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我们要恭喜那些喜欢独来独往,不合群的人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如果你细心观察,会发现在我们的身边总会有这样一类人,

他们独来独往,通常话不多,哪怕是与朋友聊天,多数情况下也只是默默扮演着听众的角色。

这一类人看似不合群,实则品性都特别的好。

就像是哲学家叔本华所言:“只有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才能与内心真正的自己相遇。

谁要是不热爱孤独,那么他就无法深入地了解自我。”

对于能够享受独处时光的人来说,独来独往有时并不会让他们感到寂寞无聊。

反而会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自由和平静的喜悦,也让他们能够在孤独中沉淀自己,才有能量去滋养他人。

在心理学领域当中,孤独作为基本情绪的一种。

被视作是对于社交孤立一种复杂而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长久以来,孤独的存在意义也被认为是驱使个体向外寻求社会联结的内在动因,

也是人能够具备社会性特征的基础和根源。

更通俗一点说,孤独通常都是被定义为一种不被接纳的负面情绪而存在。

受到我们的排斥和厌恶,认为独来独往的人本质上还是为了掩饰自己社交能力不足的缺陷,

所谓的“享受孤独”也不过是对自己不合群的逃避和粉饰。

所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倾向于去与那些交际能力强、人缘好、左右逢源的人成为朋友。

因为在我们的刻板印象当中,这些人的情商高、比较好相处,更有可能和我们成为朋友。

相比之下,那些独来独往的人则显得不够平易近人,他们似乎总是游离在人群之外,自命清高。

但事实是,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都存在着误区。

根据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在同一社交群体内部,那些智商越高的人,越是喜欢独来独往。

而“合群”对于这些智商高的人来说,意味着要消耗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同时他们在相同阶段内所需要处理的社交关系越多、越复杂。

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事业、目标的满意度就越低。

这也就是说,对于智商相对较高的人来说,他们和身边人相处的状态往往都是向下兼容的。

为了普遍意义上的“合群”,他们不得不为了迎合社交氛围而伪装自己。

而这个过程则会让他们感到心力交猝,颇有些“被动社交”的意味。

那些平日里总是独来独往的人,内心世界往往非常充实和富足。

通过观察,我们大致能够将喜欢独来独往的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对于前两种类型来说,他们喜欢独处很多情况下可能是由不当家庭教育导致的。

在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下压抑自己的天性,变得自卑、过度在意别人的眼光。

担心他人的嘲笑和不满等等,但其实他们的本性是十分纯良的。

内心一旦接受了一个人,就会愿意与之交心,全心全意地对待对方。

这样的人,往往也是值得交往的人。

而对于最后一种类型来说,他们习惯于独来独往,是因为自身的独立和强大。

他们身上独立的思考和行动能力,让他们从自身汲取的能量远远大于社交圈子所能提供给他们的支持。

这样的人将与自己独处的时间当作是自己的增值阶段,在孤独种成就自我,很多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的人物都是类似的“独行者”。

比如《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为了写作他曾经一个人在山野荒郊种居住了七年之久,

正是那些单调枯寂的日子,才让他潜心写作,打磨出了震撼人心的作品。

由此可见,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孤独又独来独往的人。

他们的品行都是可圈可点的,也是值得我们用心去深入交往的。

尽管无论是独来独往还是“社交达人”,哪一种性格都没有优劣之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都只是个人特点罢了。

但贾平凹也曾经在他的散文《自在独行》当中写道:

“独来独往的人穿梭在城市的喧嚣之中,坚守住了自己的内心,便坚守住了整个世界。”

我想所有独来独往的人内心都在这繁忙奔波的城市之中保留了独属于自己的一片净土。

静候有人能够了解并走进他们的内心,感受那一方纯净、美好的风景。

The End -

作者 | 孙荣

编辑 | 万安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独来独往   纯良   喜欢   社交   智商   心理学   内心   情绪   孤独   类型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