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momo”军团,是用户在数字化浪潮下的自我保护

覃雨轩(广西大学)

大脑袋、捏着双肉萌萌的小爪子……一段时间以来,一个昵称为“momo”的粉色小恐龙头像屡见不鲜:TA似乎无处不在、无所不言,在各大社交平台留下很多帖子和笔记。其实,“momo”并非某个人,最初只是系统为新用户自动生成的默认昵称。随着算法推荐、“网络考古”越来越多闯入个人空间,一些习惯了“潜水”的网友索性换成默认昵称、使用默认头像,主动隐身以寻求一份隐秘感与安全感。(5月23日 正观新闻)

粉色、卡通形象、叠音词,这些彰显可爱的符号使许多网友在一声声“本mo”中“迷失了自我”。由于互联网上的网友大多是陌生人,而使用相同的头像和名称,就是加入了“momo”大军,是“momo”大家庭的一员,如此一来拉近了网友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同类出现时相认、抱团,这给“momo”们带来了归属感和安全感,使其在评论时往往更倾向于说出真实感受而不惧他人反驳与攻击,一定程度上助力了网络言论自由。“一mo做事亿mo当”“mo口普查”“mo国”,网友变着花样的玩梗行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头像也不再是最初的粉色恐龙,开始出现不同表情、不同颜色、不同版本,甚至还有和其他卡通形象的联名。“momo”头像的个性化定制还衍生出一些头像博主,种种玩法让网友们乐在其中,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进一步增强了置身“momo”大军的归属感。

不过,人越多,就越可能鱼龙混杂。时至今日,“momo”们虽然推动了匿名状态下自由发言的浪潮,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有人认为,“momo”的泛滥将会导致网络治理乱象,难以分辨的网名助长了肆意发言的歪风,就如之前在豆瓣盛行的“江湖骗子”“已注销”等网名,不久便会被封禁。诚然,任何一种网络现象都需要进行合理的规范及管理,但是否应该封禁还值得考量。事实上,苦于饭圈等各类圈层抱团攻击的网暴行为,改名“momo”是当下年轻人在上网冲浪时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反映了互联网生态中他们向往言论自由的内心独白。有人说,“momo”是互联网上最后一丝自由的灵魂。其实,“momo”这个名称能带来多少庇佑,能有多少实际作用,网友们都心知肚明。每个用户都有唯一的uid,个人主页发布的内容也各不相同,要想锁定具体的“momo”完全可以实现,况且就算是使用个性网名也可能会重复。有没有“momo”,对于网络治理的实施来说,差别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遇到不理智的言论及时进行举报即可,或许应给“momo”们多点包容,不必太过紧张。

“momo”军团现象有利有弊,平台治理时应增强其正面影响,减弱其负面影响。此外,通常情况下网络热词、热梗的存活时间不长,容易在网络文化的更迭下逐渐消失。觉得新奇好玩而加入这场匿名盛会的网友们,在适度的狂欢过后,当新鲜感过去,可能又会有下一个目标,若动不动便号召封禁,可能会打击网友自由参与互联网讨论的热情。正确地引导,合理地管理与规范,才能更好地守护网络空间,呵护良好的网络氛围。

实际上,用户要想在数字化社会实现自我保护,获得归属感与满足感,还是需要各平台加强内容发布、个人信息等方面的管理与创新,从根本上解除用户顾虑、满足用户需求。如此看来,“momo”现象背后的实质性问题,或许比“momo”现象本身更值得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用户   抱团   可能会   归属感   网名   浪潮   军团   粉色   头像   现象   网友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