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颠覆式技术革命,为何总是产生在欧美国家?我们到底缺少啥?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2023年年初, OpenAI公司的ChatGPT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势席卷全球互联网。人们惊讶于它不仅可以对用户提出的问题给出详细的响应,更是对其能够写代码、写营销文案、写诗歌、写商业计划书、写电影剧本,甚至表达和思考都无限接近人类的思维方式而感到赞叹。

人们陡然发现,从引导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引发工业革命的蒸汽机开始,历经发电机、及其衍生出的电灯、电车、电话等生活电器,含坦克、潜艇、原子弹在内的武器,到互联网的诞生、以及如今的iphone、iPad、iWatch、ChatGPT……

好像无论是工业革命时期的机械化生产技术,还是在更近代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中,西方国家的创新脚步似乎总是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是我们天生没有刺激创新与发明的土壤吗?明明我们才是孕育了千年中华文明的古国,可为什么随着时代的走近反而在科学与技术上落在了西方的后面呢?

中国被落下的创新之路?

这其中多少是有点古怪的。有着四大发明之称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在古代中国诞生,然而火炮与滑膛枪的发明及大规模使用却是在欧洲;

指南针是我国利用磁子午线发明出的辨别方向的仪器,西方在此基础上改造而来的西方罗盘却更加方便敏捷,传回国内后甚至再次引起了国内学者们的思考。

在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科技发明盘点中,美国足有43项,其中不乏手机、电脑、光纤、高铁、飞机、卫星、光刻机以及核磁共振、激光、B超等等我们不仅听过,生活中也普遍应用上了的科技成果,而中国在盘点中仅青蒿素、牛胰岛素以及杂交水稻榜上有名。

而且每年一度颁发的诺贝尔奖,常常被视作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尤其是文化、科技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然而,自诺贝尔奖1901年首次颁发至今100多年的历史里,中国仅8人获此殊荣,其中持中国国籍者只有屠呦呦院士以及作家莫言两人。这个略显稀少的数字,对比起英美动辄上百的数量而言,显得单薄了不少。

是我们失去创造力了吗?

这种具有强大生命力、颠覆力,甚至破坏力的创新能力究竟是如何诞生的?为何欧美国家总是能先于我们抓住这些机缘呢?更远一些来看,不仅中国,亚洲也有不少产出了热销产品的大型巨头公司,可为什么没有一家能掀起这种堪称革命一样的科技风潮呢?

其中的缘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原因可以概括的。

【1】从历史来看,不同路走出的痕迹与差距,需要时间修补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是小农经济。每家每户都是自给自足,这种生存环境下,每家农户的人生目标就是种地、交赋税,不饿死自己最好还能存点粮。

他们不会有心思,也没有这个精力去研究如何增产,发明机器。在赋税和生存压力压迫下的古代百姓,只会在这种氛围下形成保守、内敛,不敢冒险激进的性格。

就算是后来出现了佃户与地主,地主也想的是坐享其成,而不是琢磨如何优化农具,提高效率,减少雇佣佃户挣更多的利润。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始终保持在一家一户的分散状态,不会想要打破现状形成对效率的追求,也不会促进对生产工具的革新。

可此时的欧洲呢?西方国家自古以来就是大农场经济,农场主压榨着租户,但也追求着效率。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珍妮纺纱机”就诞生于木匠哈格里夫斯的纺织活儿兼职中;世界上第一台空气蒸汽机也是英国的铁匠纽克曼在长期观察和实践中发明的。

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孕育出了不同的思想,也就造就了都是处于封建私有制经济下,同样存在的需求却能催生出不同的结果。

古代中国使用的胸带挽具传入欧洲后,他们便将以前拉车犁地的动物从牛换到了马,因为马的牵引力能因此增强,从而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马的这一次被“重用”直接促进了欧洲的交通方式、军事作战方式,甚至社会关系的巨变。

此外,东西方国家的封建制度与阶级观念也对当时的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进展有着一定影响。中国自古有着“士农工商”的阶层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阶级观念。而在这样的氛围下,裁缝、泥瓦匠在内的手艺人和工匠大多都被看作是下九流的伙计。

即使三书六部中有着督水利、造工程的工部存在,它也被排在最末,只因工部为官不用考四书五经也不用科举,只需要懂《周髀算经》,会鸡鸭同笼就行。明明是与民生最为密切相关的部门,却因为在更重儒学文化的古代而被“排挤”到边缘。

西方的科学技术在最开始时也靠的只是经验与手熟而已,船只、炮车的改进是因为日积月累而来的经验。然而,此时的欧洲人们发现自然蕴含的哲理如此之多,既然可以偶然发现,那也可以通过制造必然发现。

于是,17、18世纪,欧洲兴起了轰轰烈烈的科学革命,科学家们不再满足于探索理论,而是动手实验,将成果投入使用:高压蒸汽机用于铁路,蒸汽机车问世;化学家贝托莱发现氯化可以漂白织物,于是漂白剂诞生……

甚至,在科学革命没多久之后的18世纪80年代,英国还独步天下地先搞出了“专利”这一发明。

西方国家不仅重视技术与科学的出现,也重视培育创造创新出现的条件。

18世纪浩浩荡荡的工业革命余火还未熄灭,德国人洪堡便从中窥见了世界变革的关键——建立一所科学研究与教学一起结合的高等院校

柏林洪堡大学就此应运而生,这所大学孕育出了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物理学家海因里希·赫兹,以及大陆漂移学说提出者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等等无数位科学家。

由此可见,对比起同时代的中国科学家、工程师们还在零星地单打独斗时,西方已经逐渐地打造起了培养科学家与创新能力的温床了。

从具体层面而言,中西方文化因为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而各自具有特色:西方创新理念上具有进取性和竞争性;而中国文化则具有保守性和牢固的道德伦理观念。

【2】从近代来看,更多元的因素导致创新技术的鸿沟

后来经过战争,中国的科技就此被拖延了一个阶段,而美国等战胜国甚至利用战争后签署的条约以及各种手段获得了大批的科学家人才以及支撑技术的资金。

在笼络人才这一方面上,欧美总是十分舍得下本钱的,其中更以美国为甚。

比如,二战后利用“回形针计划”,美国高价抢夺甚至绑架了德国的部分科学家、工程师,以及科研人员;中国新成立后,美国不择手段、千方百计地想要留住要回国的中国科学家及工程师们。

美国曾在1952年、1965年和1990年颁布了三部移民法,三部法律的移民重点对象都是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高科技人才等美国急需的人才,几乎涵盖美国所需人才的方方面面。

人才被笼络来之后呢?自然是形成人才集群效应。

金融大佬都在华尔街杀进杀出,许多顶尖的科研人才和企业家也都大多聚集在同一个地方。比如“晶体管之父”肖克利在硅谷创办了半导体公司,自然就吸引来了一大批能力超群、学有所成的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

更有意思的是,还有八位青年科学家最后“叛出”肖克利实验室,成立了大名鼎鼎的仙童半导体公司,人称“仙童八逆徒”。

什么,仙童半导体你听都没听过?那英特尔、AMD显卡、阿斯麦你总听过了吧,“一家仙童,半个硅谷”说的就是含硅谷几十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内的全美2000多家科技公司,几乎都是仙童的后裔或间接后裔。

人才的聚集才能带动创新的火花和碰撞,也才能使得关键技术、资源和投资资金都能更容易获得。毕竟,大佬也肯定有一堆大佬朋友、同学、亲戚和熟人嘛。

除了人才优势外,欧美等国还有着非常优越的科研环境、文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

西方国家政府有多支持科技创新呢?他们甚至专门成立了NASA、DARPA这种开展高风险、高回报技术的研究项目局。属于是你缺什么我就给你补什么,只要你足够敢想敢创新。单向隐身战机?远射无人机?水下无人搜索系统?人造珊瑚礁仿生海岸?统统都可以。

而且,一旦科研有了进展或是可见苗头,除了国家基金以外,社会基金组织、风投公司就会直接找上门来,主动提供资助。在这样探索自由、不缺资助、也不怕失败再来的科研氛围中,能够出现原创性的科技成果也确实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了。

而且成果出现之后,也需要在投入使用中接受市场的检验。这一点上中西方自然都是一样的。

而西方更强悍一点的优势就是,资本市场极其强劲。几乎每个学校每个领域的每个实验室都有各种渠道进行资助。发达的资本市场可以带来更流动的资金流,能够吸引到更充足的资源和市场保障,然后刺激创新,形成一个完美的良性循环

【3】从现在来看,突破性技术间的鸿沟在缩小

当然,虽然西方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一些优势,但其他国家也不是站在原地不动弹。尤其是中国,以史为镜,以他国为鉴,学习先进的发展经验,比如我们现在也在积极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方面的工作,未来更是极有可能出现更多突破性的技术。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21年发布的全球主要国家科技研发投入支出总额来看,美国一骑绝尘遥遥领先,而中国投入研发的支出增长最快,在2007年超越了欧盟27国,一直排在第二的位置上,据说有望实现反超。

而另一个数据——研发投入占经济规模比例常被用于衡量一国创新能力。在这一点上,中国目前还不算“成功”,仅在2009年到2018年9年间小幅度攀升了0.5%左右。

中国在近些年里创新进步是有目共睹的:

空警-2000大型预警指挥机在技术上将美国的E-3C预警机甩在身后整整一代机;北斗差分仪配合上地基增强系统,精确度能从10米精确到厘米。

同时,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能实现超级钢工业化量产的国家,也是全球唯一一个能完成3D打印大型钛合金构件的国家。

中国还是世界首个完成人造生物角膜临床试验的国家,拥有世界上首个存储单光子量子存储器,中国“天河二号”重新夺回了世界超级计算机的第一名次……

这一切都与中国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与科技革新离不开关系。高校里,政府、企业和大学实现密切合作,鼓励创业创新,将科研项目转化为技术成果。比如,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都有着面向自己学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中心。

政府自己对于各类科技创新项目提供支持与援助以外,还大力发动各种企业以及基金会对这些项目进行激励性援助:创新争先奖、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国家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等,此外还有地方科学技术奖、特色科技奖等等,通过认可度和奖金等多种措施来激发创新创造热情。

齐白石老先生曾对自己的学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这一点在技术创新上同样适用。我们需要学习欧美国家对技术和创新的尊重、保护、认可,所以我们要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框架、我们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我们要打造富有竞争力的人才激励和保证制度。也正是因此,我们要淘汰那些依赖模仿和低价恶意竞争,缺乏自主创新与品牌意识的企业。

我们相信,随着中国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增大,我们有理由对中国今后的原创创新保持乐观,保持目前的趋势,达到理想状态也只是时间问题,相较于自黑,我们更应该保持相信。


参考资料:

1、赵卢雷: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产生及演变历程综述,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3)
2、徐泽荣:浅议西方技术创新原因论,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 2013(00)
3、周珊珊: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及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4、王慧中:东西方思维方法比较以及对创造发明的影响,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
5、刘仁峰:基于技术创新的中西方文化相关性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
6、王爱胜:硅做的种子——八个“叛逆”与集成电路,网络科技时代(数字冲浪). 2002(02)
7、程如烟:外国政府利用奖励机制资助创新的做法及其启示,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15,37(05)
8、曾婧婧:科技悬赏奖:促进科技创新的利器,科学学研究. 2013,31(01)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大佬   仙童   国家   工业革命   欧洲   美国   中国   科学家   当代   技术革命   人才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