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赞皇这个千年古镇,有9个村建于隋朝

赞皇镇是赞皇县政府的驻地,这里有21个村,其中9个村建于隋朝,距今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

[赞皇]自隋开皇十六年(596)置县迄今历为县治。因县境赞皇山得名。曾名城关,198年改今名。设有东街、南街、西街、北街、南关五个村民委员会。

[见守] 初建于隋末,因地处五马山北侧山口,又北临槐河,为东部平原通往赞皇的一主要路口。地势之险,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且该地又多做战场,据《宋史》载:“南宋初,徽宗子信王榛聚兵于此,两河响应。”因兵家多争,遂称“坚守”,后误为见守。明永乐初,山西洪洞县移民又迁来定居,村名沿用。

[东石家庄]建于隋末。原为赞皇城内石姓的土地,因耕作不便,在此设庄,后发展为村,遂称石家庄。后为区别本县黄北坪乡石家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改为东石家庄。

[南沟]因该村处于五马山西侧一条南北走向的沟壑之中,遂称“沟里”,该沟内共有两村。该村在南,故称“南沟里”,后简称为“南沟”。初建村于隋末,明永乐初,张姓等又从山西洪洞迁来,村名沿用。

[北沟] 该村处五马山西侧一条南北走向的沟壑之中,因称“沟里”。沟内共有两村分列南北,该村在北,遂称“北沟里”,后简称为“北沟”。建村于隋末。该村西有山称石白山,古为县学宫所在地。相传唐代和唐代以后的赞皇名人皆出于此。该村李姓居多。

[冯家庄]据冯氏家谱载,该村建于清顺治间,原为本县冯家村的一个山庄。冯大郎最先居住,因称郎家沟。后误传为狼尾巴沟。1958 年改名为冯家庄。

[南羊角]该村坐落于一羊角状山坡附近,因称“羊角村”。山坡下共有两村,该村居南,故称“南羊角”,建村于元末。

[北羊角]该村坐落于一羊角状山坡附近遂称“羊角村”。山坡下共有两村,该村居北,故称“北羊角”,建村于元末。

[上王小峪] 建于隋,王氏首先在此居住,又因该村处无名小峪附近,故称“王小峪”。后为区别于下王小峪,而因位置偏西,地势较为高上称为上王小峪,别名“上庄”。

[下王小峪]建于元。之前,同居于上王小峪,后来部分村民为耕作之便,向东迁移了里许,因地势较为低下,遂称为“下王小峪”,别名“下庄”。

[胡家庄]建于明万历间,当时是明太中承胡来朝(赞皇县蒲宏村人)之别墅。后发展为村落,遂称胡家庄。昔别墅之太湖石,今尚存焉。

[曲江] 建于唐代。该村原有法性寺,据寺中碑文载,唐代建寺,金天会年间重修。曲江原名屈家村,屈氏最早迁来,后屈姓绝。清宣统间,村民以“屈”字不吉,遂改名为曲江。

[饶羊] 该村最早为曲江郝姓居住,因村周杨树较多而称杨树庄。后陈姓、马姓等又分别从孟家庄、南潘迁来。相传有一人曾赶羊群进城屠宰路过此地,被该村留下,故改村名为饶羊村。清同治间在村西小桥上立碑,曰“进羊桥”,村东小桥上立碑,曰“顺羊桥”。

[东白草坪] 为新建村。1972年修建白草坪水库时,由原白草坪村部分居民迁来,因名东白草坪。

[花林] 该村南土冈,原称黄石冈。古代为原始林区,林中多为桦木,故此冈又称桦林冈。因村位于冈下,故称桦林村。明燕王扫北时,有一老者为避兵灾,藏身于一片丁香花丛中而幸存。其甚感花德,遂将村名改为花林。

[孙庄] 建于隋末,原名即称孙庄。住有孙刘两姓。明燕王扫北后孙姓绝。明永乐初,安姓等自山西阳曲县奉诏迁来。村名沿用。

[西高] 为赞皇县东部边缘,处元氏杜庄东正村西南面土坡上,被称为高村。因该村居西,故称西高村,简称西高。建村于隋。

[寨里] 始建于隋。当时,村中大户为安全起见,在村周设筑寨墙,百姓即称其村曰寨里。据县志载,该村有三国太守李肃慕及隋宰相李德林墓。

[东高] 处于赞皇县东部边缘,居元氏县东正,杜庄村西南土坡上,故称高村。又因该村居东,遂称东高村,后简称为东高。

[延康] 西汉时期即形成村落。当时该村为盐镇,有大路直通房子县城 (今高邑县西),村中有豪富数室,故名“盐康”。明永乐初,盐镇既废,改村称延康,沿用至今。县志载,该村有唐名士李栖筠墓。

[玉迁] 建于1972年,因修建白草坪水库由原玉皇庙村部分居民迁来。因取名玉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赞皇   马山   曲江   桦林   赞皇县   隋朝   羊角   石家庄   河北   唐代   山坡   古镇   草坪   千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