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保定跳伞塔,青年路副八号院和“刀把”筒子楼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保定北关青年路一带的新文化区有一片知名建筑群,史称“跳伞塔大院”。


跳伞塔原 隶属保定市军体学校,也叫“国防体协”,始建于1958年。除了跳伞塔之外,当时这里还有摩托车训练场,射击场。那跳伞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呈圆柱形,高70米,塔上部有四个悬臂跳台,是当时保定的最高建筑,也是保定当时的地标。


小时候我家就住在这个院,我们是1963年保定那场著名的大洪水之后由满城的恵阳机械厂搬来的。这里是父母参加建设的一个新工厂的筹建处。


这组建筑群属苏式风格,实际上由两个大院组成:一个是军体校(跳伞塔);另一个大院曾经是所省立中专学校,后来学校迁走了。


从1963年到1966年的这一阶段,整个大院基本是空置的,这期间只有一两个单位短暂借用,1966年这里再次成为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办公重地。


这个院包括一栋四层行政大楼;一栋二层的“刀把”型(L字)筒子楼集体宿舍,大礼堂,实验楼,家属宿舍楼,大操场等一系列配套设施。整个大院座东朝西,西门开在青年路上,而出东门已是新北街。一进大门是座影壁墙,绕过影壁墙便是硕大的庭院,像酒店那样,有环形水泥汽车道直接开到楼门口。印象最深的是春天里满院盛开的樱花;院里四季常青,花团锦簇。

行政大楼和整个院子空空荡荡,大楼里除了两位值更大爷再也没有多余的管理人员,因此整座大院就变成了我们这些熊孩子们的欢乐天堂。我们成天介在楼内楼外追逐嬉戏,小轮车竞技,推铁环,和尿泥,过家家,撞拐,砸驴,捉迷藏;夜晚躺在大楼的天台上数星星......


我们家住的“刀把楼”在行政楼北面,这早先是典型“大通铺”集体宿舍筒子楼。在两楼的交汇处是两个巨大的男女卫生间,是厕所和水房连在一起的那种。水房中间两排水龙头和水槽,两旁是一个个木板隔断的蹲坑,可同时容纳三四十人方便,洗漱,与今天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卫生间极为相似。那时整栋宿舍楼才住了十几户人家,居住环境甚爽!


这个跳伞塔当时不但为我军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在发展国防体育运动方面更是功勋卓著。保定大中专学校的不少学生曾经是跳伞俱乐部的成员,常来这里在教练的指导下练习跳伞。


据研究保定地方史的资深前辈闪保利老师介绍,保定解放初期,古城还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那时出小北门就叫北关,都是一片片庄稼地,菜地,私家墓地。他小时候常常潜出城门到这一代地里搂柴火,捉蚂蚱,逮蛐蛐,追兔子......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也是保定作为河北省会的第一季,直至1958年省会迁往天津这一段期间里,青年路,五四路,前卫路这一大片当时被称为北关的地域被开发建设成了文化新区。


据闪老回忆:小北门,青年路桥,青年路,三中是1952-1955年修建的。当时建设这里时,动员了全市各界青年利用周末休息日参加义务劳动,这条路后来被冠名为青年路。那个时代这条路两边陆续建了幼儿园,小学,中学,机关,电影院。


青年路是跳伞塔和副八号院门前的一条大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保定市最漂亮的景观大道。那时它实际上是分成了两段:七一路至五四路一段,是半成品的石子路(路面仅压了石子的半成品路,那时保定有许多这样的路,如联盟路);五四路口至小北门段是铺了沥青的完整路段。路两边栽种的行道树是桃树和松 柏 ,道路两边是明沟用以排泄雨水,污水;路灯还是拉的明线,用的是木制线杆。


1965年我从新华幼儿园毕业后考入河北小学。河北小学就在五四路上,正对着三中的操场,离我家住的跳伞塔院距离不到一公里。


那时候我们每天放学后的打卡地自然还是跳伞塔。小伙伴们围坐在高高的跳伞塔下的沙堆上,看着那些英姿勃勃的学员们训练,给他们鼓劲。那塔顶上伸出的四个铁臂上挂着钢圈,学员背好伞,然后将伞挂在钢圈上,用卷扬机将伞拉至塔顶,一拉伞绳,只见蔚蓝的天空中朵朵白云飘然而下,画卷甚美。也有个别小姐姐吓怂了,升到塔顶就是不敢跳,只能再用卷扬机将伞缓缓送回地面。每每看到,我们都喝以善意的倒彩。


1965年,美帝入侵越南北方,越南战争升级。身边的战备气氛越来越浓。每天都见一队队全付武装的解放军叔叔频繁进出对面的军营,父母单位的基干民兵叔叔阿姨们也发了枪,他们在跳伞塔下挖了战壕,在那进行步枪打飞机的基本训练,更夸张的是他们还有真的航模充当靶机。军体校大门旁的宣传橱窗里介绍的是空军战斗英雄杜风瑞的英雄事迹和各种敌机识别图。我们少先队员们也行动起来,头戴自编的柳条伪装,手持红樱枪在大院门口站上了双岗,盘查每一个进院的生人......


1966年的大事件是邢台地震和省会迁回保定。


1966年邢台地震其实是两次,第一次发生在3月8日凌晨5点钟左右,那次级别低,才6.2级,保定市没什么感觉;第二次级别高,发生在3月22日下午4点多,这次全保定市都强烈地感觉到了。那天下午我们正在学校大操场过队日活动,科目是拔敌军据点。结果正当我军攻势猛烈,将“敌军”打的抱头鼠窜,即将胜利破城之际,大地开始剧烈晃动。


“地动了,地动了!”有的同学开始大喊。

正当我们站立不稳,不知所措,纷纷蹲下,躺下时,班主任老师说:同学们,这是地震,这是地球中地幔的能量传递给地壳,使地壳运动的结果。


从此我知道了什么是地震。


那天单位紧急在院里搭了个巨大的帐蓬,类似今天的方仓医院,全院的男女老幼全住了进去。


那年的另一件大事是省会迁回保定。


1958年,河北省为了背靠大树好乘凉,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将省会从保定迁到大城市天津。


八年后国际大环境恶劣:北边和苏联老大哥交恶,南边美帝在越南的战争升级,东南方向蒋委员长叫嚣要反攻大陆。根据战备需要,河北省委,省人委(省政府)再次迁回保定。


这次省会回迁,来的突然,时间紧,任务重。首当其冲的就是给省委,省政府机关腾房子。我们住的跳伞塔大院被征用作为省人委(省政府)机关及部分厅局办公,居住重地;东边的省医学院和保定师范学院(现河北大学)院腾出给了河北省委。


这次省会回迁保定非常低调,从简,基本上没有大兴土木。保定市为了迎接省会回迁而进行的基建仅仅是再次改造加宽了青年路。全路段新铺了沥青;将路两边的明渠改为水泥管下水道;把原来的木质电线也都换成了水泥的;在新北街新建了百货大楼,浴池,食堂,邮局,书店,菜店。


1966年5月1日,省人委正式回迁保定,入住跳伞塔大院。大院门岗换上了背真家伙的解放军战士,也双岗,我们少先队员下岗了。

这院的原著民被疏散到四面八方。我家和另外两家邻居被分配到城隍庙街的一个大杂院居住。这院原本也是一个完美的坐东朝西两进四合院,现在被塞进十户新移民,都是为给省府搬迁腾房又成为新邻居。


后来的日子里,我没有因搬家转学,坚持在河北小学上到毕业。原来的大院是进不去了,只能隔着铁栅栏墙,透过松柏缝隙向里面窥探,能看到楼前停的那些千奇百态的万国牌老爷车,也很过瘾。


保定这一季作为省城的时间很短,仅有两个年头。1968年春节刚过,河北省会再次迁徙,这回是向南,去了石家庄。说是那里的工人阶级力量雄厚,交通发达,适合战备。这次搬迁后,省会终于拿到了永居,不再动了。


1969年北京电力学院被疏散到河北邯郸岳城水库;


1970年北京电力学院又搬到保定青年路副 八号院成了这个大院的新主人,改名为河北电力学院;


1978年河北电力学院再次易名为华北电力学院。


1980年华电与保定军体校签约:将跳伞塔及配套校舍正式收归已有,华电另购60.2亩校舍用地给予军体校。从此跳伞塔与华电大院正式合二为一。


1978-1982年我在河大读书的四年间,多次来华电礼堂聆听那些大师的学术报告,如李德伦,李泽厚大师们的音乐,美学讲座,这些是我对美学认知的启蒙,受益终生。


六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如今在华电的老院子里寻觅旧踪迹,除了那高耸云天的跳伞塔,老物件再也难寻其他。然而单有这塔在就足够了!现如今这样的跳伞塔,全国仅存六座。


如今每当我经过这里,驻足眺望巍峨的塔尖,那颗红星依然在那闪烁着光芒。回顾自己曾经生活,学习的童年时光,一股回家的亲切感总会油然而生。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红星照我去战斗!

(2023年6月修改于波兰华莎)

当年保定日报刊发的相关消息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跳伞塔


1964年冬妈妈带我在青年路副八号院大门门口合影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青年路副八号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4

标签:青年路   跳伞塔   保定   保定市   刀把   塔顶   体校   筒子楼   战备   河北   省会   大院   童年   记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