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焦的流量与变质的新闻

“一鱼两吃”是道名菜,主要特点是一菜两色、风味各异。如今上网浏览新闻,一些媒体烹饪的精神食粮也时而让人尝出“一鱼两吃”乃至“多吃”的味道。

且看近期的两则网络热闻:先有报道称,一大学生给同学洗鞋2个月赚了8万元。一片惊呼中,当事人承认这仅是旺季的流水收入。另一报道称,一女子发现妈妈做了20年月嫂存款482万元。一阵感慨中,该女子坦承这纯属杜撰。如果再往前追溯,反转的还有“收破烂月入过万”“摆摊卖小吃日入9千”“女生靠摆地摊还清百万债务”等奇闻轶事。先报道,再辟谣,一条价值不大的所谓“新闻”,被一些媒体炒作两回,将读者耍得团团转,自己坐收两波流量,属实是把网络传播套路玩明白了。

正如“一鱼两吃”意在物尽其用,一些媒体翻炒新闻的目的不难推知,就是要最大程度榨取流量价值。甭管新闻要素全不全,事实经不经得起推敲,只要反差够悬殊,情节够刺激,就迫不及待一拥而上。如果消息为真,那就大肆渲染其中的冲突矛盾,比如“草根逆袭”“一夜暴富”等,不惜断章截句、扭曲叙述逻辑,也要勾连出一出大戏。倘若故事被证明为假,那也不亏,澄清事实发一条,道歉声明发一条,当然歉疚言辞之下,大多是暗暗窃喜,因为这意味着,存在感又有了,银子也就哗哗而至。只是苦了“韭菜”们,荧屏里的新闻频频反转,仿佛置身于一个“旋转的新闻场”,晕头转向。

流量炒焦了,新闻变质了。如是场景,让人不禁想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黄色新闻”大战。当时,为争夺发行量,《纽约世界报》和《纽约日报》大肆报道刺激性新闻,其中焦点,就是以“黄孩子”为主角的连载漫画——标题扎眼、内容肤浅,几乎毫无新闻价值可言。虽然它们的寿命不长,但诸如“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选题逻辑,却从此被一些人奉为吸睛捷径。有业内人士忧虑指出,如今的“新黄色新闻”同样如此,它不仅不是新闻,反而在消解新闻。这些烂俗的流量,无法也无意提供有用讯息,却挤占了大量公共资源,变相剥夺着人们的知情权,让全社会买单。

“没有新闻可以不发”“不如报报昨天的天气预报”,其实不少人已经开始对变质的所谓“新闻”感到厌烦。倘若任由此风蔓延,媒体声誉扫地,纵然手握一批“十万+”,又有何用?新的媒介形态下,无论是传统媒体保持生命力,还是新入局者适应规则,都不能忘记: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

(原标题:炒焦的流量与变质的新闻)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闫维民

流程编辑:u027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波流   京报   流量   纽约   新闻   笔下   逻辑   黄色   价值   媒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