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鲍之交、一匡天下-管仲纪念馆游记

管鲍之交、一匡天下——管仲纪念馆游记

管仲纪念馆位于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办事处北山西村,南依牛山,北临淄河,是依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管仲墓而建。是展示天下第一相——管仲生平事迹、《管子》思想以及历代宰相文化的专题纪念馆,是国家3A旅游景点。

管仲纪念馆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分为馆区和园区两部分。馆区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园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该馆整体设计采用中轴对称与园林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整体建筑采用挺拔、简洁的仿汉代风格造型。

管仲纪念馆导游图

纪念馆前的广场上,立有一尊汉白玉管仲雕像,左手握剑柄,右手拿书策,凝视远方,目光坚毅,让人感受到一代名相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的风采。

管仲纪念馆大门采用阙门式,门柱上面选用覆斗式结构,门楣上书有“管仲纪念馆”牌匾。两边立柱上书写有楹联。上联是:相桓公霸春秋一匡天下名千古;下联是:富民众强家国九合诸侯顺八方。高度概括了管仲一生的历史功绩。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前645年),名夷吾,子仲,世称管子。春秋时颍上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经略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卓有成效的改革家。管仲相齐四十年,辅佐齐桓公内行改革,兴邦安民,富国强兵,外抚天下,尊王攘夷,存亡续绝,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其思想和业绩影响之大,远远超出了齐国而对整个华夏文明都有深远影响。梁启超评价说“其事业所影响,不徒在区区一齐。而能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生面耶”“如管子者可以光国史矣”。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记述: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被桓公任用以后,在齐国为相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辅佐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尊奉周王,匡正天下,这都是管仲的谋略。

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有一段与子贡的对话,其中有对管仲的评语。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现在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像蛮夷之人,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啊。”

第一厅为序厅,叫“管鲍之交”。提取了管仲从政前的6个生活场景。分别是:颖水育婴、管鲍参军、鲍叔让金、穷困养马、侍流行亡。记录了管仲与鲍叔牙同甘共苦的友情及管仲的鸿鹄之志。

鲍叔让金

第二厅为“桓公拜相”。有箭射带钩、问罪于鲁、鲍叔荐相、堂阜释囚、迎对于郊、祖庙沐浴、桓公拜相八个场景,演绎了管仲由囚徒到丞相的人生道路悲喜剧。

第三厅是“管仲治齐”。展示了博大精深的管子思想与智慧:礼法并用、举贤尚功、四民分业、寄军于政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四厅“首霸春秋”。共分为两部分。一是展示桓管推行经济改革、富国强兵之举措;二是描绘管仲以“尊王攘夷”为旗帜,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终成霸业的丰功伟绩。

第五厅是“光照千古”。展出了各种版本的《管子》和研究文献资料及其有关中国宰相制度的文献资料。

治国以法以德以礼辅政宏谋强社稷

管仲祠是馆内的主体建筑,正殿北对着中轴线。到主殿的台阶分三段45步,象征着管仲从政的三个阶段。祠内,汉白玉管仲塑像威严肃穆,眉宇间、神色里、举止中尽显名相风度。左右配有六重臣塑像,分别是鲍叔牙、隰朋、宁戚、王子城父、宾胥无、东郭牙。

祠堂两侧有一副楹联。上联是:德高留古千芳;下联是:爱民万年永传。记载了管仲的历史功绩及人民对管仲的爱戴。

德高留古千芳,爱民万年永传

过管仲祠,上走40步台阶,象征管仲宦海风雨四十载。视野开阔处,便是中华第一名相——管仲墓。墓高约14米,东西长约34米,南北长约14米。墓前立管仲像,外侧门前有两座威猛的镇兽,四周青松翠柏穆立,灌木丛生。墓旁立石碑两方。一刻管仲像,一刻“齐相管夷吾之墓”,并阴镌其简历。

管仲像

千古长埋天下才

管鲍之交:

本意指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情。后来形容朋友之间交情深厚、彼此信任的关系。

管仲和鲍叔牙都是春秋时颍上人,两人少年时就是好朋友,后来都在齐国任职。

鲍叔牙很赏识管仲的才学,也很了解他的所作所为。两人曾经一同做买卖,他们在分利的时候,管仲总要多得一些,鲍叔牙知道管仲家里贫困,从来不因他多得了钱而说他贪心。管仲曾替鲍叔牙办过几件事,可是事情没办好,反而弄得更糟糕,鲍叔牙也并不认为管仲无能,因为他知道事情总有不顺利的时候。管仲曾三次当官,三次都被罢了官,鲍叔牙并不认为他没有才干,因为鲍叔牙知道他是没遇到赏识他的人。管仲曾经三次参加作战,每次都逃跑了,鲍叔牙也不认为他胆小怕死,因为鲍叔牙知道他家有老人要奉养。鲍叔牙对管仲了解得如此深透,所以管仲感慨地说:“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啊。”

祖庙对策: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在与哥哥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比赛中胜出,为了表彰有援立之功的大臣,凡高国世卿,皆加采邑。还想拜鲍叔牙为上卿,将国政委托给他。鲍叔牙说:“治理国家,不是臣之所长。君必求其人,一定是管夷吾。”

齐桓公说:“你让他来试试,我将请教他的学问。”

鲍叔牙道:“我听说‘贱不能临贵,贫不能役富,疏不能制亲。’君主若打算用夷吾,必须置其相位,厚其奉禄,相见时,应以隆重的父兄之礼。随意召唤相国,是轻视他。相轻,则君亦轻。君主应卜日而往郊外迎接他。”

齐桓公说:“我听您的安排。”

于是,齐桓公命太卜择吉日,并亲自郊迎管仲。管仲入朝,稽首谢罪。齐桓公亲手扶起,赐之以坐。

管仲道:“臣乃俘戮之余身,得蒙免死,实为万幸。怎敢获如此隆重之礼?”

桓公道:“寡人有问题请教于子,子必须坐,然后,才敢请问。”

管仲再拜就坐。桓公说:“齐千乘之国,先僖公威服诸侯,号为小霸。由于先襄公政令无常,致使政变。寡人方获主社稷,但人心未定,国势不张。如今想修理国政,立纲陈纪,应先从何处着手?”

夷吾回答说:以“礼、义、廉、耻”这四维使民,立纪纲;以“爱民之道”来统治百姓;以“处民之道”来安四民;“设立赎刑”来满族兵员;以“销山煮盐,利通天下”、“开办女闾,以安行商”来满足财用;以“修内政条例,寄之以军令”来扩充军旅,振兴兵势。

齐桓公与管仲连续谈了三日三夜,字字投机,全不知倦,桓公大悦。

管仲又推荐五杰为重臣。桓公问:“五杰为谁?”

管仲回答说:“升降揖逊,进退闲习,辨辞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司行;垦草莱,辟土地,聚粟众多,尽地之利,臣不如宁越,请立为大司田;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成父,请立为大司马;决狱执中,不杀无辜,不诬无罪,臣不如宾须无,请立为大司理。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避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乐,请立为大司谏。君主若欲治国强兵,则五子者存矣。若欲霸王,臣虽不才,强成君命,以效区区。”

于是,桓公又斋戒三日,告于太庙,拜管仲为相国,赐以国中市税一年。其余隰朋以下五人,皆依管仲所荐,一一拜官,各治其事。并悬榜国门,凡所奏富强之策,次第尽举而行之。

管仲的“祖庙对策”虽然不如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名,但是早了800年,首开君臣之间立国强国的策对先例,使齐桓公当上了首位霸主,并使齐国延续了400多年的强国地位。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齐桓公继位期间,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齐桓公十九年(公元前667年),齐国奉周惠王之命出师伐卫,大胜卫国;齐桓公三十年(前656年),齐国又奉命率联盟伐楚,并在誓师前大声责备楚王“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管仲大义凛然的斥责楚王,楚国被迫承认周王的共主地位,并表态“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这一点上,毫无疑问地显示了管仲“尊王攘夷”的高明之处。

公元前661年年狄人攻邢,齐桓公采纳管仲“请救邢”的建议,打退了毁邢都城的狄兵,并在夷仪(今山东聊城市西南)为邢国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举攻卫,卫懿公被杀。齐桓公率诸侯国替卫国在楚丘(今河南滑县)另建新都。

紧邻戎狄的燕国,也多次受到狄兵骚扰,并被占去土地。燕王多次求救于齐桓公,齐桓公依然打着“攘夷”的旗帜,出兵伐戎,打败狄兵,夺回燕国被占去的土地,归还燕国。

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旗号,通过多次会盟诸侯,领导大诸侯国扶助小诸侯国,共同抵御蛮、戎狄等部落侵入中原,并迫使楚国停止对中原的征伐,建立了中原各国的“新秩序”,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这就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管仲   管鲍之交   纪念馆   楚国   中原   寡人   齐国   天下   诸侯   春秋   游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