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西方动画电影冲击而产生的《大护法》,暴力美学都有哪些?

前言:

上世纪 90 年代后,因西方电影、动画产业的急速发展,好莱坞、迪士尼等巨型影视公司对中国动画市场产生大规模的冲击,人们接触到大量的欧美动画电影,对突如其来的西方文化和先进时尚的生活方式倍感冲击,产生文化思辨进而对西方文化的崇拜。

人民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追捧和跟风,导致中国本土电影动画深受冲击。观众越来越喜欢西方时尚、刺激的、直观的视听感受,忽略了中国文化深厚的、隐晦的、写意的美学表现。中国动画为迅速应对美国、日本等欧美动画带来的冲击,强行向他们的动画风格靠拢,令中国动画短暂的进入迷失自我时期。而《大护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那么《大护法》的暴力美学是如何体现的?

一、美术风格

美术风格在《大护法》这部影片中相当出彩。水墨风格的笔触和纹理表现将中国元素贯穿始终。浓墨淡彩的远山和背景更加增添了中国独有的淡雅之意。暴力美学的题材和中国传统的写意表现不仅搭配出颇具现代感的影片,而且其淡雅写意的美术风格也更加衬托了暴力美学的表现。

影片中对暴力的情节会进行较为隐晦的色彩处理,而在非暴力情节时却用对比强烈的色调渲染紧张的气氛。 影片以红绿灰三个色调作为主色调,影片开始浓墨淡彩风格山间场景和一身红衣的大护法变形成强烈的对比。林间小路中偶遇的恐怖砍柴人头上的红色花朵从出现就给人恐怖阴森之气。

相反,快速激烈的暴力镜头后,喷射出的血色竟然用天蓝色填充,毫无血腥残忍之相,大护法的那抹红色显眼的穿梭林间,也并不觉得突兀。 而暴力结束后,不断飞舞开放的鲜红花瓣又出现在画面里,在草绿和墨绿的背景下,娇艳的可怕。与大护法的红一点都不一样,花朵的红在画面中与背景相比饱和度更高、对比度更强,明显的区别于树丛的颜色,显得十分的跳脱甚至有些突兀。

进入村子,蓝色调为主,但饱和度不高,整体偏灰,花生人的颜色更是以灰白的肤色和紫绿灰为主的服装搭配,表现出压抑的气氛。 当电影开始进入追杀的暴力场面时,颜色会稍亮一些,目的是增强暴力美学的镜头的画面视觉冲击。

大护法在攻击时,乌杖射出光芒的一瞬间后,饱和度度瞬间降低,趋于黑白的画面模仿杀死比尔的暴力镜头处理,不同的是,杀死比尔中蹦出的是鲜血,大护法是蓝色的液体然后是直挺挺带下的身体。相对于杀死比尔中回忆规避的修饰手法,该处对暴力的颜色一瞬处理更突出了下一秒即将发生的命中镜头和尸体倒下的动作。

黑影身处的吉安住处是暗红为主的建筑,仿佛是隐喻一切的血腥之源都在这里,镜头切换于他深处的建筑和他枪击的方向,同样的压抑灰暗,不同的情绪暗示,猩红的建筑楼给人一种紧张的情绪,而紧接着的枪指镜头和头掉落的绿灰画面,突然给人一种恐怖到窒息的气氛。

随之配音的声调骤急骤升,情绪崩到极致。红衣女子的明媚鲜亮的面孔将气氛带回正常。

影片中有几场主人公大护法无厘头的自白,其中面头夕阳流泪的画面配合着二胡的音乐最为令观众觉得搞笑。不知是否是创作者故意营造的与画面不符的自白引起观众笑点,还是自白未能达到悲壮感反引出的搞笑情绪。

在《大护法》中,茂密山林、花生小镇和幽深洞穴作为故事情节展开的主要场景,在不同视角下、镜头拉伸中所营造出的神秘感和压抑感,将这种底色更加丰富多元地展现开来 ;再加上如血的晚霞、紫色的天空、绿色的水波、紫色和绿色的花生人血液,这些对比强烈的色彩运用,更给《大护法》所要讲述的超现实故事蒙上一层浓郁的神秘气氛。

这样一来,一方面体现了欧阳吉安把的花生人当做猪狗一般圈在花生镇中只为满足自己的私心,随意除掉的花生人的做法将镇中紧张的气氛推向极致;另一方面,当非人的生物肆意攻击大护法时,大护法对他们还击后迸溅出的蓝血也一定程度上消解掉了暴力的血腥味。

大护法》中的美术风格总体来说以中国传统的写意风格为主,色调相对淡雅,目的是为了缓解整部影片中的暴力氛围与紧张的情绪,是暴力美学隐晦的表现形式,而到最后故事的高潮部分,影片的色调以红色为主,及对应了故事中夕阳黄昏的时间,又直白的表现了暴力氛围,突出表现最后剧情的紧张感,一直为影片暴力氛围铺垫的美术风格在高潮的部分与暴力想融合,共同将暴力氛围推向高潮,是暴力美学在美术风格中对暴力进行的直白的艺术处理。

美术风格的展现是暴力美学中直白的表现形式,但是淡雅写意的美术风格会将暴力的紧张氛围缓解,又是暴力美学中隐晦的表现形式。《大护法》对美术风格的设计展现为整部剧情都起到了映衬的作用,丰富了暴力美学的形式化表现。

二、角色设计

人物设计是一部影片的灵魂,人物性格会推动剧情的发展,剧情的发展又会塑造健全的人物性格。总的来看,《大护法》在角色设计方面是相对成功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人物造型设计 ;二是人物性格特征的处理。

《大护法》中人物造型设计简明流畅、特点十足、夸张大胆,与以往的传统动画片和现代商业动画不同,大护法摒弃主角侠客常见的飘逸俊朗外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长得像红棕子一般的矮胖小个子。他身着红袍圆润矮小和其矫捷的身形动作形成鲜明的对比。面部五官也造型简单,粉脸圆目,在安静的时候有种萌态的感觉,为主人公的角色增添了不少反差的魅力,也使得观众自然地对该角色产生亲切喜爱之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暴力行为过程中的残忍度。

大护法在片中经常在使用暴力后吟诗或进行心理独白,或无厘头或深情的语句同样也是对角色的暴力行为后的艺术修饰。大护法在影片中配有一根钨钢杖作为武器,形同拐杖的设计也是弱化了武器本身的血腥气。道具的使用也不是直接使用在人身上而是如手枪一般发出蓝光。这都是对主人公施暴行为的弱化。

太子的形象完全区别于剧中所有人物的风格,是最具特色最真人化也是本片的笑点所在。主创人员表示类似徐锦江老师的形象可以打破原本过于沉闷的剧情风格,通过搞笑的人物设定让片子变得更加活跃,太子在影片起着如小白球的吉祥物效果。太子的说话风格行事作风也都以搞笑为主,带动剧中情节,缓解压抑的气氛。

剧中小姜、隐婆以及被统治的居民花生人和负责追杀鬼蘑菇及入侵者的民兵花生人们都是同样的造型风格,但是不同的人物和性格会在设计上稍有不同。

另外对花生人的设计也为该片暴力美学的形式应用起到了相当大的效果修饰。花生人的体型特点区别于人类,手脚都是动物似的结构,吃饭喝水交流的方式也如机器般生活,身体中的血以蓝和绿为主,观众在观看时会主动将花生人区别于人。

这样一来,一方面体现了欧阳吉安把的花生人当做猪狗一般圈在花生镇中只为满足自己的私心,随意除掉的花生人的做法将镇中紧张的气氛推向极致;另一方面,当非人的生物肆意攻击大护法时,大护法对他们还击后迸溅出的蓝血也一定程度上消解掉了暴力的血腥味。

花生人虽然结构奇特,但也可以拥有情感,也能说话、交流、思考。他们集体生活在欧阳吉安构建的社会中,杜绝他们任何可以感知世界思考人生的机会。但是依旧还是有一些如“隐婆”等清醒的花生人活着。

在人物性格处理上,在明显具有善恶观念的影片中,人物往往会过于脸谱化,而《大护法》中的人物显然更加具有多面性,更像在现实生活中瑕瑜互见的人。大护法战无不胜却恐惧自己拥有的力量 ;太子风流有趣、怕事懦弱但心地良善 ;疱卯生性暴虐,心中却抱有理想 ;欧阳吉安作为影片中的反派,统治着花生人,也一直被“要使家族兴旺”的观念束缚着。

《大护法》中各个角色贯穿剧情的发展,影响主题情感的走向,讲述人物之间的关系。剧中的角色设计与影片的故事情节、主题情感和美术风格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衬托的,为了整部影片中暴力美学的表现所服务的,影片中的暴力美学体现在故事内容、主题情感、美术风格及角色设计等各个方面的设计处理,这些叙事元素共同营造了《大护法》中“直白”与“隐晦”的暴力美学表现。

三、《大护法》中暴力美学表现的独特与超越之处

《大护法》这部影片与之前中国动画相比,其最独特与超越之处就是将暴力美学“直白”与“隐晦”的表现形式首次运用到中国动画的院线电影中。

片中不仅用“直白”的表现形式去表现爆头、枪击等暴力情节,还运用“隐晦”的手法展现暴力,同时反映了社会上存在的种族主义,霸权主义等主题情感的暴力。

影片中的所有叙事元素都围着暴力美学进行设计,“直白”或“隐晦”的对暴力元素进行了美学上的艺术处理。《大护法》对“直白”的美学表现体现在对暴力情节中的动作表演的直接体现,“爆头”、枪击、流血、受伤,这些元素都是直白表现在观众面前,但是又对这些暴力元素进行了“隐晦”的艺术化处理,包括对环境的刻画、美术风格的定调、人物情感的处理,所有元素的配合交融促成了这部影片中暴力美学的成功表现。

《大护法》在题材的选择和故事内容的敲定也不同于以往的中国动画,不是对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的改编,也不是对国外动画的主题借鉴,《大护法》是完全原创的故事内容。观众在观影时完全不能猜到影片剧情的走向,也得以跟随影片的情感走向一起投入在电影中。

《大护法》的暴力美学表现不仅体现在故事中画面上传递出的形式化处理,更体现在主题背后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之中。就观影体验来看,首次观影时关注的影片中单纯的暴力美学带来的快感刺激,而带着回味和思考第二次观片时,在哲思和情感上都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收获。《大护法》的创作为中国动画提供了更多题材选择的可能性,为国内动画电影创作,尤其是成人动画提供了有益的思索和启发。

《大护法》作为中国首部自分级的动画电影,除了“暴力美学”和其原创性得到了受众的关注,其对暴力情节的自主分级也造成了很大的轰动。在此之前,但凡提到国产动画中的暴力,大部分的态度都是应该尽量减少删除这类的暴力画面以消除对低龄儿童不好影响,原因在于国产动画对受众年龄的思维定性。

而《大护法》从一开始就明确的将自己定位于成人动画,打上 PG-13 的分级标签,这是首次在中国动画电影史上的做法,此意义对中国动画行业的受众选择提供了多样的标准,承认动画不全是为低龄受众创作,是尝试性的突破。

四、《大护法》的暴力美学表现界限

《大护法》的创作就中国动画中的暴力美学表现来说,已经是一部相当成功的作品。但是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可以改进。

首先,就来看,《大护法》最终作为一个院线电影进行上映播放,其画面的最终呈现是相对粗糙的,就暴力美学的形式感处理来说,影片中画面的粗糙感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降低暴力的尺度,是对暴力情节的表现进行了简约处理,且原本制作时对动画的投放定位是在网络上传播,但是不够精致仔细仍是可以改进的地方。

其次影片中暴力美学相关镜头的画面和动作表演有些重复单一,长时间的追赶、枪击、爆头、再追赶、再爆头的暴力情节,一直在循环上演。为了暴力美学的效果而制造的追击情节以及太过相似的场面、镜头,会令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产生枯燥乏味之感。

《猫和老鼠》是美国较早的动画片,其中大部分的镜头都是与追赶打斗的场面有关,但每一集每一个冲突的打斗形式,以及对暴力情节的形式处理都是各不相同,以至于一百多集的动画影片仍让观众看的津津有味。《大护法》的对暴力情节的处理应该更为多样化,不仅是对暴力动作的形式化处理,还包括如何展现暴力情节。

《大护法》中“直白”和“隐晦”的表现形式共同展现了其暴力美学的成功之处,但正因为其隐晦暴力的表现,不能使一些低龄受众感受到其中隐晦的含义,只看到了直白刺激的暴力表现,也正是如此才会出现一部分负面评论就《大护法》对动画及部分低龄受众造成的不良影响。

虽然《大护法》对影片进行了自分级,但 13 岁的界限依然不能完全避免受众因不成熟导致观影后的行为模仿或对心理产生的不健康刺激。

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很多暴力美学院线动画是不进行分级的,其商业性的定位令影片既适合成人观看又不会令低龄观众造成不适感,而日本动画对低龄观众的影片观众又极为严苛的分级标准,这都是《大护法》及中国动画可以改进的地方。

《大护法》作为中国首部自分级的动画院线电影,其暴力美学的表现形式是对中国动画的一个突破。为中国动画对暴力情节的表现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案例,同时为中国动画的创作打开了新的思路,提供了对题材选择的可能性。

结语:

影视行业普遍对暴力的乱用和对暴力美学的误解致使一些动画导演忘记了动画受众的特殊性。将暴力情节随意简单的当做游戏式的玩笑加入动画中,没有清晰深刻的思考暴力与暴力美学的区别。

《大护法》是一剂中国动画创新的猛药,努力抗争传统的禁锢,主动分级 PG-13,摆明说“13 岁以下慎看”。这在国内是非常冒险的做法,它主动舍弃掉了中国动画的主力观众——儿童。

比起避开暴力能给予儿童的保护,它更想彻底戒掉国产动画“低幼”的标签。他的这个做法,不止保护了孩子们,也保护了动画电影多元化的可能。 《大护法》作为首个分级的暴力动画电影,其怪诞的人物设计、频繁的爆头场面,这种“大尺度”的表达方式是国产动画电影中前所未见的尝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护法   美学   暴力   隐晦   直白   中国   动画电影   情节   影片   风格   动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