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村示范带,广州如何“带”动?

沿着帽峰山森林公园内的山道而上、饱览绿水青山,徒步累了到头陂村铜锣湾水库一带品“太和烧鸡”,晚上在帽林营地、萤泉谷度假区等五星级乡村民宿群住宿……如今,白云深处·诗画帽峰新乡村示范带已经是广州白云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

以帽峰山为核心,这条示范带串起了头陂村、白山村、和龙村等村庄的最美景色,也给当地村民生活带来了大变化。“以前还要去镇上吃夜宵,现在村里就有。”太和镇头陂村村民彭桂添一脸笑意,他表示示范带建设“点亮”了村里的夜经济,村子不再是无人问津的小村,美丽景色吸引了大量游客,每逢周末村里甚至会堵车。

目前,广州已基本建成7条精品新乡村示范带,和美乡村正实现从串点成线到连线成片、集片成带发展。近日,随着《广州市“新乡村示范带+”工程实施方案》的印发实施,广州再接再厉,将高质量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能够代表广州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精品新乡村示范带。

从2021年启动至今,新乡村示范带带来哪些改变?“新乡村示范带+”工程有哪些新亮点?广州又将有哪些新行动?

示范带,“带”来什么?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哪里?沿着“花漾年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就能找到。

以马岭村为例,该村实现了从普通的小村庄到“网红打卡地”的转变,乘着示范带建设的政策东风,该村大力发展花果产业、精品民宿、车尾箱经济等,去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集体经济收入三年翻了两番,村民分红翻了三倍。

新乡村示范带,更是把“单打独斗”的村串联起来“组团”崛起。

从马岭村到瑞岭村、竹洞村、国泰村等,“花漾年华”乡村振兴示范带覆盖的15条行政村全部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其中7条行政村达到特色精品村的标准。2022年,“花漾年华”示范带农业总产值超28亿元,吸引游客超300万人次,示范带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万元,获评省美丽乡村精品线路。

新乡村示范带,是以美丽乡村为载体,结合美丽圩镇,将乡村一二三产资源点串联成线、集片成带,统筹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简单来说,新乡村示范带,就是实现“一村美”到“村村美”。

示范带的“美”字不只是局限外在,更是按照“充分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从建设美丽乡村向运营美丽乡村转变,促进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转化,合力打造美好生活”的工作目标,是具有广州特色“外在美”“内在美”“全域美”“持久美”兼具的“四美”新乡村示范带。

根据《广州市新乡村示范带建设发展指引》,依托“山水林田湖海”自然禀赋,广州秉承传统山水城市格局及地形地貌特征,构建北、中、南三个特色片区,总体塑造“三片四脉、山海连城”全市新乡村示范带格局。

其中,“三片”分别为北部绿色生态片区、中部宜居宜业片区、南部滨海水乡片区。“四脉”为跨区域的新乡村示范带骨架脉络,由道路、碧道、绿道、古驿道等廊道构成,串联沿线各类新乡村示范带。

目前,全市已基本建成7条精品新乡村示范带,分布在7个涉农区当中,这些地方乡村风貌特色突出、产业集群特色鲜明、岭南乡村文化内涵丰富,成为了乡村振兴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新乡村示范带从串点成线到连线成片、集片成带,发展正当时。其既推动了当地乡村的建设、产业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增加了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同时也为广大市民出游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一个“+”字,有何新意?

广州力争到2025年底,高质量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能够代表广州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精品新乡村示范带,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近日,《广州市“新乡村示范带+”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实施,提出了新目标。

从新乡村示范带到“新乡村示范带+”,这背后是广州一直以来不断“加码”新乡村示范带,步步为营、逐步深入的考量。

从2021年起,广州全面启动了新乡村示范带的建设工作,印发了《广州市新乡村示范带建设工作方案》,要求各涉农区编制新乡村示范带规划,用3年时间在全市集中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新乡村示范带。

广州以此为抓手,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同步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先后制定出台了《广州市新乡村示范带建设发展指引》《广州市新乡村示范带评价标准》等系列配套文件,指导各涉农区科学有序推进新乡村示范带建设,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和模式。

为进一步推动新乡村示范带建设从串点成线到连线成片、集片成带发展,实现“四美融合、五带合一”。今年年初,广州制定出台了《2023年广州市新乡村示范带建设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实施“新乡村示范带+”工程等重点工作。

《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实施,则进一步明晰了如何科学有序实施“新乡村示范带+”工程,推动形成资源共享、协调推进、多方共建的示范带建设发展新局面。

“新乡村示范带+”工程有哪些新亮点?在广州市“新乡村示范带+”工程实施方案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彬介绍,《实施方案》的特点可以用“三个新”概括,即新模式、新机制、新发展。

首先是建立新模式,广州将新乡村示范带建设与美丽圩镇、美丽乡村、美丽庭院、绿道碧道、乡村旅游、森林乡村等建设发展紧密结合,并引入国企、民企、学校等团体多方参与,着力构建全市新乡村示范带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格局。

其次是形成新机制。广州集聚各类资源力量向示范带集中,构建形成资源共享、协调推进、多方共建、责任清晰、保障有效的示范带建设发展新机制。

最后是推动新发展。广州充分整合示范带覆盖镇村水域、生态、文旅等特色资源,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做好“土特产”文章,促进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高质量打造“示范带+”新业态、新经济。

多方共建,重点在哪?

“新乡村示范带+”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显然不是一个局、一个区就能独自完成,需要多方共建。

该工程从名称看,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所在。根据《实施方案》,“新乡村示范带+”工程重点工作包括8大方面,即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绿道碧道、乡村旅游、森林乡村、美丽庭院、企业、学校建设。

推动“示范带+美丽城镇”建设是重点工作之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唐仪兴介绍,在美丽城镇方面,2022年,广州通过巩固“三清三拆三整治”成果、持续推进“三线”治理、加强圩镇整体风貌绿化美化等14项重点任务,完成了美丽圩镇建设攻坚行动的工作,全市7个涉农区34个圩镇全部通过“宜居圩镇”验收,12个圩镇成功创建“示范圩镇”。

“新乡村示范带+”工程将统筹推进新乡村示范带和圩镇建设乡土化、特色化、品质化,全面提升圩镇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实现镇村同建同治同美。到2025年底,力争精品新乡村示范带内串联的圩镇至少有一个达到“示范圩镇”标准。

在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的资源基础上,“美丽经济”是盘活乡村的重要动力。今年五一假期,广州地区乡村旅游游客达485万人次,同比增长近40%,占接待游客总量的46%。

“新乡村示范带+”工程也特别强调推动“示范带+乡村旅游”建设。引导新乡村示范带内(A级)乡村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文化特色村等周边区域,集聚发展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发展。到2025年底,每个涉农区沿相关示范带打造1-2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创建一批示范带星级民宿。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一级调研员吴志刚介绍,该局编制了《广州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7-2025年)》,提出构建三大乡村旅游片区(山区生态片、都市城郊片、滨海水乡片)的总体连片发展思路。为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今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广州市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引导乡村民宿向精细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目前,广州已有2条国家级乡村旅游线路、5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4条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如南沙水乡生态游等。

“新乡村示范带+”工程也拉入企业、学校参与。比如该工程提出到2025年底,力争每条精品新乡村示范带均有一家有实力的企业统筹引领示范带建设运营。例如,为高位推动新乡村示范带建设,白云区就成立了区属乡村振兴投资公司,以五星级标准全面推进新乡村示范带建设和运营,实现可持续发展。

南方+记者 傅鹏

通讯员 穗农宣

【作者】 傅鹏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广州   乡村   广州市   实施方案   特色   重点   美丽   精品   工程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