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我“克隆”你!

你听说过AI克隆人么?这不是科幻恐怖故事。此时此刻,它就在我们身边。

我被“克隆”了


今年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发之年,所谓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通俗意义上,就是指AI已经不仅仅服从简单指令,而是能“创造性”地生产新的东西。譬如,输入几个关键词,得到一幅图。


这项技术同样也被应用于对人的探索和模仿。给机器“饲喂”一个人的朋友圈、视频、聊天记录,它就会分析与模仿此人的思维习惯、语言风格和一些常见反应。理论上,数据越多,分析的准确性越高。



譬如,你平时说话,喜欢在后面加一个“的呀”,那么,当我对你的“赛博分身”提出要不要去吃午饭时,极有可能就会得到回答“好的呀”;如果你反复提到自己讨厌香菜、喜欢西瓜,类似的细节都会被记住并且分析……


这种被机器模仿出来的熟悉感,最初可能会让人感到兴奋——爱而不得的男神女神、已经永别的亲人、阴晴不定的上司,是否都可以被“AI克隆”?比如面对AI上司,提前探探口风,或来一次“恶作剧”,戏弄他一顿也蛮爽。


不少公司已经瞄准这门生意。譬如,前段时间上了热搜的“半藏森林克隆人”,就引发了大众的各种讨论;还有的公司研发了AI孙燕姿;国外有AI女网红做起“数字爱情买卖”,周入7万美元……


普通人入场的门槛也不高,最少提供三分钟的视频,就足够支撑基本“克隆”;只需要6块钱,就能和某网红“AI克隆人”交流;很多AI工具是免费、公开的。



由此,更多的人开始产生疑虑,这不是乱了套么?我能随便“克隆”别人,那也意味着别人能随便“克隆”我;如果有人养了我的“数字分身”,天天骂我怎么办?还有人听完,第一反应是关闭了自己的微博、朋友圈,担心会成为“有心之人”的物料。


这就是科技的双刃剑,它打开新的窗户,也带来新的问题,还会让我们重新思考自己。


被“克隆”出来的人,到底是不是我?

噱头大于实质的“数字分身”


因为孤独,所以人们才那么渴望找到“世界上另一个我”。


但很遗憾,AI克隆出来的,肯定不是一个“世另我”,更像一个不太高明的模仿者。



回到原点,克隆本是生物学领域的概念,生物通过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本体和克隆体的遗传物质完全相同。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语言习惯、行事风格、性格,理解成这种要克隆的“遗传物质”。体细胞是明确且稳定的,所以,一只克隆羊与另一只克隆羊一模一样;但人的思维、性格、语言、意识,堪称宇宙中最复杂的东西,且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怎么去百分之百地复制?


“AI模仿人”或是更为贴切的说法。有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介绍,目前的生成式语言模型是遵循特定的算法,根据已有的训练数据预测下文,并随机生成对话,并不拥有和人一样的意识。


譬如有位受访者在手机上“养”了自己的AI领导,但结果不太灵,手机里的上司,情绪颇为稳定。但现实中的她,则是想法多变、乍喜乍悲,让人难以捉摸。大数据肯定分析不出来,这人今早出门踩了口香糖,就要暴躁一整天。


手机里那个和风细雨的领导,只有最表层的参数来自本人,底层的神经网络则是掺入了无数人的数据,且所有“AI克隆人”都共享同一套语言模型。比起“数字克隆”,这更像是“赛博皮套”。



“如果未来能通过脑机接口,读取脑电波信息后,在虚拟世界复制一份‘我’,这种会更接近‘数字克隆人’。” 专家还说,以后也不是没有可能出现真正的数字分身,而那必须建立在联通大脑与机器的前提下。

你愿意被赛博克隆吗?

尽管被“赛博克隆”的“恐怖”故事暂时还不会发生,但我们的讨论却并非杞人忧天。因为新的技术,势必会带来新的伦理挑战。从前,我们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现在,则要去思考人与机器的关系。而高歌猛进的技术,迟早会让某些问题不止是遥远的哲思,而是现实的抉择。


对于“你愿意被AI克隆吗”这一问题,我们采访了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10个人,他们给出的答案各不相同:



@桉豪

10后

五年级学生

我不愿意,不想世界上有两个自己。




@小孔

95后

地质领域科研人员

不愿意,我对克隆自己没兴趣,也不想跟它聊天,除非能替我赚钱。



@x

95后

新媒体编辑

如果它能帮助我更立体地认识自己,在塑造它的过程中弥补我自己经历的一些遗憾,那就可以。


@陆玄同

90后

央企职工

当然不愿意被克隆,活着的意义在于过程和张力,假的毕竟是假的。



@饭饭

90后

媒体从业者

我不愿意。我觉得它身上有我的一部分人格,我会担心自己被冒犯。



@白小心

90后

人工智能领域科研人员


我会训练一个自己,搞个电脑分身帮我干活,比如读论文、写总结。



@阿强

85后

货车司机


我愿意,我觉得我是个好人,如果能克隆出和我完全一样的人,那可以体现我自己。但我担心会被拿来骗人,我之前就上过录音的当。



@飞

80后

媒体评论员


肯定不愿意,我不认为他做的工作会比我好。如果去世,我也不会给家人留克隆人,还不如照片有回忆。



@王阿姨

60后

家庭主妇

我愿意。我退休后挺无聊的,没事的时候可以看看,克隆版的我会和朋友们聊些什么。但如果我去世了,就不需要留下了,我不想孩子们再来牵挂我。



@老陈

40后

退休工人


不需要。这个东西好新潮,我完全不懂,也没心情和兴趣去理解、去操作。但如果孩子觉得我需要,那我就装一个。


看完这些回答,你是否也有很多感慨?人们讨论技术,实际上还是在认知自我,人类对自我的坚守、对他人的善意、对宇宙的好奇,就是“人之为人”的所在,这也是AI永远也学不会的东西。


评论区聊聊,你愿意被“AI克隆”么?


(以上受访者均为化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遗传物质   体细胞   人工智能   上司   小心   机器   领域   东西   语言   数字   数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