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常驻综艺节目的明星现状:有的人资源暴涨,有的口碑下滑

对于大多数演员群体来说,综艺的钱,显然更好赚。


不用揣摩人物,不用背台词,不用出戏入戏反复打碎自己,制作周期短,话题度高,有胆子搞事情,分分钟就能上热搜。


从流量角度看,效果要比认认真真拍摄一部作品更立竿见影;从薪酬角度看,要比几个月的剧组拍摄时薪更高更有性价比。


最近,常驻明星最多的一档综艺节目——《五十里桃花坞》又开播了,第二季的尴尬九分钟好像还在昨天,转眼就第三季了。



哪怕经过了舆论的捶打,这一季的开头宋丹丹老师依然在群体中格外瞩目,她一如既往地热心、强势、固执、领导欲强,形象牢固而深入人心。



而在央一播出的《熟年》里,宋丹丹的角色也幻视《桃花坞》,强势、嘴碎,在小家里说一不二,老公儿子儿媳都只能乖乖听话,只是增加了底层出身的精打细算设定。



演员常驻综艺,人设出圈,对于她们的演艺事业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提示:本文探讨的综艺不包含演技竞演类综艺,这类综艺对演员来说更加特殊,有机会单聊


1、存在感增强,资源获取


对于在影视行业还没有姓名,或者那些靠演戏无法出头的艺人来说,能常驻综艺,大抵是一件好事。


最起码有工开,有话题度,有娱乐圈内的存在感可以刷。


大量101系选秀出身的爱豆,可能做梦都想要一个综艺常驻哪怕是飞行嘉宾的机会,不然自己就真的跟网红没区别了(网红的流量可能还更大)


而从长远看,能常驻综艺积累流量和话题度,也更容易增加艺人在影视资源上的竞争力。


孟子义演戏演了七八年,都不如她在《桃花坞》里几季下来热度高,眼看着影视资源是水涨船高,二线剧女主稳稳到手。



同时,对于影视新人来说,常驻综艺也能多一张混圈子的入场券。


最典型的莫过于张艺兴。当年他作为归国四子中最无姓名的艺人,是靠《极限挑战》打开了影视资源的局面,综艺不仅帮他塑造了最初的“无害的小绵羊”人设,也让他能混入黄渤、孙红雷这些影视资深老炮的圈子,并在之后的资源获取上大获益。



如果大家还记得刘宇宁直播里坦诚过他数个角色是来自各种庆功宴饭局的大佬邀约,那常驻综艺——尤其是这种一段时间内吃喝玩乐工作都在一起的户外综艺,打入圈子的作用可远远超过几顿饭了。



另一个范例是范丞丞。


按说作为范冰冰的弟弟,作为爆款出圈的《偶练》出道爱豆,他的资源不可能差,所以出道后爱奇艺的男频玄幻男主演过:



搭配00演技花的迷雾剧场演过



奇幻爱情剧男主演过



爱奇艺自制电影里的配角也演过



但这些影视剧,说水花不大都过于委婉,大多是真扑街。一部比一部扑的情况下,耽改下海做顶流的路也断了,他靠什么持续获得资源维系热度呢?


综艺。


这还不算本季跑男,随手一截,不完全统计


靠综艺住在热搜上,靠综艺炒CP,靠综艺强化“有趣”人设,一路拿下两部喜剧电影主角,还做了杨紫偶像剧的男主,一段时间内热度话题实绩恐怕都不愁。



姐姐的人脉有没有起作用?肯定有,但也绝对是靠综艺维系着热度,也就维系了影视资源的持续投喂。



同样的,白鹿也要多谢跑男,帮自己打开了电视收视群体的国民度,也吸到了不少小学生粉。



邓伦影视资源中断的那一年,也是靠综艺维系着曝光度和“顶流”颜面。



对流量明星来说,流量不分综艺的还是影视的,能积累到数据,能吸到粉,能换来资源,那都是好流量,为此不仅要积极上综艺,还要抓紧一切时机制造话题、制造CP,没准就借此登顶了呢。



所以几大王牌综艺的常驻席位,那绝对是各位资源咖的兵家必争之地。


2、加深标签,是福是祸?


影视新人起步阶段如果能靠常驻综艺刷出存在感,整体而言是利大于弊的。那影视老炮呢?


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开头提过的宋丹丹老师,综艺加深了她身上“强势”“固执”甚至略带“爹味”的标签,这些标签夹杂着喜感,一起固化了她后春晚小品生涯的大众印象。


如果你对她的了解限于《我爱我家》《家有儿女》和春晚小品,那她一出现,你脑中自动闪现的可能是“我十分想见赵忠祥”或“姆们起来先喝一大碗香油”,会有一种喜感即将来袭的预期。



但如果你对她的了解迭代到《桃花坞》,那她一出现,你脑中自动播放的可能是“我年龄最大我先说”和“他累吗你累吗”,会有一种压迫感油然而生。



所以,在综艺之外的影视剧里,如果像《熟年》那样,人设用的就是她“强势精明压迫感强”的特质,那角色饰演自然事半功倍,但如果让她去演隐忍软弱,可能她动用毕生演技,也未必能克服观众的先入为主。


宋丹丹老师毕竟已经是功成名就的半隐退状态了,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正当年的演技派身上,对角色的塑造、戏路的拓展与深入,恐怕是弊大于利。



比如以一曲《红色高跟鞋》出圈的刘敏涛老师,自此后就被固化在“喜欢翻白眼阴阳怪气”的方向上,之后的几部剧都遭遇了“矫揉做作”“浮夸油腻”的批评。



也许演技本身确实出现了问题,但大众印象由“大姐”变化为“红色高跟鞋”,也是不容忽视的致命一击。



更明显的例子是孙红雷。这个出道就以“狠人”形象被观众认知的演技派,口碑和作为演员的大众认知,是靠《三像》《征服》《潜伏》这样一部部实打实作品积累起来的。



结果在几季《极限挑战》里,他变成了喜剧人孙漂亮,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也拉开了与自己擅长角色的距离。



在《扫黑风暴》里,他的演技与过往相比并无明显退步,但不少观众却出现了代入困难,某种程度上,这就是综艺常驻的代价。



所以,如果大演员们已经满足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想在舒服赚钱维系知名度,那综艺常驻是首选。


但如果对自己的表演还有野心,那常驻综艺弊大于利。


正如黄小厨帮黄磊打开了中年后的戏路也把他死死绑在这个戏路上。



比较例外的,是喜剧人们。


喜感这件事,再怎么加深都不为过。贾玲、沈腾、王宝强这样的喜剧演员,在综艺里绽放自己的喜剧才华或天生喜感,只会加重ta在喜剧上的分量,最后转换为票房或收视率。



如今敢称扛票房的,除了吴京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的民族符号,也就是这帮子喜剧人了,作品之外,综艺的功劳甚大。



但往深里想,这也是因为喜剧演员完全不需要作为演员的“陌生感”“神秘感”和“距离感”,他们的作品大多是复制一个又一个的自己,成功的衡量标准是爆笑程度而不是人物塑造水平,那自然是个人喜感的标签越加深越好,搞笑印象多多益善。


3、风险不低,量力而行


但综艺常驻还有更显性更巨大的风险。


演员演戏,是用角色满足观众,大家看的是演技是脸是情节,演员的风险顶多是被骂渣演技,很少有角色风险上升演员的(虽然这几年类似情况渐增)


但演员参加综艺,是用本人去满足大众娱乐需求,大家看的是情商是娱乐精神是人品,稍有不慎,会被各种解读反噬自身。


以宋丹丹老师如此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作品滤镜,都因为“尴尬九分钟”败坏了不少路人缘,很多观众迅速代入社畜视角家庭视角,把她视作工作里家族中最令人窒息的那个上司或长辈。



而同样在桃花坞里受损的还有辣目洋子,当时因为《刘金凤》的倭风事件,她原本开玩笑起的网名都成了“精日”罪证,反对者更是把桃花坞里她的表现用放大镜解读批判,再加上她自己把嘉宾的礼物挂上闲鱼,一连串事件迅速把她的口碑打到谷底。



背负这样的负面舆情,演艺生涯当然会受影响。


同样的事情几乎每个月都在发生。周冬雨最出圈的负面是综艺言行。



黄晓明的“明学”差点毁了他十几年的“老好人”形象



更典型的是《浪姐》,四季浪姐下来,有人受益就有人受损,不少姐姐留下了各种负面标签:


被指功利心强又油腻的万茜



努力到给别人巨大压力的蓝盈莹



分词惹众怒被骂绿茶的陈小纭



卑微又丧、却在隔壁《hi6》展现出两副面孔的吴倩



等等等等。


严重的甚至影响到身为演员的资源获取,哪怕一时间有话题有热度,长远看来仍然是得不偿失。


竞演类综艺要足够努力,不偷懒不耍滑,慢综艺与经营类综艺要有态度有能力,观察类综艺要有效输出观点,此外,所有综艺都要尽量合群最起码有个合群的态度。



然而即使上述要求都做到,风险依然很高。


努力要有多努力?太努力就是用力过猛姿态不好看。有态度有能力,会不会让观众觉得有距离感,不亲民不接地气太208w?有效输出观点最危险,昨天还在安全范围内的观点,今天就可能已经是雷区,一句不慎全网批判。


严重时一个表情都会被拎出来万众解读。


演员这个群体素质良莠不齐,有的人精,有的傻憨,有的博学,有的胸无点墨,有的自洽,有的拧巴,有的丰富,有的无趣。上综艺常驻,太过容易让一切暴露无遗。


更要命的是,哪怕你做过充足的研究与准备,自认为摸透了观众的喜好,去节目上表演以迎合,也很大程度会翻车。因为长时间的端详下真与假很容易分清,也因为观众的喜好本来就是流动的。



但每一份工作其实都暗暗标注着酬劳以外的损与益,选择之前,你真的想清楚了吗?



* 作者:栗小姐本人,来源:娱乐栗场 。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资源   大众   演技   综艺节目   口碑   喜剧   流量   观众   现状   演员   角色   综艺   明星   影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