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中国人DNA里的习惯:天再热也要把肚子盖上

有这样一个习惯,可以说是刻在了每个国人骨子里,最近这件事也登上热搜,引发网友共鸣:#中国人再热都要盖个肚子#。

无论天气多热,睡觉一定要盖肚子,盖过肚子的东西包括但不限于:被子、枕巾、手帕、手、毛绒玩具、床单……

这种对「盖肚子」的执念,也可以说是对「健康」的执念。《生命时报采访专家,解释为什么天热更要盖好肚子,并教你3个暖肚子的方法。

受访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推拿疼痛科主任 刘长信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推拿疼痛科 白旭峰

北京老年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 李金辉

北京老年医院中医科主任 李方玲

为什么夏天更要“暖”肚子

古人有言:“冬暖脊背夏暖肚”。夏季之所以要注意腹部保暖,一是因为人体腹部阳气本就偏少,加上夏季这点仅有的阳气还都散在体表;再者主要是做好肚脐周围的保暖工作。

作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腹壁最后的闭合点,肚脐的表皮角质最薄,屏障功能最弱,且皮下无肌肉和脂肪组织,是人体相对“虚弱”之地,需重点保护。

它最怕风寒入侵,且任脉主胞宫,故夏季不要对着空调、风扇直吹肚脐,尤其是女性,不注意腹部保暖,风寒暑湿易通过肚脐进入人体,导致拉肚子、痛经等。

肚子咕噜叫,可能寒气太重了

排除饥饿情况,如果肚子经常咕噜叫,且位置位于下腹部,叫做“肠鸣”(同时伴有腹胀)。

现代医学认为,肠管蠕动时,肠腔内气体、液体随之流动,会产生断续的气过水声,即“肠鸣音”,一般每分钟4~5次。肠鸣音增强,就会听到咕噜叫的声音,常见于肠道功能紊乱、肠道内容物(如消化道出血)刺激、肠道炎症、早期肠梗阻,甚至肿瘤引起的肠道管腔狭窄。

中医认为,腹胀肠鸣的产生病因多为“寒”和“气”。

寒气重,水气多,气从水中过,就会引发响声。寒邪有外寒和内寒之分,外寒寒邪直中,内寒脾胃阳虚。比如,夏天贪凉饮冷,肠胃受不了就会冻得“打哆嗦”,随之招来腹痛。

气”的原因多为“气滞”和“气虚”。老年人多因“气虚”,中气不足,脾胃运化无力,常出现体倦乏力、小腹下坠、肠鸣腹胀腹泻。还有一些人,脾气急躁,抑郁烦闷,属“肝郁气滞”,更容易出现腹胀肠鸣,有时感觉放个屁会舒服很多。这在临床上多称为“肝气犯脾” “肝脾不和”。

3招让肚子暖一点

天越热越要注意让肚子“热一点”,以调和脾胃、温润五脏。

1按摩

按揉腹部一般选择在入睡前和起床前进行。

具体方法:排空小便,仰卧位,双膝屈曲,双手搓热,全身放松,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对着肚脐,右手叠放在左手上,先顺时针绕脐揉腹50次,再逆时针揉50次。

提醒:腹部有肿瘤者不宜使用此法,以防癌细胞扩散或出血。

2食疗

将姜切成薄片或细丝,做成姜汤姜粥,如生姜红枣粥(生姜丝15克,红枣5枚,粳米100克),对缓解夏季腹部寒凉、食欲不振等症状效果很好。

除生姜外,山药、大米、小米、糯米、豇豆、香菇、桂圆等也具有暖胃散寒的功效。

提醒:面色偏红、口干舌燥等阴虚内热人群不宜使用此法。

3艾灸

艾草是中药中少有的能通十二条经络的药物,艾灸能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热力温通经络、驱寒除湿等。

推荐两种艾灸的方法:

1.温和灸。取中脘(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处)、神阙(即肚脐)、天枢(肚脐旁2寸处)等穴位,将艾条点燃悬于距皮肤2~3厘米处,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以灸后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宜。

2.隔姜灸。将鲜生姜横切成直径2~3厘米、厚度0.2~0.3厘米的薄片,用针刺几个小孔,置于神阙、中脘、天枢等部位,将艾条点燃悬于姜片上方2~3厘米处,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以皮肤温热为宜。

提醒:在家做艾灸前,一定要咨询专业医生并在指导下完成,操作过程中,要谨防烫伤,火力以能耐受为度。

本期编辑:邓玉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北京中医药大学   东直门   艾灸   肚子   脾胃   肚脐   肠道   生姜   腹部   国人   夏季   习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