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摆脱思维的陷阱

通常,让我们烦恼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看待事情的方法,我们可能会下意识地进走一些思维陷阱,给自己造成交流障碍、心理负担,降低幸福感。

〖习惯性反驳〗

回应别人时先说“不”

很多人可能都有个下意识的习惯:别人讲了话后回应的第一个字一定是“不”。甚至很多时候,哪怕对方讲的话非常正确,也非要挑出一个漏洞,就是为了表达“你说的也不一定对,听我说”。这种下意识的反应,就叫做习惯性反驳。

喜欢习惯性反驳的人,往往是有着高度的控制感,希望自己是做出评判和决断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容易令人产生距离感,被贴上过度固执、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别人意见的标签。如果你有这种习惯,那么也许要留意一下,你的这种习惯和心态,有时候可能会拒人以千里之外。

解决之道:有意识地少说多听

当你觉察到自己存在这个问题时,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你所要做的就是有意识地克服它。

一个简单的原则就是少说多听。当你想发表观点时,可以从“不,你说得不对,听我说”转变为“你说的有些道理,但有一些地方我跟你有分歧,我们可以如何达到共识”。

可以按照这个步骤来做:首先,简要复述对方的观点,问对方“你想表达的是不是这样”;接下来阐述对方观点中你不同意的部分,并告诉对方你的观点;最后别忘了问对方,你对我的观点是否认同?如果不认同,你希望我给出什么样的证据或理由?

〖自我怀疑〗

不相信自己做得到

当遇到困难或挑战时,有些人的第一反应是感到害怕:“我行吗?我能不能搞定它?”

对任何陌生的困难和挑战,产生的第一反应永远是怀疑自己能否胜任,这就是自我怀疑。容易产生自我怀疑的人,通常在成长中遵循着某种既定的道路和规范前进,比如从小就被父母安排好一切,很少会有自己的想法。

因此,虽然他们可能在外人眼中显得很出色、很优秀,但他们缺乏“我擅长什么、我适合什么、我想要什么”的概念。当他们面对不熟悉的挑战时,他们就会缺乏支撑自己的勇气。

解决之道:先认清自己的能力

人是复杂的,不要给自己贴标签。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存在自我怀疑的问题,那么找个时间,安静地想一想这几个问题:我擅长什么?我适合什么?我想要什么?

更多地关注自己内心的想法,不要去压抑它们、应和他人,试着按照你内心的想法去做决定。无论是多小的事情,哪怕是“今天去哪里吃饭”这种小事,都要在其中更多地关注内心涌上来的真实想法,试着去捍卫它们。这可以有效地强化你的自我意识,让你更加清楚地认识你自己。当你对自己所拥有的能力越来越了解,面对一些挑战时就能越来越有自信。

〖全或无心态〗

总把事往坏处想

“全或无”心态的人,认为事情必须100%按照自己的设想发展,不符合计划就是失败的。他们眼中,世上一切事情只有100分和不及格。

比如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聊了两天很开心;突然第三天对方没有回复信息了。此时一般人可能觉得对方可能有事,但“全或无”心态的人会想:是不是我说错了什么话,给对方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让他不想再理我了?

全或无的根源,其实是安全感的缺失,以及对于控制感的过度需求。这种控制感具象化,就体现为对一切事情“ 不偏离正轨”的要求。

解决之道:提高适应变化的能力

世界本来就是灵活的、变化的,我们应该赋予自己足够的灵活性,让自己可以时时刻刻应对世界的变化,并从中获得安全感。

当去规划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只想着“我希望它怎么样”,而是事先思考它有可能遭遇什么问题?最坏的情况是什么?我如何避免这个最坏的情况?我可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让自己具备“兜底”的准备,让自己拥有时刻应对不同可能性的能力,这才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更好方式。不需要把每种可能性都考虑到,但无论发生什么,都要有“这不是最坏的情况,无论我怎么处理都不会太差”的心态。

〖过度担责〗

总考虑对方怎么想

许多敏感的人会不由自主地想:“我如果拒绝他/表现不好/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回应,他会怎么想?”这往往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

但事实上,对方怎么想,是对方的事情,这并不是你需要去操心的事情。生活中,很多的烦恼,其实都源于我们过度地承担着不属于我们的责任:伴侣不良的生活习惯,我们会操心;孩子不听话、坐不住、不爱学习,我们会操心;同事、朋友对我们的评价,我们会操心……但是,只操心,不行动,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只会不断蚕食你的幸福感,让你疲惫不堪、难以忍受。

解决之道:只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改变“过度担责”思维,绝不是说让我们只顾自己,不顾别人。我们不能干预对方的想法和行动,但可以为对方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比如,当你面对孩子不按你设想的路线发展时,也无需过分忧虑。孩子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路径和方向,但他们可能对一些事情并不清楚,你能做的就是站在他的立场帮他理清这些迷雾,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

简而言之,不要把别人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而是要明确一个态度:“这是你的事情,你才是主人,但我会尽力帮助你。”这样自己的生活才会变得更轻松。

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心理咨询师-李睿秋)

【我们只提供经专业记者编辑采编的靠谱内容,恭请您在此订阅,或移步关注大众卫生报微信公众号“dzws001”,获取更多实用健康卫生资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可能会   下意识   习惯性   操心   陷阱   心态   想法   思维   观点   事情   自我   能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