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加力预期升温 长期建设国债或成备选手段

本报记者 郭锦辉

随着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增强发展动能,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最近一段时间,财政政策加力预期走强。

发行特别国债或可作为反周期政策措施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钟玮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要加大对政府投资基金、财政专项等各类资金的整合力度,综合财政赤字、贴息等政策工具,发行特别国债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不断提升政策的精准度;在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力度的同时,逐步优化对地方的激励机制、提升效率。

“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对扩大内需、提振信心、改善预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刘立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作为最为有效的反周期政策措施,长期建设国债要发挥足够的带动作用,发行规模不宜太小,且应与现实经济规模相适应。

在刘立峰看来,适于纳入长期建设国债支持的长周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选择需要依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及其需要。一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视基础设施补短板和强弱项。以经济欠发达地区为重点,加快推动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设施一体化配置,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支持教育、医疗、养老、婴幼儿托育等设施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适应城镇化品质提升要求,促进基础设施结构和功能优化。持续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城镇管道燃气普及率、集中供热能力和服务面积。加强城市内涝治理,完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因地制宜推进地下综合管廊系统建设。三是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电力、通信、管线、机场、港口等重要基础设施提高一级或多级设防标准。强化防汛抗旱、防风抗潮、防震减灾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依托现有公共设施,建设集物资储备、人员安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应急避难场所。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要加大财政支出的力度,加快财政支出的节奏,例如加大基建投资,加大文化、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补短板和扩大供给,对中小微企业进一步减税降费等。

用“一揽子”措施缓解地方债务压力

在财政政策加力预期升温的同时,专家建议,要强化对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资金绩效和偿债风险的监管。

钟玮认为,地方政府应紧扣乡村振兴、城市更新、新型城镇化等发展主题,通过优化支出结构、盘活存量资产等举措,在牢牢守住“不新增隐性债务”“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同时,推动积极财政政策落地见效。

“当前地方财力走弱、债务压力攀升与再融资困难相互加强,应尽快找到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困境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实现债务风险‘软着陆’,成为稳增长防风险的当务之急。”刘立峰说。在他看来,可以从三方面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第一,稳定城投信用和市场预期。建议对城投公司进行增信。地方政府通过增加资本金、注入优质资产、整合重组城投公司等方式,提升城投公司市场主体评级和资本营运能力。建立城投债务风险化解的高层政府部门协调机制。

第二,严格约束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建议从源头加强债务监管。把债务风险作为地方政府投资考核的重要指标。对债务违约情况严重的城市(地区)实行地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限批,坚决惩治围绕地方债出现的腐败问题。

第三,创新重债地区化债方式。鉴于地方许多债务是承担具有显著外部性的线性基础设施投资形成的,建议成立国家线性基础设施公司,统一接管铁路、高铁、高速公司等地方债务和对应资产。同时,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注资各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并担保AMC获得政策性银行贷款,通过债权收购、债务重组、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多种形式参与本省债务化解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财政政策   国债   中国经济时报   地方政府   债务   基础设施   手段   风险   能力   地方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