来了——东方甄选问世。

起初,东方甄选并不被人看好。

不仅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东方甄选的直播间无人问津,销售业绩也是少得可怜。

别人直播一晚上带货量能够达到几千万,但他们每天可能只有几千块,甚至有的时候直播间里只有几十个人。

就这样愁云惨淡了半年,似乎在突然间,东方甄选火了,火得一发不可收拾。

用英语卖牛排,用历史销售玉米,用哲学销售大米……

还记得东方甄选的主播董宇辉,在直播间说过这样一番话:

“当你背单词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

当你算数学时,南太平洋的海鸥正掠过海岸;

当你晚自习时,地球的极圈正五彩斑斓。

但少年,梦要你亲自实现,世界要你亲自去看。未来可期,拼尽全力。”

东方甄选,成为直播界的一股清流。

很多人说:“董宇辉凭一人之力,使得新东方起死回生。”

但在我看来,他们更像是彼此成就。

古人有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而俞敏洪,无疑就是那个不常有的伯乐。

对于企业,他主张的是集体英雄主义;

对于选才,他主张的是不拘一格,具备一个特长就有可用之处。

正是因为这样,高中没毕业的罗永浩才能站在新东方的讲台上,获得人生中的第一笔财富后,去做老罗英语、锤子手机。

无论是罗永浩还是董宇辉,更像是俞敏洪人格的延伸。

这一次,俞敏洪除了提及自己的遗产分配,还提到了接班人的话题。

他说:“新东方未来一定是管理人传承,我从来没有打算我的孩子去传承新东方的事业。”

值得注意的是,他曾表示可以考虑董宇辉接班。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四个字——薪火相传。

我曾写过董宇辉的故事,里面提到他曾经拒绝上千万的广告费,原因是不做有愧于自己良心的事情。

一个真诚良善,一个善于用人,说他们是彼此成就,一点也不为过。

最后,想跟大家说个趣事。

董宇辉在直播间里,总是叫俞敏洪为“老头”。

起初,俞敏洪不接受这个称呼。

“62岁又怎么了?我觉得我还年轻。”

但董宇辉嘴里的“老头”并不是说俞敏洪老了,而是觉得他像极了《老人与海》中的老人。

书里的老人是这样的:

“大家看着大鱼的骨架,满脸不可置信。

他们不相信这么老的老头能捕到大鱼,他是如何面对一波又一波鲨鱼袭击的?

老人瘦骨嶙峋,却从未服过输,靠着这股韧劲和意志力,战胜了一条又一条大鱼。”

在绝境中寻找希望,永远相信天无绝人之路,也正印证了那句经典的话: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我想才是他真正能够成功的原因。

人生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

不因挫折改变自己原有的方向,更不要害怕失败和艰苦。

你只有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人,才能过上自己最想要的生活。

作者:知否大叔。来源:知否大叔(ID:zhifoudashu)。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伯乐   新东方   培训班   彪悍   遗嘱   身家   英语   大鱼   名额   学费   北大   老师   孩子   董宇辉   俞敏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