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人文以传家训 重耕读以传家风

夏日的酷暑可谓让人窒息,可有一个去处,能让你仿如春天的惬意,感觉格外舒坦。这里群山环抱,林木清秀,幽篁丛丛,一条小河蜿蜒流过,流水潺潺,河岸杨柳青青,在风中轻轻拂动,百鸟啼鸣,非常迷人。这里的美景我无法找到贴切的词语来描绘,”风景如画”应该是恰如其分。这里不是别处,就是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桂兴镇春木村二组的王家湾。


王家老宅(一处)

2023年6月9日,我与几位朋友来到这里采集相关史迹,我们均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可谓让人流连忘返;更被这里的人文所震撼,无不让人折服,真乃三生有幸,不虚此行。

王家湾原本叫白龙洞。这洞名源于此地有一山洞,洞中传说居有一条大白龙,每当天将下雨之时,即可看见阵阵白色云雾从洞中汩汩冒出。打从王氏家族进驻这里,繁衍于此,白龙洞之名便被王家湾所替代。

据王氏家谱记载,这里是桂兴屏山王氏家族入川后最早的落脚点。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这支王氏家族由王仁杰、王仁信从当时的楚北道来到四川,又辗转来到桂兴,卜兆白龙洞,族居白龙洞上湾、洞坪和干洞湾。因这几处地方皆群山如屏障环抱耸立,于是后来这支族人的入川六世祖王中纯便将这里取名屏山,而这支入川王氏也就称为屏山王氏,白龙洞也因王氏家族的入住而渐渐改名王家湾。


(维修后的一处) 王家院子

王家湾背靠华蓥山,湾前约二、三十米有三个小尖丘,俗称笔架,从风水的角度讲,,而且是笔架,多出文人。笔架与湾之间是一丘良田,预示看不到水出,不外流,财关的好。有一种说法,山要摸,水要喝,意思是应山和水与屋基距离近,发得快 。


敦伦寨

这支王氏家谱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州沿东百里许,大山有白龙洞焉,其间居民惟王氏家盛。山形环抱,竹木丛茂。当春夏之交,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山地也,而有河畔之声。四方来者但见一峰未平一峰又起,觉无路可入。而临其地,则四面开阔,村居稠密,鸡犬桑麻,相与往来,有桃源景,有隐士风。”这里所描写的地方就是数百年前的王家湾。但是这并非屏山王氏祖先刚来此地时的景象。他们刚来这里时,此地环境相当荒凉,整个王家湾一带据说就只有一两户人家。白天林木遮天蔽日,夜晚山风呼啸,令人胆寒。而更让人害怕的还是随处可见的野兽。那时的王家湾因为山深林密,人烟稀少,山中野兽不怕人,虎狼成群结队地在山林里自由自在窜来窜去。仿佛它们才是这里的主人。为防野兽伤人,刚刚落下脚来的王氏祖先便在大树上结庐搭棚栖身。白天下树劳作,夜晚上树休息,那情景今天想来真是艰辛无比。不过尽管王氏家族来桂兴的时间不长,环境恶劣,举目无亲,但是他们却含辛茹苦,勤劳有加,经过多年的艰难开垦,苦心经营,短短几十年,一个原始的王家湾便在他们的劳作中慢慢变化起来。


双水井

从其家谱清晰可见,王氏发家的根本变化离不开王氏入川的第三世祖王礼祥(1716-1788年),他非常精明,善于开拓。在前辈开垦的基础上根据白龙洞山地多,田土少的实际情况,率族人在王家湾一带的山上广栽白夹竹,利用其为原材料开纸厂,搞实业等,使家族逐渐兴旺起来。此举虽然让王氏人富了,兜里有了真金白银,但粮食不不富余还称不上富庶。可这里是山区地势,高低不同,没有水源,不适宜发展农业。王礼祥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改变现状,他和族人垒石挡土,挑泥造田,种植稻谷。山区气候阴晴变化大,干旱水涝时有发生,庄稼收获难有保障。虽用尽办法,水源问题没有解决,种庄家无法保障丰收,百思不得其解。


400多年的柏树(周长3.4米)

一日晚上子时,王礼祥睡得正香,忽然一位雍容华贵的女子,手持拂尘来到床前告诉他,吾乃云霄洞观音也,念你苦心为宗族,善心可嘉,特告知寻找水源之处,你们这里有个五斗山,山下有一深潭,名塘湾,其水常年不断,尤到夏天,塘湾之水日涌数次,水源极为丰富。但因有山坳阻隔,潭水不能自流灌溉。加之山坳一带系石灰岩石,坚硬难凿。可组织人力,用原煤堆砌于山坳石头上,以火燃烧,令待山石炸裂疏松,然后再用钻子打凿成渠,就能引水下山。话毕,观音飘然而去。王礼祥极力想表达谢意,猛然惊醒,原来是他的善举感动了观音,观音特地告知他解决水源的去除和方法。王礼祥再无法入睡,赓即组织族里有威望的人商议。终于在他的带领下,王氏家族齐心协力,一改王家湾一带的荒凉之貌,使之成为桂兴山区的一片江南之地。王礼祥不但人很精明,吃苦耐劳,平日还“事亲至孝,尝割股啖亲治病。”即使告别这个世界也很坦然自如。《王氏族谱》对此是这样记载的:“乾隆五十三年(1788)三月二十二日,公沐浴,衣冠,集家人于堂,叮咛告诫,谈笑而终,享年七十三岁。里党相传为美谈。”

观音被王礼祥的善举所感动,遂决定留下来久居云霄洞,继续帮助当地人。但凡哪家有喜事,需要提供餐具的,只要提前一天子时到云霄动前,摆上果供,焚香烧纸,默念告诉所需餐具品名、数量,祷毕即走。第二日丑时后洞门口就如数提供餐具。用后三日内必须奉还,否则,从此不再灵念。

俗话说,山高出杂木,人多处怪物。总有那么个别不信邪。当地一位叫王痞子的,纯素无奈之徒,游手好闲。其湾中有家人在云霄洞借餐具时,借据清单中有一项是锡(媳)壶(妇),第二日去取餐具时没有锡壶,结果午饭前来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王痞子见色起意,想将这位美女娶为媳妇。说也凑巧,湾中借餐具的人家由于事务繁忙,委托王痞子去还餐具,王痞子焚香烧纸后故意不念锡壶的名称。结果三天期满,美女没有还回去。后来云霄洞里再也借不出任何物件了。


桅杆墩

王氏入川第四世时,家族人丁兴旺,田业广置、竹山绿浪翻滚,纸厂生意兴隆,实业兴族气候渐佳,堪称家大业大,已然成为桂兴乃至渠江以东的一个名门望族,家族分布也逐渐拓展,形成了三大区域:一是最早落脚的王家湾,称为上湾,二是今天的云霄洞一带,称为下湾,三是干洞湾,即今五里坡一带。每每谈起当时之盛况,王氏后代就会津津乐道这样一个故事,当年广安有三大场镇,代市第一,花桥次之、观阁第三,人称“一代二花三观阁”。每逢赶场,四面八方的人都会去这些地方赶集交易。而代市离桂兴最近,因此去代市赶场交易成为王氏族人自然习惯。王氏祖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王家去赶代市,不要去踩别人的田埂,要走在自己家的土地上。话语中之自信与霸气令人惊叹。果然,王家后来大力扩张土地,其地界渐渐由桂兴山上延伸到山下,一直达到今天前锋区的得胜乡凤来垭口一带。足见王家当时的财力之富裕,实力之雄厚,势力之显赫。

王氏第五世祖王育忠(1776-1841年)为缅怀祖宗功德,他重修了当年先辈所凿王家湾双水井。称其双水井,是因该井同一水源,两孔井口。王育忠在井边勒石刻碑。碑文曰:“吉地发祥远,醴泉吐秀长。康熙三十九载庚辰年,高祖王公讳仁信先君自楚来川,蒙息安插斯土,地名白龙洞,上湾古屋基立宅居住,宅后左角石厚土深,亘古未出之水,今有王育忠重修。道光十四年甲午岁四月初六日良辰吉旦立”。至今这两口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水井一直为当地人们使用。

这支王氏自入川以来就树立培育后人文化思想,认为一个没有文化的家族一定不会有远大的抱负,一定不会有战略眼界,一定不会有长远的发展思维,和平年代、风调雨顺则一马平川,倘若时局动荡、偶遇灾害则会自乱手脚,六神无主,将会给家族带来意想不到的祸害。经过前几世的努力,这只王氏已具备了培育后代文化的基础,自五世起,便着手规划建学堂,无奈没有好的老师,让王氏人后陷入了迷茫。

一日,朝廷送来喜报,说白老爷中了状元,钦差要白老爷接旨。湾中全是王姓人,哪来什么白老爷,大家面面相嘘,不知所措。幸好王育忠反应快,自称姓白,借过圣旨,避免了尴尬。

当钦差宣旨那一刻,王育忠就明白了,是白龙洞的白龙显灵了,应该是白龙去科考中了状元,因此,王育忠才接了圣旨。待钦差左后,王育忠将圣旨贴在了白龙洞口。

不几日,一位风度翩翩的白衣少年来到王家湾,自称姓白,家居白龙洞,自幼酷爱学习,如今饱读诗书,受观音点化,到此教授学生。

王育忠等人大喜,正愁没有教书先生之际,白衣少年无疑就是白龙显灵,可谓王室几代人修得的福报。于是大举招募王家子弟进入学堂读书。

这批学生中,不乏王中纯这样的优秀人才,使之成为了王家当时杰出的代表,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王氏第六代族长,他为王氏的发展倾心尽力,功不可没。

王中纯(1803-187?年),此人颇值大书特书。王中纯,字定矩,号心一,太学生。饱读诗书,腹有韬略,大展三槐遗风,为王氏家族的发展上倾注了毕生心血,为王氏家族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咸丰二年(1852年)建筑敦伦寨。敦伦寨是王家湾中一座地势独特的山峰,山峰与周围的山岭完全脱离,于山坳之中拔地而起,傲然独立。昔有李南滨《敦伦参天》诗曰:“祠比磋峨万古传,敦伦高耸接遥天。家人探手星能摘,稚子携床月伴眠。绕砌香兰烘日角,横窗丹桂拂云巅。此间搔首频相问,君到广寒曾几年。”在这诗前有一小序,作者写道:“祠比尖峰,挺然独立,蔚然深秀,群山罗列如儿孙之绕膝,因以敦伦名焉。整石为寨,灯火辉煌,直接星月,势若参天,动人仰止之思。”其高耸之态可见一斑。

当年修建敦伦寨时,许多族人很不理解,甚至反对,认为深山之中,与世隔绝,甚是安全,建山寨实无必要。王中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但他通晓古今,独居战略眼光,认为必须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很有必要。于是他力排众议,坚持完成了这座山寨的建造。就在这个山寨完成后的同治三年(1864年),王家湾遭遇了一场自王氏家族进山以来的空前匪乱,一伙盗匪先后数次抢掠王家湾。最后一次,盗匪猖獗至极,欲血洗王家湾。面对匪乱,王中纯不计当年反对修寨的过节,冷静沉着,组织全湾百姓转移至敦伦寨上,躲避屠戮。盗匪见状,数番强攻敦伦寨,然而因其地势险要,寨墙坚固,最终未能克复。盗匪气急败坏,放火焚烧了王家湾几代人修建起来的房屋院落。这是自入川定居王家湾以来,这里遭受的一次空前劫难。但因有了敦伦寨,乡里百姓得以免遭涂炭,敦伦寨也成为王家湾百姓的救命寨。由此一劫,乡人无不赞其运见卓识,王中纯也因此备受人们尊崇。

王中纯完成的另外两件大事则是在成丰十一年(1861),他主持修建的屏山王氏祠堂大功告成,他精心编撰的《家谱》也于同年告峻,这对王中纯来说”无疑是一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伟业,如果说前之先辈在开垦王氏家园上奠定定王氏家族发展经济基础,那么王氏宗祠的建成,则让曾经历经艰辛,含辛茹苦的王氏祖先们终于有了一个安身之所,也为族人提供了一个庄严肃穆的精神家园,王氏家族的袅袅香火从此便开始熏陶着王家的子孙后代。据《王氏族谱》记载,当年的这座祠堂位于敦伦寨下,依山而建,蔚为壮观,颇有气派,堂前两侧旗杆林立,桅杆高耸,这桅杆墩基高达80公分,直径有120公分。墩为六方形,墩面平整,中间为直径60厘米圆心桅杆立孔,四周刻有麒麟等图案。通过桅杆墩足可见王氏当时之显赫。《王氏族谱》还留下了当年人们祝其落成的贺词:“卓卓高山,炉锤何时。怪石森立,古树参差。千秋万岁,俄而为祠。尔宇大启,堂构斯基。以凭灵爽,阜笃宗支。子子孙孙,勿替引之。”从这贺词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这座王家祠堂确实气派庄严。

“夫人纲,人纪之原,而为万化之所从出者也。试思人既有是姓,则必有是祖;有是祖,则必有祖所出之原,是犹仰止者必企其极,循流者必会其源。”王中纯所编《王氏族谱》即遵循这一思想进行。在王氏家族入川之前,实际已有《王氏族谱》。这本族谱最初是由王氏梅山三世祖王仲连撰写,“仅及三世,人尚简少,事迹无几”,其时是明宣德四年(1439年)。到正德元年(1506年),六甲王永铎、二甲王以渊第一次重修族谱,增加了其间近八十年的记录,并请大学士杨世奇为《族谱》题写了序言。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春,王氏家族的先祖们在湖广江南镇开始了第二次重修家谱,记录了距第一次重修后两百多年里本族子孙繁衍等等情况,第二年(1717年)七月付印。咸丰九年(1859年),王中纯所组织的家谱撰写,则是入川后在前述《王氏族谱》的基础上,着手进行的第三次重修。该《王氏族谱》三易寒暑,从众多的支派中分列出屏山一支,为入川屏山王氏广安分支编撰了这部传世家书,让这个越来越庞大的家族终于有了一个完整有序,真实可依的记载自己源流发展的家族系统谱牒。就如《王氏家谱》序言所言,这部家谱的完成,使王氏家族能够“上以明祖宗之世系,下以别子姓之尊卑。”同时这部《王氏族谱》也为后人研究这个家族的发展历史留下了真实可鉴珍贵史料。

就是这位王中纯,在同治元年(1862年),“滇匪犯境”之际,“募勇堵隘,骆制军嘉其功”,为其“奏请六品顶戴”。

时至入川第八世时,整个王家湾已达登峰造极之态,人丁兴旺,院落鳞次栉比。从白龙洞上湾过老院子到新院子,亭台楼轩,一座连一座,宛如伏龙。至今这里还流传着“走遍王家湾,雨雪不湿鞋”的说法,足以让我们想象当年此地的宏伟繁荣。这些气派景象可从当年的一些诗词中见到。有一首《元夕庆庙》这样写道:“里有神庙,亭曰‘大有’。年例元霄,两岸轮流庆赏,维时少长咸集,把酒欢歌,辉煌彻夜,盖本古人祈谷之意也。”此诗是描写当年王氏家族迁来四川之前时老家喜庆元宵的热闹场面。而此情形也可窥见当年王家湾鼎盛之时的真实写照。此时王家湾的屏山王氏号称渠江以东大户人家。

从王中纯1861年建祠、修谱,迄今已近一百五十年。其间,屏山王氏也与全国各地氏族一样,经受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正如同治三年(1864年),盗匪数次洗劫王家湾,因为敦伦寨的坚不可破,盗匪一气之下放火焚烧了王家湾的房屋,几代人苦心经营建造起来的亭台楼轩毁于熊熊烈火。而此时此刻躲避在敦伦寨上的王氏家族在寨上目睹了山下盗匪的恶行,不禁悲声大放,痛不欲生。遭此大劫后的王家湾虽又重建,但是当年的气派却再也没能得到恢复,这以后随之频仍的连连战乱也使这个昔日的世外桃源开始走向衰败。就在距当年火烧王家湾九十年后的1954年,又一次劫难降临王家湾,在“破除迷信”的声浪中,敦伦寨下的王家祠堂被彻底拆除,片瓦未留。昔日的袅袅香火在这政治的风狂雨骤中终于熄灭。1963年,敦伦寨前一对千年古柏被砍掉一棵,那可是王氏家族的风水树,也是王氏兴衰的见证,更是这个世外桃源历史演义变迁的见证。而敦伦寨的寨墙也和其他许多地方的山寨一样被拆除,沉重的寨墙石被无情的撬杠撬下山来,或垒建生产队的牛圈及村社保管室,或用于安砌田坎、地坎,或修砌石坝等等。这座曾经保护了王家湾数百口男女老少的堡垒,终于在疯狂的年代悄然破碎坍塌,只留下一道残缺的寨门在那里证明着一段历史的存在,见证着后来的风风雨雨。而今,这寨门也被杂草荆棘所遮掩,被岁月的苔藓封存。更令王氏家族痛苦的是,接踵而来的“文化大革命”烈火焚烧了绝大部分《王氏族谱》和各房所记“生庚簿”,后龙山上的王氏家族古墓也伤痕累累。1972年,因“深挖洞”之战略决策,战备公路修进了干洞湾,大凹的王氏家族墓地因之而大搬迁。1980年的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一伙盗墓之徒撬遍了几乎王氏家族存留下来的所有古墓,屏山王氏祖茔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王家湾似乎又回到了数百年前王氏入川时的荒凉之状。

如今,居住在这里的王氏秉承敦孝悌以端其本、睦宗亲以联其情、谨权量以去其伪、全生妻以禁其娶、行家礼以端其趋、恤孤贫以市其义、毋溺女以广其生、尊高年以尚齿德、严欺骗以正人心、谨匹配以肃伦纪、惜字纸以重圣言、严闺门以杜淫奔、戒游惰以杜奸邪、尚勤俭以裕其财、谨嫁娶以正其俗、隆师儒以广造就、息争讼以和乡里、完国赋以免其追呼、务本业以厚其生等家风家训,奋发图强,不仅改变了以往落后的思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紧跟时代脉搏,开拓进取,渐次走出大山,运用所学知识不断书写王氏人建设强国梦的篇章。

包福安 邱秋

(本文引用了《王家族谱》及 邱秋先生作品)2023.6.19.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屏山   水井   云霄   盗匪   桅杆   族谱   家谱   餐具   人文   当年   家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