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网络舆论的治理之思

智媒时代,深刻改变着网络舆情的生成模式与传播机制。大数据、机器学习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为传媒业带来新变革,网络舆情也呈现出不同于传统时代的崭新特征。

伴随着信息传播智能化、网络化和泛媒介化,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和5G技术的支持,网络舆情信息的内容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符号,而是融合了图片、视频、音频、动漫等多种元素,呈现出“多模态融合”的特征。

短视频延伸网络舆情传播的话语空间。其突破时间、地域限制,并尝试与文字、图片等手段结合,多模态并行。此外表情包充当网络舆情的传播工具。作为一种在社交网络中兴起的文化现象,表情包将文字和图片符号融为一体,用做交流的工具活跃在网络平台,成为一种较为隐蔽的舆情传播新方式,成为舆情治理的新领域。

在智媒时代,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已经从单纯的语义逻辑文字表达转变为注重情感沉浸式的传播方式,其在网络舆情传播中愈发占据显著地位。网络舆情的智能化情感传播主要有以下两种手段:

一是“情感计算”助推网络舆情信息的情绪渗透。基于大数据和智能算法,通过情感计算的感知、识别、模拟和影响四个环节,网络信息得以“声情并茂”地渗透到个体受众。智媒时代下民众更乐于接收高情感浓度的信息,这给互联网中的“情绪型舆情”传播提供了摇篮。

二是“虚拟在场”诱发网络舆情的情感共振。VR、AR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使原本被舍弃的情感性、关系性要素得以重现,网络舆情也以全景图片、视频直播以及3D影像的方式开展立体化、具象化的传播。

智媒背景下网络舆情呈现出多点生成、共时传播、无序扩散等新特征,使得舆情治理主体的处置窗口期越来越狭窄,因此以“舆情监测”为主要手段的事后治理已经呈现出局限性和滞后性,无法适应当前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对此,治理主体应以“预见性”思维为指导,将治理重心从“舆情监测”转移到“舆情预警”,以达到有效前置治理。

舆情的生成既是偶然,也是必然。某一社会舆情之所以不可避免,是因为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积累了巨大的冲突能量。以“舆情预警”为核心的前置治理模式,是对那些还未得到充分关注的舆情事件进行预测性分析,从中洞察其潜在的“冲突势能”,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有效地减少社会风险。

技术逻辑对网络舆情演变发展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它对网络舆情治理的作用同样举足轻重。当前亟需攻克的难题是,加强对舆情行业的新技术研发和应用,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以提高舆情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网络舆情生态的复杂性将得到全面提升,因此,需要全面谋划、多元协同统筹地开展舆情治理工作。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主力军在于党政及事业机构与主流媒体单位,但在重大舆情危机处置中,仅靠这些有限主体力量常常难以为继,其处置效果也难以令人满意。

因此,在构建高效多元协同的网络舆情治理体系与机制的过程中,如何在“利益相关者”框架内有效地调动和引导科技商业公司、社会组织、专家智库以及社会民众等多方力量积极参与,将成为未来实践探索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而全面地重塑着舆情产生和扩散的主体格局,时空场域和呈现样态,这一进程带来舆情真假难辨,舆情时空无序和舆情释义之困等诸多困局。在智能媒体的环境中,为有效破解上述问题,应在做好舆情预警、加快技术研发,动员人才参与下积极进行舆情治理的创新实践。

马雅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202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短视频传播中的舆论风险扩散及其治理研究(课题号L22BXW012)研究成果。

来源: 光明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舆情   时代   网络   人工智能   舆论   主体   方式   情感   社会   图片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